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节风防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钟立业 刘天浩 +6 位作者 陈运贤 雪云 杜欣 陆泽生 翁建宇 吴穗晶 林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肿节风对大剂量化疗后小鼠血小板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 :本研究以Babl/c纯系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 ,通过大剂量 5 氟尿嘧啶腹腔注射复制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 ,用肿节风稀释液从实验开始连续进行灌胃干预 ,分别在预处理前、... 目的 :探讨肿节风对大剂量化疗后小鼠血小板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 :本研究以Babl/c纯系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 ,通过大剂量 5 氟尿嘧啶腹腔注射复制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 ,用肿节风稀释液从实验开始连续进行灌胃干预 ,分别在预处理前、化疗前、化疗后第 2、第 4及第 7天测定小鼠血常规 ;并在化疗后第 7天处死小鼠 ,行骨髓病理活检 ,观察骨髓造血情况。结果 :经过肿节风预处理后 ,化疗前单药干预组及联合干预组小鼠外周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 (P <0 0 5 ) ,化疗后两个实验组小鼠的血小板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下降 (P <0 0 5 ) ,而两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骨髓病理检查结果提示 ,两实验组小鼠骨髓增生活跃 ,骨髓腔内可见巨核细胞 ,对照组小鼠骨髓增生低下 ,未发现巨核细胞。结论 :肿节风具有对抗大剂量 5 FU所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的作用 ,从而预防并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后 小鼠 肿节风 对照组 血小板减少症 骨髓增生 化疗前 纯系 稀释液 治疗
下载PDF
血小板生成素Ⅱ体内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钟立业 陈运贤 +7 位作者 雪云 刘天浩 欧瑞明 赵洪云 苏薇薇 林伟 杜欣 徐培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两种新配体—血小板生成素Ⅱ (TPOⅡ )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以Babl c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 ,通过腹腔连续 7d分组注射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人工合成的TPOⅡ配体Ⅱ及重组的人血小板生成素 ,并于第 7d末... 目的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两种新配体—血小板生成素Ⅱ (TPOⅡ )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以Babl c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 ,通过腹腔连续 7d分组注射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人工合成的TPOⅡ配体Ⅱ及重组的人血小板生成素 ,并于第 7d末测定小鼠外周血小板数量 ,分析TPOⅡ体内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在实验第 7d ,TPOⅡ配体Ⅰ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同期阴性对照组 (P <0 0 5 ) ,与rhTPO阳性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第 14d ,TPOⅡ的两个实验组的血小板数均较同期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而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 ,TPOⅡ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血小板数均呈升高趋势。结论 :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促进小鼠外周血小板的产生 ,其升高血小板的能力与rhTPO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Ⅱ 血小板 小鼠 生物活性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钟立业 刘天浩 +6 位作者 李扬秋 耿素霞 陆泽生 翁建宇 吴穗晶 罗成伟 杜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586-3588,共3页
目的:利用铜螯合磁珠(magnetic beads-based 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apture Cu)分离低峰度蛋白,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目的:利用铜螯合磁珠(magnetic beads-based 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apture Cu)分离低峰度蛋白,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分别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肽链的质量指纹谱,探索用于MDS辅助诊断的客观方法。方法:收集16例MDS患者(MDS组)和1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蛋白标本,应用铜螯合磁珠进行蛋白分离,通过MALDI-TOF-MS测定标本的蛋白质谱图,对比分析差异蛋白峰,并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分子质量1.02~10.25ku范围内共检测到信噪比>3的峰146个,经统计分析,MDS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明显,有显著性差异峰12个(P<0.05),利用快速分类算法建立诊断模型,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和交叉验证敏感性分别达93.27%和89.94%。各亚型对比分析,各组间区域交叉,组间差异不明显;根据临床分型,将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型(RAEB型)与其他类型MDS比较,发现RAEB型患者血清中有1个差异低表达蛋白峰,分子质量约1466.57,经鉴定为纤维蛋白原N端片段。结论:MALDI-TOF-MS技术平台可用于寻找MDS相关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其蛋白质谱诊断模型可以区分MDS与正常人,有助于MDS的临床辅助诊断。RAEB型患者与其他类型的MDS中存在差异表达蛋白,提示进展型MDS与其他类型MDS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蛋白质组学 血清 质谱
下载PDF
RAEB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钟立业 刘天浩 +6 位作者 李扬秋 耿素霞 陆泽生 翁建宇 吴穗晶 罗成伟 杜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99-1801,1805,共4页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与RAEB(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in transformation)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的特异性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方法应用双向电泳分别分离RAEB型MDS、急性髓性白血病及正常人的血清蛋白,通过...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与RAEB(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in transformation)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的特异性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方法应用双向电泳分别分离RAEB型MDS、急性髓性白血病及正常人的血清蛋白,通过对3组图谱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反应的蛋白质点,根据差异反应蛋白质点位置在平行胶上找出匹配的蛋白质点,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通过数据库搜索鉴定出差异反应的蛋白质。结果以MDS组为参照,经过胶图分析得到7个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提示4种蛋白有统计学意义,包括二肽基肽酶(dipeptidyl peptidase,DPP/CD26)、DNA聚合酶、未命名蛋白2044和类白蛋白物质。结论以2-DE为基础的血清蛋白质组学方法可用于筛选与MDS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DPP在RAEB型MDS中的异常高表达提示DPP/CD26可能与进展类型的MDS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清蛋白质组学 二肽基肽酶
