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高隆湾海滩生物碎屑分布及其对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钟小菁 陈沈良 +1 位作者 陈燕萍 周晗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1-899,共9页
在热带砂质海岸,生物碎屑是海滩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影响海滩沉积物的粒度特征。采用添加过量盐酸和双氧水的方法对海南高隆湾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去生物碎屑前后粒径分布的对比,并结合海滩高程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海... 在热带砂质海岸,生物碎屑是海滩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影响海滩沉积物的粒度特征。采用添加过量盐酸和双氧水的方法对海南高隆湾海滩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去生物碎屑前后粒径分布的对比,并结合海滩高程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海滩剖面上沉积物中生物碎屑的含量主要受到海水动力的影响,且生物碎屑颗粒较粗、重量较大,在高潮时由波浪流推上海滩并滞留。(2)海滩沉积物中生物碎屑的分布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一是地形及常涌浪向;二是区域中养殖业产生的生物碎屑;三是岸外发育的珊瑚礁坪。(3)海滩沉积物中生物碎屑的含量随季节变化,冬季至春季由海水供给的生物碎屑减少、进一步分解,使得北部海滩生物碎屑含量减少;而珊瑚碎屑的稳定供给和春季较强的波浪动力条件又使研究区南部断面的生物碎屑含量增加。(4)海滩沉积物中粗颗粒所含生物碎屑多于细颗粒中的生物碎屑,生物碎屑粒径主要为-1~2,即粗砂至细砾。沉积物中生物碎屑含量愈大,对粒径参数的影响也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剖面 生物碎屑 粒径分布 粒度参数 海南高隆湾
下载PDF
海口湾西海岸海滩沉积物与海滩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晗宇 陈沈良 +3 位作者 钟小菁 王道儒 陈燕萍 谷国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4,共9页
海滩是砂质海岸重要的沉积地貌单元,其沉积特征和稳定性对于海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海口湾西海岸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阐述了该区域海滩沉积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滩面高程数据和水下地形数据分析了该区... 海滩是砂质海岸重要的沉积地貌单元,其沉积特征和稳定性对于海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海口湾西海岸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阐述了该区域海滩沉积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滩面高程数据和水下地形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的岸滩稳定性。结果表明:海口湾西海岸海滩处于滩面微蚀的轻度不稳定态,其岸外浅滩处于边坡侵蚀的轻度不稳定态。另外,根据波浪作用和泥沙来源进一步探讨了海口湾西海岸海滩沉积物动力机制及其海滩侵蚀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 沉积特征 稳定性 泥沙来源 波浪作用 海口湾
下载PDF
海南岛东北部海滩侵蚀与恢复对连续台风的复杂响应 被引量:16
3
作者 龚昊 陈沈良 +3 位作者 钟小菁 陈晴 胡进 程武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7,共10页
在连续台风作用下海滩的侵蚀与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基于海南岛东北部木兰-抱虎湾海滩的现场调查,对比分析台风"威马逊"和"海鸥"登陆前后海滩剖面和后滨沉积物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超强台风"威马逊"... 在连续台风作用下海滩的侵蚀与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基于海南岛东北部木兰-抱虎湾海滩的现场调查,对比分析台风"威马逊"和"海鸥"登陆前后海滩剖面和后滨沉积物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超强台风"威马逊"引起海滩的严重侵蚀和强烈的泥沙输移,在木兰湾海滩主要表现出由北向南沿岸海滩的差异性变化,在抱虎湾各海滩变化较为相近;后继登陆台风"海鸥"引起海滩显著堆积,对海滩主要起恢复作用,木兰湾海滩恢复效果明显,海滩后滨沉积物趋于恢复至台风前的状态,由于抱虎湾水下珊瑚礁及近岸岩礁地貌减缓了台风对该处海滩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抱虎湾海滩表现出与台风前较大差异性。两处海湾海滩的不同走向及台风的风向变化也是造成海滩不同响应的重要原因。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海滩对连续台风作用的复杂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海滩剖面 海滩侵蚀 海滩恢复 海南岛
下载PDF
对数比转换与系统聚类方法应用于北黎湾沉积环境分区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晴 陈沈良 +1 位作者 刘付程 钟小菁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50,共8页
基于沉积物粒度组分的沉积环境分区是理解区域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基础。利用海南岛西部北黎湾海域采集的18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对数比转换方法处理沉积物组分数据,并分别对处理前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对数比转换方法... 基于沉积物粒度组分的沉积环境分区是理解区域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基础。利用海南岛西部北黎湾海域采集的18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对数比转换方法处理沉积物组分数据,并分别对处理前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对数比转换方法可获得更优的沉积物聚类效果;基于沉积物的聚类结果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沉积物环境亚区,即残积沉积区、砂质沉积区、混合沉积区和泥质沉积区。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北黎湾演变的沉积动力过程和开发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数比转换 系统聚类分析 沉积物粒度组分 沉积环境分区 北黎湾
下载PDF
海南四更沙海域沉积物分布及其受控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乐 陈沈良 +3 位作者 陈晴 钟小菁 郑蔚恒 刘小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6-515,共10页
