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斯·舍勒伦理学奠基的策略及其演进 被引量:1
1
作者 钟汉川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4期14-18,共5页
舍勒的伦理学奠基旨在寻求对道德标准和道德起源这两个元伦理学问题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促成了一种"目的论的直观主义"立场。在道德标准问题上,舍勒不仅批判了一般目的论而且还指出康德义务论对前者的批判也必须建立在一种质... 舍勒的伦理学奠基旨在寻求对道德标准和道德起源这两个元伦理学问题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促成了一种"目的论的直观主义"立场。在道德标准问题上,舍勒不仅批判了一般目的论而且还指出康德义务论对前者的批判也必须建立在一种质料价值之中,为此舍勒区分目的和目标概念,并说明了从意欲到追求再到追求目标的关联过程,进而指出追求目标也奠基于价值之中,如此证成一门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在道德起源问题上,舍勒肯定康德心向伦理学对成效伦理学的批判,但指出道德心向也只是道德行动的一个环节而已,前者必须奠基于后者。在后者的分析之中,舍勒说明了道德价值对道德起源的奠基作用。舍勒伦理学奠基其实是要在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和(唯理论的)道德绝对主义的时候,建立起一门既具有质料多样性又具有价值先天性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目标 道德行动 价值
下载PDF
在世存在的畏与爱:舍勒对《存在与时间》的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钟汉川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70,共6页
《存在与时间》一出版,海德格尔就将其寄给舍勒,后者尽管在次年就去世,但对此书仍与前者讨论过并有专门的解读。这种解读表明,舍勒完全反对海德格尔将畏作为在世存在的行为相关项。在分析畏的可能类型后,舍勒从畏与实在存在、未知的认... 《存在与时间》一出版,海德格尔就将其寄给舍勒,后者尽管在次年就去世,但对此书仍与前者讨论过并有专门的解读。这种解读表明,舍勒完全反对海德格尔将畏作为在世存在的行为相关项。在分析畏的可能类型后,舍勒从畏与实在存在、未知的认识和死亡的关系上认为,只有爱而不是畏的行为才能揭示此在在世的先天结构,并由此指责海德格尔的此在缺乏本质性和历史性,所以只能走向虚无而无法自我拯救。在世之畏和在世之爱的对抗,从根本上反映了海德格尔与舍勒现象学哲学的内在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 本质
下载PDF
自由与超越——论舍勒的自由现象学构想
3
作者 钟汉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共12页
自由观念是如何在哲学上得到阐发的?在康德哲学向现象学转变的哲学背景下,马克斯·舍勒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现象学构想值得关注。不同于康德将自由作为“逻辑—理论可能性”的先验理念,而在实践中又将其与服从道德法则之意愿的自由... 自由观念是如何在哲学上得到阐发的?在康德哲学向现象学转变的哲学背景下,马克斯·舍勒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现象学构想值得关注。不同于康德将自由作为“逻辑—理论可能性”的先验理念,而在实践中又将其与服从道德法则之意愿的自由统一起来,舍勒认为,自由本身就是直接意识的自由,并不需要一个由本体界的自由的悬设应用到实践领域的过程。他在现象学框架内阐释了自由的存在:自由存在于意识导向行动的自身作用过程之中,自由的存在意义及其类型亦可相应地在意愿和行动中得到阐明。但是,这种自由只是在意愿自由的基础上对价值进行现实化的自由。通过追溯自由的起源,舍勒进一步阐释了人格的自由和爱的自由。这体现出他将自由作为超越性来阐释的现象学思路:自由在实事现象学上是意愿行为之中被给予的意义和价值对意愿给予行为的超越,在行为现象学上是人格(作为行为中心)对行为的超越,在关联现象学上则是爱的秩序对绝对价值和存在的超越。如此,自由就在哲学上被阐释为精神摆脱本能生活和生命冲动的束缚而在人格中不断生成的超越进程。而将自由作为超越性来理解,也构成了舍勒批判康德自由理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现象学 超越 人格
下载PDF
舍勒的爱的秩序:洞见与失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菲利普·布罗瑟 钟汉川(译) 李国山(校)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8,共9页
关键词 秩序 价值理解 主体能力 相互联系 客观方面 还原论 思想史 清晰性
下载PDF
正义的构织:论当代程序主义的限度
5
作者 霍耐特 钟汉川(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6期79-91,共13页