下载PDF
RAEB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DDP10异常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钟立业 耿素霞 +3 位作者 杜欣 郑海涛 吴穗晶 李扬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62-1564,共3页
目的:检测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RAEB)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二肽基肽酶10(DDP10)mRNA的转录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急性髓性白血病及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细胞DDP10m... 目的:检测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RAEB)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二肽基肽酶10(DDP10)mRNA的转录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急性髓性白血病及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细胞DDP10mRNA的表达量;采集RAEB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并随访其生存时间资料,分析两者与DDP10表达的相关性。结果:RAEB患者外周血DDP10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初诊白血病患者(P<0.05),正常对照组与白血病患者之间DDP10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RAEB患者总生存时间及外周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DDP10表达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DP10在RAEB型MDS患者外周血中的异常高表达,提示DDP10是RAEB的一个特异性标志,但其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及生存时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二肽基肽酶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吡喃阿霉素方案治疗初治年轻患者急性髓性白血病(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钟立业 李群华 +5 位作者 黄梓伦 林伟 陆泽生 翁建宇 吴穗晶 杜欣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9-625,共7页
背景与目的:含有蒽环类抗生素的方案已经成为了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本研究以米托蒽醌方案为对照,探讨了含有吡喃阿霉素(perarubicin,THP)的联合化疗方案在年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与毒性。方法:129例初治急性... 背景与目的:含有蒽环类抗生素的方案已经成为了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本研究以米托蒽醌方案为对照,探讨了含有吡喃阿霉素(perarubicin,THP)的联合化疗方案在年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与毒性。方法:129例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入组,年龄≥16岁而<60岁,诱导化疗给予常规剂量的阿糖胞苷及THP或米托蒽醌(MIT)。完全缓解(CR)后,患者接受两个疗程的原诱导方案的化疗;此后,交替应用含有THP及MIT的方案进行巩固治疗,三周一个疗程,共四个疗程。在持续缓解的情况下,维持治疗共三年。结果:在42例接受THP诱导缓解治疗的患者中,26例(61.90%)患者达到CR;73例以MIT作为诱导缓解治疗的患者中,有48例(65.75%)达到CR。两者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THP进行诱导治疗的患者中,9例(34.61%)患者在一年内出现复发;而MIT治疗的患者其一年内的复发率为22.92%;但经统计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28)。对诱导化疗中两种方案阿糖胞苷(Ara-C)加THP或Ara-C加MIT的副作用进行比较发现,除脱发发生率THP组(26.19%)低于MIT组(42.47%)外(P<0.01),其它毒副反应如感染、恶心、呕吐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几乎相同(P>0.05)。结论:THP加Ara-C的方案能够用于年轻成人的初治白血病的诱导化疗,但其并不优于含有MIT的方案;在完全缓解后,THP和MIT可用于巩固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性白血病 吡喃阿霉素 米托蒽醌 诱导化疗 缓解后治疗
下载PDF
CDC6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钟立业 刘天浩 +3 位作者 林旭滨 杜欣 林伟 陈运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811-813,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ellDivisionCycle6,CDC6)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CDC6mRNA为分子标志物,应用巢式PCR技术,分别检测未缓解及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非肿瘤患者外周血待测基因的表达。结果:标志...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ellDivisionCycle6,CDC6)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CDC6mRNA为分子标志物,应用巢式PCR技术,分别检测未缓解及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非肿瘤患者外周血待测基因的表达。结果:标志基因CDC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对照组27.66%,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组56.25%,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100%;CDC6在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在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组(P<0.05)。