基于海南西部四更沙及其邻近海域185个底质的粒度数据,并结合研究区动力状况和水深地形特征,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组分和类型分布、粒度参数及其沉积环境分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多样,包括12种沉积类型,以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 基于海南西部四更沙及其邻近海域185个底质的粒度数据,并结合研究区动力状况和水深地形特征,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组分和类型分布、粒度参数及其沉积环境分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多样,包括12种沉积类型,以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含砾砂为主,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范围较大(-0.70~7.13φ),且大体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变细的分布趋势;2运用Fleming的三角图式,结合物源状况及地形地貌条件,对沉积环境进行划分,将研究区划分为四更沙岸外海滨沉积区、北黎湾中部沉积区和八所港近岸沉积区等3个沉积区;3研究区沉积物分布特征受沉积物来源和水动力及地形条件共同影响。横向分布上,西部主要受强潮流输沙影响,东部近岸则主要受波浪掀沙和搬运作用影响,表现为两侧粗,中间相对较细的特征。纵向上,四更沙岸外海滨沉积区,沉积物主要受昌化江影响,粒径粗,表现为河口沉积特征;北黎湾中部沉积区,沉积物粒径分布范围广,表现为较强的过渡区特性;八所港近岸沉积区,沉积物粒径最细,泥沙来源主要为外海带来的泥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组分 粒度参数 沉积分区 受控因素 四更沙
下载PDF
基于哨兵1号的台风风场反演方法研究
6
作者 于鹏 钟小菁 耿旭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交叉极化数据在高风速条件下不会出现信号饱和现象,能够在全天时和全天候的条件下提供大范围的高风速风场信息,在台风监测上具有极大的潜力.欧空局发射的哨兵1号卫星是目前少数几颗可提供...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交叉极化数据在高风速条件下不会出现信号饱和现象,能够在全天时和全天候的条件下提供大范围的高风速风场信息,在台风监测上具有极大的潜力.欧空局发射的哨兵1号卫星是目前少数几颗可提供交叉极化数据的在轨SAR卫星,以该系列卫星的交叉极化影像为数据源,利用2011—2021年十年来开发的C波段交叉极化海洋模型(C-band Cross Polarization Ocean model,C-2PO)、C波段交叉极化耦合参数海洋模型(C-band Cross-Polarization Coupled-Parameters Ocean model,C-3PO)及全极化条带交叉极化模型(Quad-polarization Stripmap Cross-polarization model,QPS-CP)等7种模型,对2020年的“海高斯”和“莫拉菲”两个台风的风场进行了估算,并将噪音去除的方法应用于超宽幅模式影像的处理.结果表明,噪音去除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弱噪音对台风影像的影响,改善风场反演的结果.在反演高风速时,C-3PO模型的相对误差较小,但与哨兵1号海洋产品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在中低风速的估算上存在一定误差;交叉极化模型结果与已有风场产品的融合,能够很好地再现台风外部中低风速以及内部的海表高风速信息,对于台风监测、台风致灾的模拟预报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1号 台风 合成孔径雷达 交叉极化
下载PDF
微视野检测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周立军 赖坤贝 +5 位作者 黄创新 许发宝 巩亚军 钟小菁 吕林 金陈进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65-369,共5页
目的评估微视野检测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经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spectrum-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目的评估微视野检测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经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spectrum-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确诊且接受治疗的CSC患者92例92只眼,分为两组:微脉冲治疗组(A组)患者62例;半剂量PDT治疗组(B组)患者30例,接受半剂量PDT治疗,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微视野检查。同时选取年龄相匹配健康者30例正常健康眼作为对照组(C组),不进行激光治疗,仅接受微视野检查。评估治疗后CSC患者视力、黄斑区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改变。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了最佳矫正视力和微视野检查。结果治疗后1个月,A和B组92例CSC患者BCVA由术前的(0.56±0. 2),提高到(0.80±0.2)(P <0.05),但治疗后视力改善仍低于正常健康者(0.98±0.1)。黄斑区光敏感度治疗前为(19.2±8.7)dB,显著低于正常健康眼的(29.7±1.2)dB(P<0.001)。治疗后提高到(25.1±11.9)d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P <0. 05)。92例CSC患者治疗前固视稳定为47只眼(51.1%),相对不稳定为24只眼(26.1%),不稳定为21只眼(22. 8%),治疗后稳定67只眼(72. 8%),相对不稳定17只眼(18.5%),不稳定8只眼(8.7%),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微视野检测可以显示CSC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光敏度和固视稳定性的改变,为更全面的了解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微视野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原文传递
半剂量光动力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短期功能及形态改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立军 赖坤贝 +5 位作者 黄创新 许发宝 巩亚军 钟小菁 吕林 金陈进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33-136,176,共5页
目的评估半剂量光动力疗法(half-dose 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后短期功能及形态改变。方法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经眼... 目的评估半剂量光动力疗法(half-dose 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后短期功能及形态改变。方法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经眼底彩照、眼底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spectrum-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单眼急性CSC患者10例10只眼,给予半剂量PDT治疗。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微视野及OCT检查,功能估指标包括BCVA及黄斑区光敏感度;形态评估指标包括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MT)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retinalchoroidal thickness,SFCT)。结果 PDT治疗1个月后,CSC患者BCVA由术前的0.55±0.24,提高到0.99±0.15(P<0.05);黄斑区光敏感度治疗前为(18.8±7.4)dB,治疗后为(25.0±2.1)dB(P<0.05)。治疗前CMT为(447.20±170.8)μm,治疗后1个月为(197.40±53.2)μm(P<0.05);治疗前SFCT为(489.33±160.3)μm,治疗后1个月为(464.56±127.03)μ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急性CSC可以短期显著提高视力,改善黄斑区光敏感度,降低黄斑区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 视网膜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