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卒中患者脑水肿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减轻脑水肿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钟高贤 王伟 +3 位作者 唐洲平 徐沙贝 潘邓记 方思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脑水肿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减轻脑水肿的作用。方法4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为发病24h内入院)分为: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15例,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组)16例,脑梗死组12例。所有患者均于病程第1d、3d...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脑水肿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减轻脑水肿的作用。方法4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为发病24h内入院)分为: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15例,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组)16例,脑梗死组12例。所有患者均于病程第1d、3d、5d、7d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病程第1d保守组、微创组均表现为出血侧综合扰动系数低于健侧。保守组3d时患侧扰动系数升高,超过健侧,达到高峰,持续到7d;微创组3d时患侧高于健侧,5d时两侧接近,7d时两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d、5d、7d时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组第1d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即高于健侧,5d时达到高峰,持续7d以上。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扰动系数呈现先低后高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水肿形成过程。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梗死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 微创血肿清除术 综合扰动系数
下载PDF
磁共振DWI、PWI和MRS量化评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被引量:19
2
作者 钟高贤 朱文珍 +5 位作者 王伟 夏黎明 王承缘 杨波 潘邓记 姜亚平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6期541-545,共5页
目的: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以及磁共振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PWI及1HMRS技术,并在2~28d复查T2WI确定最终... 目的: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以及磁共振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PWI及1HMRS技术,并在2~28d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血流灌注以及代谢改变。结果: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mm2/s及9.36×10-4mm2/s,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PWI显示11例超急性脑梗死存在灌注缺损区或灌注减低区,2例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明显灌注异常。③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④对于PWI>DWI者,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半暗带;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综合应用DWI、PWI和MRS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磁共振波谱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钟高贤 查运红 +1 位作者 缪学琼 王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6-759,共4页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磁共振波谱(MRS)的变化,从影像学方面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10例脑出血患者...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磁共振波谱(MRS)的变化,从影像学方面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10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6~24h内接受简易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10例脑出血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d行常规MRI及MRS检查。结果对磁共振谱线进行分析,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域的NAA/Cr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域的NAA/Cr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乳酸峰显示不明显。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清除血肿,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组与对照组MRS的变化从影像学方面佐证了微创血肿清除术效果。神经影像学不仅提供了形态结构上的依据,还提出了功能上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弥散及灌注加权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钟高贤 江金带 李树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309-2312,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以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 ̄6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和PWI,并在2 ̄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以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 ̄6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和PWI,并在2 ̄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张变化和血流灌注。结果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mm2/s及9.36×10-4mm2/s,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性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②PWI显示11例超早期脑梗死存在灌注缺损区或灌注减低区,2例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明显异常。③对于PWI>DWI者,ADC值轻度降低(<22%)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DWI与PWI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缺血性半暗带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钟高贤 江金带 李树欣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对超早期脑梗死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检查,力求量化缺血半暗带评定标准。方法对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磁共振成像(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 目的对超早期脑梗死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检查,力求量化缺血半暗带评定标准。方法对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磁共振成像(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代谢改变。结果①超早期脑梗死的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水平降低。②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MRS的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缺血性半暗带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6
作者 钟高贤 姜亚平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6期446-448,共3页
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目前比较倾向于认为血液凝集链的激活所伴随的凝血酶释放是启动脑水肿形成的“扳机点”。凝血酶、血肿占位效应、缺血、某些血肿成分的毒性作用以及受损脑组织产生的各种血管和细胞损伤因子等共同促成了脑... 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目前比较倾向于认为血液凝集链的激活所伴随的凝血酶释放是启动脑水肿形成的“扳机点”。凝血酶、血肿占位效应、缺血、某些血肿成分的毒性作用以及受损脑组织产生的各种血管和细胞损伤因子等共同促成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形成机制 研究进展 血液凝集链 凝血酶 细胞损伤因子
下载PDF
多媒体网络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钟高贤 易咏红 徐琳 《西北医学教育》 2010年第3期587-589,共3页
教学媒体由传统的教学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发展,巧妙组合和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神经病学由于内容多、解剖复杂、抽象并且理论性强,因此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优化应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教学媒体由传统的教学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发展,巧妙组合和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神经病学由于内容多、解剖复杂、抽象并且理论性强,因此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优化应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络 多媒体 网络教学 神经病学
下载PDF
