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柯美本质论的意义与价值
1
作者 钟仕伦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作为美学学科的奠基人,维柯以他对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相分离和认识与实践相联系的研究开辟了实践论美学的源头。基于起源不同的各民族具有一个共同的真理基础的理论,维柯经过长期思考,赋予“各部分及其整体的和谐”新的内涵,对美的本质... 作为美学学科的奠基人,维柯以他对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相分离和认识与实践相联系的研究开辟了实践论美学的源头。基于起源不同的各民族具有一个共同的真理基础的理论,维柯经过长期思考,赋予“各部分及其整体的和谐”新的内涵,对美的本质作了规定。维柯在对维纳斯雕像所具有的通过想象、激情、类比、隐喻等“诗性逻辑”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魅力的综合考察中归纳出美的本质理论。这个理论涵盖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审美意识以及自然美、艺术美和人体美的性质,揭示了美的普遍规律和“诗性逻辑”的本质,为美学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维柯《新科学》和前期论著中相关论述的仔细分析,运用文本细读和历史批评的方法证明了维柯美本质论的内涵和价值,发现了维柯美本质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阐释了维柯美本质论的美学史意义,对推进维柯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维纳斯 美的本质 诗性智慧 历史哲学理论
下载PDF
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 被引量:8
2
作者 钟仕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71,共9页
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自然地理学》中。康德从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人的种属特征、性格气质、生活习俗等视域考察了18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在孟德斯鸠"人从属于自然和气候"的思想基础... 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自然地理学》中。康德从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人的种属特征、性格气质、生活习俗等视域考察了18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在孟德斯鸠"人从属于自然和气候"的思想基础上建构起他的地域美学思想。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是他重视审美经验的前批判期美学向重视理性分析的批判期美学的过渡,也是他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康德在《自然地理学》中阐释的受地理环境决定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差异、"鉴赏的偏离"、鉴赏是"对普遍使感官满意的判断"的思想、山区气候和乡愁悲剧的关系等,为他的《判断力批判》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础,而《自然地理学》也因此成为康德建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地域美学思想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鉴赏力的偏离 山区气候 乡愁悲剧
下载PDF
论巴蜀树神崇拜——兼论司马相如等人的“赋家之心” 被引量:5
3
作者 钟仕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8-131,共4页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仿植物树型青铜器似属宗教范围的“树神”而非属巫术范围的“神树”,反映了远古巴蜀民族的树神崇拜意识和独特的巴蜀文化。这种原始宗教崇拜意识通过“精神的隔代遗传”在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等人的作品中得到表达。
关键词 树神崇拜 司马相如 崇拜意识 巴蜀文化 祭祀坑 广汉三星堆 审美意识 青铜立人像 审美心理结构 民族意识
下载PDF
中国诗学观念与诗学研究范式 被引量:8
4
作者 钟仕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3-181,共9页
从先秦附庸于文学的"诗文之学"到汉代的"《诗经》之学",再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之学",中国诗学观念在唐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话语体系源于上古诗歌"言志"的特性,"言志"即... 从先秦附庸于文学的"诗文之学"到汉代的"《诗经》之学",再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之学",中国诗学观念在唐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话语体系源于上古诗歌"言志"的特性,"言志"即为"纪事"和"记言",虚构性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中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言志",诗以纪事、诗以言物、诗以合意、诗以记理……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而以诗为教、以诗为交、以诗证史、以诗证地则成了中国诗学的主要意指,从而呈现出"诗本""诗用""诗思""诗式""诗事""诗评""诗史""诗礼""诗乐"等有别于西方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批评论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形态。我们不能说这九个门类囊括了整个中国诗学的理论体系,但至少可以说,从这九个门类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理论,特别是唐代之前的中国古代诗学观念,可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观念 诗言志 诗歌与历史 研究范式
下载PDF
从“维岳降神”到“以舞降神”:先秦自然审美观述略 被引量:4
5
作者 钟仕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21,共7页
先秦时期的自然审美观念是宗教与伦理、巫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混合体。"维岳降神"反映的是自然崇拜的宗教意识,其内在的理念是自然道德律的作用。自然界存在的绝对大的量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后被用于社会伦理崇高人格的写照,将... 先秦时期的自然审美观念是宗教与伦理、巫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混合体。"维岳降神"反映的是自然崇拜的宗教意识,其内在的理念是自然道德律的作用。自然界存在的绝对大的量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后被用于社会伦理崇高人格的写照,将外在自然秩序与人类理性相结合,它的本质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否定。"维岳降神"代表了西周初期试图从自然法则中去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愿望和信仰。"以舞降神"比"维岳降神"前进了一步。"以舞降神"的方法是"巧饰"和"式巧",目的是人主动运用审美的手段来认识和试图改变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甚至规律。它的本质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肯定,它的"巧饰"和"式巧"的方法,即是用艺术的和宗教的方式来把握自然。"维岳降神"和"以舞降神"代表了先秦时期自然审美观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岳降神 以舞降神 巧饰 式巧 自然审美观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被引量:4