这篇文章首先表明了,正义的内在构织并不包含可分配的善,而是来自于受到普遍接受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由得到道德负载的各种实践活动构成的;在所关注的这些实践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定义,以公平或正义的方式对待他人意味着什么。如果... 这篇文章首先表明了,正义的内在构织并不包含可分配的善,而是来自于受到普遍接受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由得到道德负载的各种实践活动构成的;在所关注的这些实践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定义,以公平或正义的方式对待他人意味着什么。如果这个出发点能够得到确证,那么,本文就可以得出有关正义概念的某些方法上的结论,这体现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并不是先建构一个规范程序,再演绎出正义的内容的;相反,我们是从重构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再获得关于正义诸方面的信息的。因此,就像本文第三部分暗示的,最后我们将得出有关正义概念的多元论。日常存在着多少被我们接受和领会的社会关系,那么这种多元论就会涵盖着多少相关的正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程序主义 社会正义 可分配的善
下载PDF
物质、对象与超越性——论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
6
作者 蔡霄鋆 钟汉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2,共10页
萨特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其辩证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种哲学的“亲近”。为此,重新阐释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将有利于澄清这种“亲近”关系。萨特辩证法可以通过物质、对象和超越性这三个概念来加以重构... 萨特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其辩证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种哲学的“亲近”。为此,重新阐释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将有利于澄清这种“亲近”关系。萨特辩证法可以通过物质、对象和超越性这三个概念来加以重构,并据此说明萨特关于超越性的含义、物质与超越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实在关联方式这三个问题。但是,萨特和马克思哲学在辩证法的整体化方向、物质概念的基础、对物质超越性的理解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关联方式上存在着重要区分。萨特对马克思哲学的“亲近”其实蕴藏着真正的界限。这种“偏离”或者“误读”主要根源于萨特“实践”概念的虚弱及其对辩证法范围的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对象 超越性 辩证法
原文传递
论胡塞尔和舍勒的“质料”概念 被引量:7
7
作者 钟汉川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7,共8页
关键词 胡塞尔 概念 质料 《逻辑研究》 运动发展 现象学 合作者 精神
原文传递
价值认定与价值存在——马克斯·舍勒的价值现象学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钟汉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100,共11页
舍勒将现象学看作是对"本质"与"此在"问题的考察,这种考察可以划分为实事现象学、行为现象学和关联现象学。在他看来,对本质性领域的通达,就像胡塞尔在其认识论中通过一门理性认识的感知学说来进行一样,在价值论中... 舍勒将现象学看作是对"本质"与"此在"问题的考察,这种考察可以划分为实事现象学、行为现象学和关联现象学。在他看来,对本质性领域的通达,就像胡塞尔在其认识论中通过一门理性认识的感知学说来进行一样,在价值论中也可以通过一门情感行为的价值认定学说来实现。舍勒认为情感活动先天地指向特定的价值对象,而对价值的认定在实事现象学的意义上只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质性;只有在行为现象学之中,亦即在接受性的情感行为之中才直接给出其意向相关项:在意向感受之中给出单个价值内涵,在偏好或偏恶之中给出更高或更低的价值,在爱与恨的行为之中给出价值的等级秩序。而在关联现象学上价值的本质性联系却奠基于一种纯粹质料的秩序,也就是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后者的功能化才是价值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的基础。于是,价值认定依赖于价值存在。由此,舍勒的价值论面临着各种内在困难与外在误解也正根源于未能清楚阐释这种纯粹质料的秩序及其奠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现象学 感知 价值认定
原文传递
“先天”概念及其不同的奠基方式——评析舍勒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4
9