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在神经病学中的研究与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钟高贤 易咏红 侯清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第6期65-66,共2页
由于双语教学的实施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仍面临许多问题的困扰。如何更好地开展神经病学的双语教学工作,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平台。现通过阐述基于网络资源开展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探... 由于双语教学的实施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仍面临许多问题的困扰。如何更好地开展神经病学的双语教学工作,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平台。现通过阐述基于网络资源开展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双语教学 神经病学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恩 缪学琼 +5 位作者 林清原 潘英 钟高贤 刘克 谢海峰 詹丽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24-128,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大小、脑血流等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组(23例)和丹参组(18例)。根据美国国... 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大小、脑血流等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组(23例)和丹参组(18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成轻、中、重三度。尤瑞克林组,给予0.15PNA单位尤瑞克林,丹参组给予400mg丹参,均为静脉滴注.1次/d,10d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对患者进行头部磁共振多序列的检查。发病后30、90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定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①两组治疗后NIHSS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NIHSS〉10的中、重度患者,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治疗前后NIHSS差值中位数分别为4.0(3.0~7.0),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尤瑞克林组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②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梗死灶增大的比率分别为42.9%(9/21)和41.2%(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两组梗死灶渗血率分别为38.1%(8/21)和11.8%(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③尤瑞克林组及丹参组在治疗后,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尤瑞克林组在治疗后相对局部脑血流星(梗死区脑血容量/镜像区脑血容量)增加较丹参组明显,分别为1.26±0.13和1.0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④MRA显示两组患者的大血管再通比例分别为5/7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结论尤瑞克林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血液供应;与丹参组比较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肽释放酶类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局部血流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动态抵抗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石红婷 尧慧燕 +5 位作者 董亚贤 钟高贤 刁芳明 李秋玲 徐鋆阳 陈霄莲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中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动态抵抗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脑梗死患者,筛选出非氯吡格雷抵抗(NCR)患者,然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1+氯吡格雷75 mg·d-... 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患者中不同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动态抵抗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脑梗死患者,筛选出非氯吡格雷抵抗(NCR)患者,然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AC组)和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1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RC组)。NCR进一步分为动态氯吡格雷抵抗组(DCR组)与持续无氯吡格雷抵抗组(CNCR组)。采用比浊法测定所有患者服药前、服用氯吡格雷后2周的血小板聚集率(PAR),且NCR患者测定氯吡格雷加他汀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PAR。结果AC组发生DCR为19例(33.9%),RC组6例(1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前,AC组与RC组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服用他汀类药物后两组不同时间段P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13,P<0.01);总胆固醇[OR=3.27,95%CI(1.56,6.84),P=0.002]、三酰甘油[OR=2.35,95%CI(1.21,4.57),P=0.012]、既往糖尿病史[OR=5.06,95%CI(1.13,22.67),P=0.034]为发生DCR的独立危险因素,且DCR组与CNCR组不同时间段P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680,P<0.01)。结论经CYP3A4代谢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功能,增加DCR的发生率,同时DCR的发生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既往糖尿病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氯吡格雷动态抵抗 脑梗死 CYP3A4代谢 二级预防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董亚贤 尧慧燕 +2 位作者 石红婷 钟高贤 刁芳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7-72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者119例(69.59%),稳定性斑块者52例(30.41%);不稳定性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高于稳定性斑块组;载脂蛋白A1(OR=3.92,95%CI 2.11~7.25,P=0.000)、空腹血糖(OR=1.34,95%CI 1.06~1.69,P=0.014)、尿酸(OR=1.01,95%CI 1.00~1.01,P=0.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33,95%CI 1.09~1.62,P=0.005)为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与载脂蛋白A1、空腹血糖、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稳定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并发气颅13例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殷小平 钟高贤 +2 位作者 张苏明 梅爱农 唐洲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并发气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并发气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表现头痛5例,颅高压1例,无症状7例;气颅发生率为10.6%,积气量2.1~35 ...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并发气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并发气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表现头痛5例,颅高压1例,无症状7例;气颅发生率为10.6%,积气量2.1~35 ml,平均4.7 ml;根据CT表现分型为蛛网膜下腔型3例(23.1%)、脑室型4例(30.8%)、脑实质型9例(70%)和混合型3例(23.1%);1例行侧脑室排气,12例未予特殊治疗,积气8~19 d基本吸收.结论气颅主要发生于脑实质,少量积气大多症状较轻,不需特殊治疗,术中和围手术期应严格按规范操作以避免医源性气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抽吸引流 颅腔积气 CT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亚贤 石红婷 +1 位作者 钟高贤 刁芳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183例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80例、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组45例和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组58例,行空腹游离脂肪酸(fFFA)、2h游离脂肪酸...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183例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80例、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组45例和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组58例,行空腹游离脂肪酸(fFFA)、2h游离脂肪酸(2hFFA)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定。结果T2DM组患者fFFA、2hFFA高于NGT组和IGT组[(0.65±0.30)mmol/L vs(0.55±0.27)mmol/L和(0.43±0.19)mmol/L,P=0.001,(0.31±0.15)mmol/L vs(0.22±0.14)mmol/L和(0.11±0.13)mmol/L,P=0.000],MoCA评分低于NGT组和IGT组[(16.01±11.62)分vs(22.34±6.42)分和(27.21±2.83)分,P=0.000];fFFA、2hFFA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891,-0.469,P<0.05)。结论 fFFA、2hFFA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脂肪酸类 非酯化 认知障碍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石红婷 刁芳明 +3 位作者 董亚贤 钟高贤 尧慧燕 陈霄莲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2231-223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4. 