6
作者 钟仕伦 《天府新论》 CSSCI 2010年第5期145-149,共5页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情 悲秋 物境 心境 达自然之性 畅万物之情
下载PDF
清末民初美学转型的语境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钟仕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6,共9页
清末民初美学转型在语境上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新民救国的需要,输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三传束阁,《论语》当薪"的民族虚无主义使清末民初的美学转... 清末民初美学转型在语境上表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新民救国的需要,输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三传束阁,《论语》当薪"的民族虚无主义使清末民初的美学转型失去"背景语境",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受到西学冲击和旧学衰颓的双重挤压;第二是美学概念上受到日本等外来词汇的制约,这些词汇中有些是中国古代传进日本,日本因自身语言的贫乏而借以翻译西方美学术语时又赋予它们新的涵义,当中国学者将这些美学概念从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形成了"双重语境"。无论是外来词还是非外来词的美学概念,惟有把它们放在历史语境和情景语境中,才能追问到它们的本源性和特殊性,才能建成中国美学的"意义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美学转型 语境分析 双重语境
下载PDF
赫特纳美学地理学思想的意义及其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钟仕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5,共4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和地理学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演绎分析向实验实证过渡的美学与从描述自然地理现象向注重人文研究和区域研究转向的地理学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美学的观念、理论被区域地理学家所借鉴,创立了美学地理学,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和地理学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演绎分析向实验实证过渡的美学与从描述自然地理现象向注重人文研究和区域研究转向的地理学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美学的观念、理论被区域地理学家所借鉴,创立了美学地理学,其中的杰出代表是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赫特纳。从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康德当年在哥尼斯堡大学《自然地理学》讲座中所阐释的地域美学思想。赫特纳所提出的美学地理学的一般概念和原则以及强调地理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不仅对区域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美学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特纳 美学地理学 景观 地域美学
下载PDF
双重挤压与世纪难题: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3
9
作者 钟仕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29,共5页
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始终受到西方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使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受到双重的挤压。无论是依据从日本传入的西方"美学"学科规范,还是依据作为对中国艺术审美经验反思的&qu... 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始终受到西方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使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受到双重的挤压。无论是依据从日本传入的西方"美学"学科规范,还是依据作为对中国艺术审美经验反思的"美学"都无法单方面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抓住中国话语权回归的趋势,立足中国美学基本元素、基本范畴和基本研究范式的发挥批判,吸收西方美学的合理成分,才能深刻揭示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内部规律,确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破解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世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双重挤压 世纪难题 现代转型
下载PDF
朱光潜高校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钟仕伦 《美育学刊》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主要由社会美育和高校美育思想组成。朱光潜主张美育与民族命运、美育与政治、美育与社会秩序的统一,强调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来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朱光潜的高校美育思想主要形成于抗战时期,体现在... 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主要由社会美育和高校美育思想组成。朱光潜主张美育与民族命运、美育与政治、美育与社会秩序的统一,强调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来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朱光潜的高校美育思想主要形成于抗战时期,体现在他担任武汉大学教务长时提出的办学思想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校风学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等方面。朱光潜高校美育思想融中国古代儒家美育思想和西方美育思想为一体,侧重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强调现实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知行合一"是朱光潜高校美育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他中西美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对当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极富启发性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 家庭般和乐 课程设置 知行合一
