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勃恩河》中的女性与自然
- 1
-
-
作者
钟晨露
赵佳
-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
出处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55-59,共5页
-
文摘
法国当代作家皮埃尔•米雄的小说《大勃恩河》中的女性具有双重形象。她们是大地母亲:树林、河流、洞穴等自然元素象征着充满生命力的神圣女性。阴暗的天空和绵延的雨雾暗示了女性控制的地狱。同时,女性也是放荡的野兽:是孩子背上死去的狐狸,是被蹂躏的鹤,是被开膛破肚的鲤鱼……女性既被敬畏,又被虐待。除了隐喻之外,大自然是镇上女性角色活动的空间,是她们生命的依仗,塑造并且烘托了她们野性的原始性魅力。女性依托大地、天空和动物展现了肉体的性能力和精神的活力,即生理的和美学的繁衍能力。这种双重繁衍能力一方面归功于大地母亲的神圣活力;另一方面,对主人公而言,艺术是残酷的升华,面对女性-野兽产生的残忍狂虐启发艺术创作,小说描写的性欲还类比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渴求与欲望,女性于他是双重的世界之源。
-
关键词
皮埃尔·米雄
《大勃恩河》
女性
自然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 2
-
-
作者
钟晨露
-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
出处
《海外文摘》
2019年第22期23-25,共3页
-
文摘
程抱一的《此情可待》体现了许多道家思想,介绍了一些道教常识,也展现了道家思想在面对法国读者时的嬗变。《此情可待》重视“阴”和女性的地位;谈论“气”的重要性,认为“气”变化出万物;表现出追求自然和谐、顺应无为的人生态度。同时,程抱一的爱情观融合中西,用“爱”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顺应时代的阐释,也用道家思想对现代法国社会进行了批判。
-
关键词
道家
阴气
自然
爱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福雷斯特《永恒的孩子》中的儿童疾病书写
- 3
-
-
作者
钟晨露
赵佳
-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8,共8页
-
文摘
福雷斯特的纪实性小说《永恒的孩子》讲述了作家的独女患癌去世的故事。小说中的儿童疾病书写揭示了冷酷的医学话语、医学对病孩的权威、治疗中隐含的暴力、以及人们对疼痛的崇拜等社会性问题。同时,病孩的多重文化寓意—如集纯真与苦难于一身,死亡与未来共存—使得小说更具揭示力和戏剧性。小说中的儿童疾病书写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还体现了文学的治愈功能:小说留存了作者有关女儿的记忆,虽然回忆是痛苦的,但也让福雷斯特痛苦地存活下去。小说中的大量互文现象也让它承载了更普遍的爱子之情。
-
关键词
福雷斯特
《永恒的孩子》
儿童疾病
-
Keywords
Philippe Forest
L'Enfantéternel
children disease
-
分类号
I56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艾什诺兹小说中当代城市空间中的声与听
- 4
-
-
作者
赵佳
钟晨露
-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2,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当代法国小说中城市空间叙事研究”(19YJA752027)的成果。
-
文摘
艾什诺兹小说中描写的城市之声是人物对城市空间感官体验的重要载体。小说描写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声源,声音被并列在一起,呈现出一个断裂的、碎片化的、平面的城市形象。夸张的人声和动物声揭示了城市的戏剧性及其符号特性。城市的物质性实体不再指向其具体的功用或象征意义,它们被抽绎成符号网络。听觉表现出整合碎片化杂音的努力,给予杂音以层次感和节奏感。纯粹的听觉意识促使人们从城市的符号性中抽身,更关注城市的物质性。听觉所恢复的偶然、即兴、非线性的文化形成了与视觉理性文化的对立。
-
关键词
艾什诺兹
城市空间
声音
-
Keywords
Jean Echenoz
urban space
sound
-
分类号
I56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