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5例,先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然后应用CT或MRI扫描仪判断出颅内出血组与非颅内出血组,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出血...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4. 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5例,先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然后应用CT或MRI扫描仪判断出颅内出血组与非颅内出血组,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出血者23例(18. 40%),非颅内出血者102例(81. 60%)。年龄(OR=2. 50,95%CI 1. 93~8. 46,P=0. 01)、基线血糖浓度(OR=4. 53,95%CI2. 06~15. 69,P=0. 00)、基线NIHSS评分(OR=3. 62,95%CI 1. 81~11. 25,P=0. 00)、发病至溶栓时间(OR=2. 67,95%CI 1. 94~10. 88,P=0. 01)、心房颤动(OR=1. 35,95%CI 1. 56~1. 01,P=0. 03)为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在90d良好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严重影响患者近期预后,颅内出血与年龄、基线血糖浓度、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心房颤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静脉溶栓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石红婷 董亚贤 +1 位作者 钟高贤 原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3期478-482,共5页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影响。方法选择197例脑梗死病人,其中阿司匹林组98例,氯吡格雷组99例,然后随机分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氯吡格雷组(A1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阿司匹林组(B1组)、丹红注射液...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影响。方法选择197例脑梗死病人,其中阿司匹林组98例,氯吡格雷组99例,然后随机分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氯吡格雷组(A1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阿司匹林组(B1组)、丹红注射液+氯吡格雷组(A2组)、丹红注射液+阿司匹林组(B2组)。采用比浊法测定所有病人治疗前、治疗(14±3)d后PAR结果。结果A1组有2例(4.0%)发生氯吡格雷抵抗(CR),A2组有9例(18.4%)发生CR,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有2例(4.1%)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B2组有8例(16.3%)发生AR,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1组与A2组比较及B1组与B2组比较,PA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P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影响脑梗死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可降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血小板聚集率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
下载PDF
DWI和MRS对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评估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娟 周义成 +3 位作者 钟高贤 王承缘 夏黎明 朱文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7-369,共3页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DWI和MRS表现,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改变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所有病例均...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DWI和MRS表现,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改变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天行常规MR及DWI和MRS检查。结果对照组和微创组血肿周围ADC值与对侧相应区ADC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血肿周围区域ADC值高于微创组(P〈0.05)。MRS示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应区的NAA/C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的NAA/Cr值亦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较后者降低(7.4±6.8)%。结论血肿周围水肿ADC值升高,血管源性水肿占主导。MRS示血肿周围NAA/Cr降低,反映了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秋玲 尧慧燕 +3 位作者 钟高贤 刁芳明 徐鋆阳 董亚贤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1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2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颅压、降脂、纤溶、钙离子...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2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颅压、降脂、纤溶、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45%(98/1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8%(78/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氯吡格雷 依达拉奉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红婷 董亚贤 +2 位作者 钟高贤 刁芳明 徐鋆阳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212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OVX)组、OVX+苯甲酸雌二醇(EB)组,每组12只。首先采用海马注射Aβ1-42建立AD模型,然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学习...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OVX)组、OVX+苯甲酸雌二醇(EB)组,每组12只。首先采用海马注射Aβ1-42建立AD模型,然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通过ELISA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Ch AT)的活性。结果:与OVX组比较,OVX+EB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平台象限活动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提高大鼠脑组织SOD、Ch AT活性,降低MDA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可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雌激素 雌性大鼠 学习记忆能力 MORRIS水迷宫
下载PDF
尤瑞克林和舒血宁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霄莲 钟高贤 董亚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13期101-102,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分水岭脑梗死(WSI)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对比尤瑞克林和舒血宁对于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尤瑞克...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分水岭脑梗死(WSI)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对比尤瑞克林和舒血宁对于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补体末端复合体(TCC)水平。结果治疗后3、7、14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观察组TC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相较于舒血宁,尤瑞克林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TCC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后期生活质量,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舒血宁 急性分水岭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下载PDF
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秋玲 尧慧燕 +3 位作者 钟高贤 刁芳明 徐鋆阳 董亚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1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癫痫患者均采用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采用拉莫三嗪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6年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癫痫患者均采用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采用拉莫三嗪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6年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72%,病程<6年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包括皮疹、乏力、嗜睡、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出汗多、脱发、转氨酶升高。结论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安全可靠,能帮助患者改善疾病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莫三嗪 癫痫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