下载PDF
王弼的“自然”说与魏晋自然审美观的发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仕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2-177,共6页
王弼的"自然"说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然"说不仅有关于自然本质和关于自然道德律的探讨,而且有关于治乱除暴、建立理想社会的分析,涉及到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 王弼的"自然"说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然"说不仅有关于自然本质和关于自然道德律的探讨,而且有关于治乱除暴、建立理想社会的分析,涉及到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是王弼自然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它终结了以"感应"说为核心的汉代自然审美意识,开启了以"我"为主、主客体相互交融的魏晋自然审美意识。以自然事物为审美对象的时代思潮在魏晋日渐形成,在所有对自然之美的发现中,对人自身之美的发现和"课美"(审美)成了一种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达自然之性 畅万物之情 课美
下载PDF
从王导营造建康城看魏晋美学思想的转折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仕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4,共8页
《世说新语》保存了魏晋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历史轨迹。从王导营造建康城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到,促使魏晋美学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关键的因素是文化中心的迁移和南北地域文化的交流。这种迁移和交流逼使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美学思想... 《世说新语》保存了魏晋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历史轨迹。从王导营造建康城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到,促使魏晋美学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关键的因素是文化中心的迁移和南北地域文化的交流。这种迁移和交流逼使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美学思想转向以表现自然山水、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美学思潮。王导所追求的"纡余委曲,若不可测"之美表现出一种新的地域审美意识,从一个方面标志着魏晋美学思想的历史大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纡余委曲 若不可测 美学转折
下载PDF
《乐记》作者考论——读《金楼子·说蕃》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仕伦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8-103,共6页
关于《乐记》作者,自上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发表《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一文迄今,虽有新出郭店楚简相关材料的辅证,但仍无定论。今读《金楼子》,发现其中《说蕃》篇对于《乐记》作者与《汉书·艺文志》有不同之说。试考论... 关于《乐记》作者,自上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发表《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一文迄今,虽有新出郭店楚简相关材料的辅证,但仍无定论。今读《金楼子》,发现其中《说蕃》篇对于《乐记》作者与《汉书·艺文志》有不同之说。试考论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作者 考论 《金楼子》 音乐理论 公孙尼子 四十年代 郭店楚简
下载PDF
高师院校美育工作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钟仕伦 《美育学刊》 2016年第6期1-4,共4页
学校审美教育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的路径。高师院校承担着"双重审美教育"的重担。随着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人口比例的逐渐增长,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将会越来越重,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面临着整体提升和创新的问题,越... 学校审美教育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的路径。高师院校承担着"双重审美教育"的重担。随着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人口比例的逐渐增长,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将会越来越重,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面临着整体提升和创新的问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容易忽略美育工作。因此,在高师院校中突出美育工作,适时开展高师院校美育工作合格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紧迫,现对高师院校美育工作评估的法规依据、评估方法的改进、评价标准的内涵和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师美育 评价标准 指标体系 法规依据
下载PDF
《宋书》诗学文献考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仕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6,共8页
《宋书》中保存了不少关于诗歌创作、诗人轶事、《诗经》引用和歌谣谚语、乐府歌辞等方面的史料,这些史料是我们研究汉魏六朝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宋书》诗学文献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经》之学的演变和七言诗形成的过程... 《宋书》中保存了不少关于诗歌创作、诗人轶事、《诗经》引用和歌谣谚语、乐府歌辞等方面的史料,这些史料是我们研究汉魏六朝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宋书》诗学文献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经》之学的演变和七言诗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我们对南朝诗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诗学经先秦"诗文之学"至两汉"《诗经》之学"到魏晋"诗歌之学"的嬗变,特别是《宋书》对《诗经》的引用,可以引发我们对魏晋文学自觉的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书》 诗学文献 《诗经》引用 诗歌作品 歌谣谚语