结论:CDC6的异常高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有关,可作为成人急性白血病病情监测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 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CD13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钟立业 杜欣 +4 位作者 耿素霞 翁建宇 郑海涛 吴穗晶 李扬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4-855,863,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中CD13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分别测定31例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RAEB)、10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以及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中CD13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分别测定31例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RAEB)、10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以及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CD133+细胞和CD34+/CD38-细胞比例,对比分析CD133及CD34/CD38在不同亚型MD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在RAEB型MDS患者骨髓有核细胞中,CD133阳性细胞平均占6.75%,RCMD患者平均占1.41%,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对照组占2.70%,RAEB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再障对照组与RCM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4+/CD38-细胞比例在3组中均小于1%,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133在MDS的进展类型RAEB患者骨髓细胞中高表达,CD133有助于RAEB分型诊断;而CD34+/CD38-标记在MDS分型诊断中并无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133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血小板生成素Ⅱ体内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钟立业 陈运贤 +7 位作者 雪云 刘天浩 欧瑞明 赵洪云 苏薇薇 林伟 杜欣 徐培林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2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两种新配体—血小板生成素Ⅱ(TPOⅡ)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以Babl/c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连续7d分组注射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人工合成的TPOⅡ配体Ⅱ及重组的人血小板生成素,并于第7d末测定小鼠...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两种新配体—血小板生成素Ⅱ(TPOⅡ)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以Babl/c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连续7d分组注射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人工合成的TPOⅡ配体Ⅱ及重组的人血小板生成素,并于第7d末测定小鼠外周血小板数量,分析TPOⅡ体內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在实验第7d,TPOⅡ配体Ⅰ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同期阴性对照组(P<0.05),与rhTPO阳性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第14d,TPOⅡ的两个实验组的血小板数均较同期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亦无明显差异(P>0.05)。而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TPOⅡ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血小板数均呈升高趋势。结论: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促进小鼠外周血小板的产生,其升高血小板的能力与rhTPO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Ⅱ 体内生物活性 血小板减少症 小鼠 细胞因子 巨核细胞 人体cDNA基因库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立业 陈运贤 林伟 《血栓与止血学》 2001年第4期178-180,共3页
对于接受大剂量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病人和肿瘤病人,血小板减少症是威胁他们生命的一个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病人,血小板减少症常常是其化疗后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恶性肿瘤的联合化疗也经... 对于接受大剂量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病人和肿瘤病人,血小板减少症是威胁他们生命的一个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病人,血小板减少症常常是其化疗后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恶性肿瘤的联合化疗也经常会出现药物累积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因此为了预防出血的发生,化疗量常需尽量减少,这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彻底清除.而且用于预防及治疗此类并发症的花费是相当昂贵的,并可能耽误进一步化疗的进行.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输注 促血小板生成因子 肿节风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立业 李扬秋 《循证医学》 CSCD 2010年第4期233-236,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以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病态造血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目前众多研究提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与进展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涉及了细胞周期调控、癌基因、生长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以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病态造血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目前众多研究提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与进展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涉及了细胞周期调控、癌基因、生长因子以及DNA的修饰等大量致病分子。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从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角度综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致病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下载PDF
2015年血液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12
作者 钟立业 杜欣 《循证医学》 CSCD 2016年第1期15-18,共4页
在过去的2015年中,尤其在刚刚结束的第57届美国血液病学(AmericanSocietyofHematology,ASH)会议上,有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在世人面前,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依然保持着上一年度的强劲增长,并成为了转化医学的引领者,这意味着... 在过去的2015年中,尤其在刚刚结束的第57届美国血液病学(AmericanSocietyofHematology,ASH)会议上,有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在世人面前,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依然保持着上一年度的强劲增长,并成为了转化医学的引领者,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的血液肿瘤患者将从中获益。本文就今年血液肿瘤的热点研究作一汇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免疫治疗 靶向药物
下载PDF
供体白细胞输注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
13