作者 钟汉川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8,共8页
将先天之物等同于形式之物,将质料之物等同于感性内涵,被舍勒认作是康德哲学的基本谬误,并且此谬误根源于康德的两种成见:思维的自发性与感觉世界的混乱无序性。舍勒认为这些成见反映了康德对现象世界的敌视态度和统治世界的心理动机,... 将先天之物等同于形式之物,将质料之物等同于感性内涵,被舍勒认作是康德哲学的基本谬误,并且此谬误根源于康德的两种成见:思维的自发性与感觉世界的混乱无序性。舍勒认为这些成见反映了康德对现象世界的敌视态度和统治世界的心理动机,并据此指责康德的先天性标准具有主观因素。在拒绝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的基础上,舍勒认为,现象世界的被给予之物本身就存在着本质的先天内涵,进而人类情感本身就具有先天结构。如此,质料先天所建立的情感先天论就与康德的形式先天所建立的理性建构论相对抗。在这种对抗中,对"先天"概念之理解已然从康德哲学向现象学转移,而"先天"的奠基则从主体的纯粹形式转向客体的质料内涵领域。而"先天"需要主体的奠基还是客体的奠基,这就是一个必须和现象学如何实现自身奠基相结合的、更为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 质料 奠基
原文传递
胡塞尔的空间构成与先验哲学的彻底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汉川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5-102,共8页
胡塞尔指责康德的空间学说缺乏彻底性,并试图从对空间事物的知觉上说明空间形式的感性构成,进而将几何空间阐释为知觉空间的观念化结果。但是,知觉空间的构成依赖于身体的构成,几何空间所依赖的观念化活动则将康德的"形式-赋予&qu... 胡塞尔指责康德的空间学说缺乏彻底性,并试图从对空间事物的知觉上说明空间形式的感性构成,进而将几何空间阐释为知觉空间的观念化结果。但是,知觉空间的构成依赖于身体的构成,几何空间所依赖的观念化活动则将康德的"形式-赋予"功能转变成了"意义-构成",并在现象学还原中表现出身体性的含混性和意义的双侧性。这使得其意识的回溯方向存在着不同理解,先验哲学的彻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尔的空间构成,其彻底性不是导致空间理解的统一性,而是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先验哲学 意义 自我
原文传递
马克斯·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汉川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28,共13页
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试图在康德主体性的形式先天之外发现经验世界之中质料内涵的先天性。这种发现通过精神行为的本质直观来实现。通过现象学经验的两个特征和纯粹事实的四种规定性,舍勒说明了如何从实在的经验领域剥离出先天本质内容... 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试图在康德主体性的形式先天之外发现经验世界之中质料内涵的先天性。这种发现通过精神行为的本质直观来实现。通过现象学经验的两个特征和纯粹事实的四种规定性,舍勒说明了如何从实在的经验领域剥离出先天本质内容。而明见性秩序学说则试图进一步指明质料内涵的本质联系(奠基秩序)。最后依据本质认识的功能化理论,舍勒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如何从这些本质性联系中构成出来的,并确立精神的感受行为对理性认识的奠基作用。质料先天主义其实从根本上表明了这样的哲学立场:世界的本质性的质料内涵向我们敞开与精神行为对世界本质性的观看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就是舍勒所谓的客观主义与情感先天主义的结合。但这种哲学运思仍需要完备的先天奠基秩序学说来充实,而对先天奠基思路的考察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的现代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料 先天 奠基秩序 行为
原文传递
解释与可理解性——论保罗·利科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汉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康德哲学到现象学的转变,常被认为是从事物到事物之意义(可理解性)的主题化的转变。胡塞尔现象学通过意识的自主性说明了事物在意识中的可理解性是事物之意义的界限。利科认可胡塞尔将意义研究作为哲学反思的主题这一做法,并宣称后者所... 康德哲学到现象学的转变,常被认为是从事物到事物之意义(可理解性)的主题化的转变。胡塞尔现象学通过意识的自主性说明了事物在意识中的可理解性是事物之意义的界限。利科认可胡塞尔将意义研究作为哲学反思的主题这一做法,并宣称后者所回溯的前语言的生活世界恰恰确立了其诠释学的基础。但是,在他看来,可理解性却是以解释为前提的。更为重要的是,胡塞尔给予-所予的意识结构被解释成了文本的自主结构:意义的所予被转变成了文本的间距化,给予意义的自我主体被看作是意义的占有。就此而言,文本的建构被认为包含了自我建构与意义建构的双重过程。尽管如此,利科的诠释学,与其所批判的胡塞尔现象学以及胡塞尔试图超越的康德哲学一样,仍依赖于反思,处在自身反思的哲学进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 可理解性 保罗·利科 胡塞尔现象学