下载PDF
《梁书》不载《金楼子》考——兼论《梁书》编撰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仕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3-97,共5页
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子书,但却不载于《梁书·元帝本纪》。其原因恐有三:一是《金楼子》成书时正遇梁末战乱,姚察撰《梁史》时所据"国史旧文"本无记载;二是江陵亡陷,《金楼子》被西魏于谨... 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子书,但却不载于《梁书·元帝本纪》。其原因恐有三:一是《金楼子》成书时正遇梁末战乱,姚察撰《梁史》时所据"国史旧文"本无记载;二是江陵亡陷,《金楼子》被西魏于谨大军掠至长安而入秘阁,姚察不得见;三是姚思廉续补时恐因唐太宗之故,而不得载《金楼子》于《梁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楼子》 《金楼子》成书时间 《梁书》编撰 江陵亡陷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家庭美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仕伦 《美育学刊》 2017年第5期33-38,共6页
美育是关于人格完美的教育。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制约下的古代中国,家庭和家族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培养完美人格以有为于世、光宗耀祖成了家庭和家族的不二之选,也使家庭美育在古代中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 美育是关于人格完美的教育。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制约下的古代中国,家庭和家族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培养完美人格以有为于世、光宗耀祖成了家庭和家族的不二之选,也使家庭美育在古代中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与枢纽。以徐勉"清白传家"和"忧国忘家"家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家庭美育思想泽溉久远,意义非凡。认真搜集和挖掘传统家庭美育思想材料,并从不同学科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建构和实践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真正弄清楚我们自己固有的美育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形态的特征,我们才可能与西方美育思想理论融为一体,创造出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当代美育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美育 世家大族 清白传家 忧国忘家 理论形态
下载PDF
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
18
作者 钟仕伦 康胜 杜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共5页
目前,我国高校美育的学术研究及其实践发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现实的状况仍很堪忧,诸多的问题有待深入探究。这不仅关乎学术问题的深化、目前教育的进展,更关乎生命素养的提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维度继续对美育问题进行追问和践履... 目前,我国高校美育的学术研究及其实践发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现实的状况仍很堪忧,诸多的问题有待深入探究。这不仅关乎学术问题的深化、目前教育的进展,更关乎生命素养的提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维度继续对美育问题进行追问和践履就成为必然的功课。本组文章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美育中的世界遗产教育问题、管理机制问题、立法问题,这些都是未来美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美育的探讨既是学术性的,又是实践性的,我国第一所美育学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的实践经验对于未来美育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教育实施 体系 美育 人事管理改革 大众化进程 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展现教师审美化的人格理想——以师范大学美学课程教学为视角
19
作者 钟仕伦 刘敏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年第7期40-42,共3页
教师的任务在于将"反思的人"和"行动的人"这两种人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其在完成这个审美教育的任务的过程中展示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可以通过美育使教师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自身的人格形象,提升自... 教师的任务在于将"反思的人"和"行动的人"这两种人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其在完成这个审美教育的任务的过程中展示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可以通过美育使教师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自身的人格形象,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使理性与感性、现实性与超越性、当下性与永恒性实现平衡,从而使教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以培养出更好的学生。美学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师理想人格塑造的有力途径。教师要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审美修养,在教学中要用诗性的语言展现审美人格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人格 美育 诗性语言
下载PDF
《永乐大典》所录《文选》考释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仕伦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18,共15页
今存《永乐大典》实际所录《文选》共47则,除少数作品为全部收录外,大多数都是与《永乐大典》的韵目相关的《文选》作品的摘录。《永乐大典》所录《文选》的版本似源于赣州学刊本,为六臣注本中的"李善—五臣注"系统。从考释... 今存《永乐大典》实际所录《文选》共47则,除少数作品为全部收录外,大多数都是与《永乐大典》的韵目相关的《文选》作品的摘录。《永乐大典》所录《文选》的版本似源于赣州学刊本,为六臣注本中的"李善—五臣注"系统。从考释的情况看,《永乐大典》所录《文选》不仅为《文选》版本学提供了一个可资研究的对象,而且有用于唐钞《文选》集注本、敦煌写本、胡刻本、明州本和景宋本的校勘,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大典》 《文选》 赣州学刊本 李善—五臣注 考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