作者 钟立业 陈运贤 林伟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0年第10期434-436,共3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利用异基因供体外周血白细胞输注可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 ,有利于进一步清除体内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灶 ,从而使患者达到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或临床缓解 ,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白血病的复发。本文就该疗法的机制、适应证、...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利用异基因供体外周血白细胞输注可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 ,有利于进一步清除体内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灶 ,从而使患者达到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或临床缓解 ,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白血病的复发。本文就该疗法的机制、适应证、疗效、并发症、治疗方法及疗效监测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复发 供体白细胞输注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性治疗大鼠心肌梗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陈运贤 欧瑞明 +5 位作者 雪云 钟立业 赵洪云 管慧红 彭龙云 张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53-1155,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干预性治疗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塞干预性治疗组和心肌梗塞对照组。干预性治疗组予G -CSF 10 μg·kg-1·d-1皮下注射 5d ,并于第 3d用盐酸异丙肾上腺... 目的 :探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干预性治疗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塞干预性治疗组和心肌梗塞对照组。干预性治疗组予G -CSF 10 μg·kg-1·d-1皮下注射 5d ,并于第 3d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ISO) 5mg/kg腹腔注射复制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d ,也于第 3d用ISO复制心肌梗塞模型。两组均于注射ISO后 2周、4周将动物处死 ,取出心脏 ,病理检查大鼠心肌梗塞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注射ISO后 2周、4周 ,干预性治疗组心室肌疤痕组织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可见到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结论 :G -CSF能促进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生 ,明显减少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范围 ,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干预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干细胞 心肌梗塞 组织再生 动物实验 干预性治疗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塞 被引量:43
15
作者 陈运贤 欧瑞明 +7 位作者 雪云 钟立业 陈惠珍 彭龙云 曾武涛 靳三庆 张希 韩忠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G -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 ,并分别于 2... 目的 :探讨G -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 ,并分别于 2 4h、48h和 2周后杀死大鼠 ,取出心脏 ,检测心肌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用ISO后 2 4h对照组可见散在心肌梗塞灶 ,坏死区周围有多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 ,浸润的细胞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48h后对照组心肌梗塞灶进一步扩大 ,呈散在片状分布 ,而治疗组心肌梗塞灶扩大不明显 ,呈散在灶性分布 ,并可见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 ;2周后 ,治疗组未见明显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 ,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 :G -CSF对缺血濒死心肌有保护作用 ,用G -CSF动员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进行“自我移植” ,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骨髓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AMI
下载PDF
CD34^+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陈运贤 雪云 +5 位作者 欧瑞明 陈惠珍 罗伟琼 钟立业 邢达 韩忠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CD3 4 +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自身干细胞移植” ,用免疫组化... 目的 :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CD3 4 +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自身干细胞移植” ,用免疫组化和HE染色方法检测动物模型心梗区的CD3 4 +细胞浸润以及心肌细胞再生情况。结果 :用ISO后 2 4h ,G -CSF处理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 4 +单个核细胞浸润 ,并有CD3 4 +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 ,2周后疤痕组织不明显 ;而对照组心梗坏死区有大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无CD3 4 +细胞浸润及新生心肌细胞生长 ,2周后出现较大量的疤痕组织。结论 :G -CSF动员CD3 4 +细胞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用G -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自身移植” ,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细胞 心肌梗死 细胞分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与急性白血病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穗晶 杜欣 +4 位作者 陈运贤 蒋文玲 钟立业 林伟 黄梓伦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52-855,共4页