原文传递
反思、情感与规范性——从胡塞尔到萨特的价值现象学思路
13
作者 钟汉川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5-114,共10页
从胡塞尔到萨特的现象学运动,在科斯嘉之外,开辟了另一条从反思出发来说明规范性的思路。在给予-所予的先验意识结构中,胡塞尔将规范性看作是源于意识所予的观念性,并以反思的体验转换特征来界定情感,再以情感意向性来阐明价值。虽然萨... 从胡塞尔到萨特的现象学运动,在科斯嘉之外,开辟了另一条从反思出发来说明规范性的思路。在给予-所予的先验意识结构中,胡塞尔将规范性看作是源于意识所予的观念性,并以反思的体验转换特征来界定情感,再以情感意向性来阐明价值。虽然萨特拒绝了胡塞尔反思概念上的行为把握特征,但仍在客体把握特征下来理解情感。这种情感就是焦虑,它既是对虚无的领会,也是对自由的意识。因此,萨特坚持了意识的给予-所予结构:焦虑意指着我的自由,但在自我把握之中所予我的则是价值,即我在世存在的意义。萨特对胡塞尔的价值理论的批判性阐发,虽然回到康德式规范性的思路,却部分承纳了胡塞尔的规范性框架,并与之一道证成了反思性情感的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 情感 规范性 价值
原文传递
理性的先天与形式价值论:论析胡塞尔的价值论构想
14
作者 钟汉川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121,161,共10页
胡塞尔将评价意识看成情感活动的组成部分,但却从理性上为其价值论奠基。这种奠基依赖于形式逻辑学与形式价值论的类比:情感领域具有与形式逻辑学领域类似的结构、形式和形式法则等。而之所以能够进行类比则基于理性一致性的法则。本文... 胡塞尔将评价意识看成情感活动的组成部分,但却从理性上为其价值论奠基。这种奠基依赖于形式逻辑学与形式价值论的类比:情感领域具有与形式逻辑学领域类似的结构、形式和形式法则等。而之所以能够进行类比则基于理性一致性的法则。本文从理性的行为动机及其相关项两个层面阐释了这种类比的关联过程,说明了某些价值论法则的独特性,并对理性与情感行为在其中的作用做了较细致的分析。胡塞尔的形式价值论的思路内在地回应了当代有关价值客观性的争论。当然,它完全不是将价值性和颜色性加以简单并置的直接类比,而是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将价值谓词确立在逻辑谓词之上的理性先天论。但未能确切地说明情感在这个思路中的作用,恰恰是其价值论构想的困难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类比 理性 情感
原文传递
舍勒的善论与价值现象学
15
作者 钟汉川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8-104,共7页
善的性质曾被摩尔看作是与颜色的性质一样不可定义,但是威廉姆斯等人后来指出,善与颜色不可类比:一个是定语形容词,一个是谓语形容词,如果加以混淆会发生逻辑错误。马克斯·舍勒虽然也经常将善与颜色相类比。但是,舍勒的善论区分了... 善的性质曾被摩尔看作是与颜色的性质一样不可定义,但是威廉姆斯等人后来指出,善与颜色不可类比:一个是定语形容词,一个是谓语形容词,如果加以混淆会发生逻辑错误。马克斯·舍勒虽然也经常将善与颜色相类比。但是,舍勒的善论区分了两条思路,即在实事意义上的善好,和行为意义上的道德善。它们都是在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框架内进行,并以价值论为基础:善好以价值质性为基础,道德善以质料价值为基础;并且在价值现象学之内前者需要回溯到后者之上。这也是实事价值回溯到人格价值的精神还原过程,它表现了舍勒的人格主义立场。舍勒的后一种善,即道德善其实是在拒绝(前述)实事意义上的逻辑分析及其推理;而另一方面看,当代许多现象学家从实事意义上对舍勒价值概念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混淆了其善论的这两条思路而导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事物 人格
原文传递
扬·帕托契卡哲学反思中的欧洲与后欧洲
16
作者 卡尔·诺沃特尼 钟汉川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CSSCI 2011年第1期241-257,共17页
题词:"除了欧洲思想我们不再有更清晰的思想了,而且我们得明白,只有对它进行极端的批判,才会在其自身的真正问题上看到未来。"———扬·帕托契卡有人指出过,扬·帕托契卡的历史哲学文本有走向欧洲中心主义的危险,在... 题词:"除了欧洲思想我们不再有更清晰的思想了,而且我们得明白,只有对它进行极端的批判,才会在其自身的真正问题上看到未来。"———扬·帕托契卡有人指出过,扬·帕托契卡的历史哲学文本有走向欧洲中心主义的危险,在这方面尤其是他的晚期之作《历史哲学的异端式评论》①甚至在某些关键地方直接谈到了欧洲中心主义这个词。这就涉及一些地方,在那里帕托契卡赞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历史本身的历史性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文本 哲学反思 真正问题 历史哲学 存在论 存在者 精神立场 柏拉图主义 精神传统 精神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