背景与目的: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通过细胞周期转运来实现的,当肿瘤细胞异常增殖时,作为细胞运转正调因子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就有可能表达异常。目前已有较多资料证实cyclins在实体肿瘤中呈高表达。本研究探讨cyclins与急性白血病预... 背景与目的: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通过细胞周期转运来实现的,当肿瘤细胞异常增殖时,作为细胞运转正调因子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就有可能表达异常。目前已有较多资料证实cyclins在实体肿瘤中呈高表达。本研究探讨cyclins与急性白血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分为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组(12例)、急性白血病初发未治组(16例)、难治性白血病组(40例);正常对照组为良性血液病患者(15例)。用RT-PCR法检测cyclinA、cyclinD、cyclinE。结果:正常对照组15例的cyclins表达均为阴性,在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中,cyclinA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yclinD和cyclinE在实验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组,cyclinD和cyclinE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难治性白血病中,cyclinD的表达显著高于cyclinE,且cyclinD在难治性白血病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初发性的病例(P<0.05)。将所有cyclins表达阳性的病例分为表达单一cyclin和表达2个以上cyclins两组,并分别计算两者的阳性率,发现两者的阳性率在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组和难治性白血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yclinD可以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预后指标,不能用cyclins基因类型表达的多寡来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 急性白血病 预后 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CD38单克隆抗体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干扰及其应对方案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5
18
作者 糜坚青 蔡晓红 +22 位作者 王少元 胡丽华 牛挺 汪德清 傅琤琤 孙春艳 向东 高文 苗天红 钟立业 钱宝华 安刚 夏荣 桂嵘 刘竞 唐晓峰 谢珏 甘佳 吴江 付丹辉 秦莉 侯健 王学锋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27-334,共8页
随着肿瘤免疫靶点的不断发现及抗体研发技术的持续变革,抗体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有些靶点不仅在肿瘤细胞上表达,而且在红细胞上也有表达,故临床上针对相应靶点抗体的应用可能会对输血相容性检测产生干扰,导致配血困难或输... 随着肿瘤免疫靶点的不断发现及抗体研发技术的持续变革,抗体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有些靶点不仅在肿瘤细胞上表达,而且在红细胞上也有表达,故临床上针对相应靶点抗体的应用可能会对输血相容性检测产生干扰,导致配血困难或输血延迟。本共识总结了目前克服CD38单克隆抗体(简称CD38单抗)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方法,并经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后,推荐在中国患者人群中使用凝聚胺和巯基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或2-巯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处理红细胞,作为解决CD38单抗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方法,以消除CD38单抗带来的输血问题,为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提供相应输血前工作流程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D38 单克隆抗体 输血相容性检测 抗体药物干扰 二硫苏糖醇 2-巯基乙醇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地西他滨治疗后DNA甲基化水平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赖沛龙 杜欣 +6 位作者 翁建宇 耿素霞 王玉春 陆泽生 钟立业 邓程新 林绍泽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地西他滨治疗后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7例MDS患者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Ⅰ型或Ⅱ型(RAEBⅠ/Ⅱ)接受规律的地西他滨治疗,5天方案(4例)和3天方案(3例),每个疗程分4个时间点采集其外周血,实时...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地西他滨治疗后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7例MDS患者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Ⅰ型或Ⅱ型(RAEBⅠ/Ⅱ)接受规律的地西他滨治疗,5天方案(4例)和3天方案(3例),每个疗程分4个时间点采集其外周血,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外周血P15和CDH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结果用药前3例患者(例2、例4和例7)P15甲基化水平较高(20%~65%),CDH1均较低(0.5%~5%)。无论5天还是3天方案,用药前甲基化水平越高,用药后下降越明显,患者用药第5/7天后P15、CDH1甲基化水平下降幅度最大,达20%~60%,P15可维持在下降后的水平,在随后的治疗中未再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是CDH1的波动较大,用药期间CDH1甲基化水平可升至≥用药前水平。目前的数据表明甲基化的变化与血象变化不一致。应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5天与3天方案两个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两种不同方案组间去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血液学改善的患者与未改善患者的去甲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他滨治疗后P15和CDH1的甲基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甲基化水平与治疗方案和疗效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聚合酶链反应 地西他滨 DNA甲基化
下载PDF
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kit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耿素霞 杜欣 +6 位作者 翁建宇 黄欣 陆泽生 钟立业 郭荣 吴穗晶 吴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9-842,共4页
本研究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c-kit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31例AML1-ETO阳性AML患者c-kit基因17外显子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c-kit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 本研究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c-kit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31例AML1-ETO阳性AML患者c-kit基因17外显子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c-kit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以及疗效的关系。结果表明:31例患者中14例检测到c-kit突变,突变率为45.16%,突变组男性患者的比例为71.43%、初诊时白细胞计数>10×109/L患者的比例为78.57%和伴有髓外浸润患者的比例为21.43%,均明显高于无突变组(29.41%、41.18%、0%,P=0.020,0.036,0.045),两组患者的年龄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437和0.510)。c-kit突变和无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CR)率(64.29%∶80%)和复发率(58.33%∶21.4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和0.054),而死亡率(57.14%)在c-kit突变组明显高于无突变组(20%,P=0.039)。结论:AML1-ETO阳性AML患者c-kit突变常见,突变患者预后差,常规检测c-kit突变对患者的危险度分层、预后评估和选择有效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1-ETO融合基因 c-kit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