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雕塑材料与雕塑 被引量:12
1
作者 钱云可 《雕塑》 2007年第2期54-55,共2页
雕塑的产生和材料是分不开的,虽然大多情况下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人们对材料探索和加工工艺掌握的过程,也是雕塑的制作、审美和形式发展的一个过程。现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也是对固有雕塑材料探索、拓展的过程,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雕塑材... 雕塑的产生和材料是分不开的,虽然大多情况下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人们对材料探索和加工工艺掌握的过程,也是雕塑的制作、审美和形式发展的一个过程。现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也是对固有雕塑材料探索、拓展的过程,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雕塑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材料 雕塑
原文传递
雕塑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探源
2
作者 钱云可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1-236,共6页
国内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都有肖像、人体、风景、静物等,中国画有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只有雕塑专业,其造型基础始终是以“人”为对象,以泥塑为载体。课程有头胸像、1/2人体、2/3人体、人体着衣、等大人体等单元,通过对... 国内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都有肖像、人体、风景、静物等,中国画有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只有雕塑专业,其造型基础始终是以“人”为对象,以泥塑为载体。课程有头胸像、1/2人体、2/3人体、人体着衣、等大人体等单元,通过对人物形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研究,结合把握具体形体特征,学习人物结构规律、运动规律、体积.空间规律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为雕塑艺术创作奠定坚实的造型基础。为何选择“人”作为训练对象,泥塑作为训练手段,本文对其源由展开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专业 造型基础 形体特征 训练对象 艺术表现手法 空间规律 绘画专业 雕塑艺术
原文传递
关于雕塑的守与变
3
作者 钱云可 《美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9,共4页
人类社会是先有雕塑之实,后有雕塑之名。在中国古代,并无雕塑之词,只有雕刻和泥塑两个概念。在西方,雕塑一词最初的意思是在珍贵的石头上刻出纹理或图案(sculpo)和指刻在石头上的纹理和图案(sculpture)。“17世纪30年代,欧洲... 人类社会是先有雕塑之实,后有雕塑之名。在中国古代,并无雕塑之词,只有雕刻和泥塑两个概念。在西方,雕塑一词最初的意思是在珍贵的石头上刻出纹理或图案(sculpo)和指刻在石头上的纹理和图案(sculpture)。“17世纪30年代,欧洲出版的《百科全书》中,作者阿尔施泰德分木雕、雕像、浮雕和塑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百科全书》 人类社会 30年代 17世纪 图案 纹理 石头
原文传递
“超写实”超现时
4
作者 钱云可 《雕塑》 2012年第5期32-34,共3页
编者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以冲破传统的“写实主义”的界限,追求极其逼真、纤毫毕现的视觉风格为特征。日益进步的科技和物质材料为这种艺术提供了发展的前提,高超的写实技巧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保证,同时它... 编者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以冲破传统的“写实主义”的界限,追求极其逼真、纤毫毕现的视觉风格为特征。日益进步的科技和物质材料为这种艺术提供了发展的前提,高超的写实技巧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保证,同时它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实用价值。然而,继美国雕塑家杜安·汉森、约翰·德·安德烈亚等人之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当代艺术界声名鹊起的澳大利亚雕塑家让-穆克将超写实主义雕塑提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通过真实与荒谬的并置,超越了对技术本身的关注,而指向了人性和人生存的境地、状态。他被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奉为偶像,追随其后。中国的各大艺术院校纷纷设立课程,进行“超级写实主义”的系统训练。由此,本刊特组织与此相关的文章及作品,以对当下的超写实主义热潮作一管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主义 艺术风格 雕塑家 60年代 20世纪 视觉风格 物质材料 实用价值
原文传递
因时而成 应势而立——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材料教学
5
作者 钱云可 《美苑》 2007年第2期93-96,共4页
前言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曾指出:“颜色和大理石的物质特性不是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之外”,这说明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 前言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曾指出:“颜色和大理石的物质特性不是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之外”,这说明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先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就已经具备。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了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材料教学也是从雕塑概念最本质的内涵展开,经过近八十年的摸索,虽有一定的规模和经验,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学院 雕塑语言 物质材料 教学实践 铁制工具 雕塑材料 物质特性 科技文明
原文传递
当代语境下的木雕艺术
6
作者 钱云可 《雕塑》 2010年第B05期18-21,共4页
一.关于木雕 内涵,当代语境是指当代艺术生态环境,“当代”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与时间有关的艺术观念及相应形态的概念。
关键词 当代语境 木雕艺术 时间概念 生态环境 当代艺术 艺术观念
原文传递
润物无声——记潘锡柔雕塑艺术
7
作者 钱云可 《雕塑》 2020年第4期54-59,共6页
潘锡柔上海市崇明县港东乡人,曾是连环画家,退休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曾先后担任过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研组长和系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创作简历1954年创作《点名》;1958年创作《播种》铜质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 潘锡柔上海市崇明县港东乡人,曾是连环画家,退休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曾先后担任过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研组长和系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创作简历1954年创作《点名》;1958年创作《播种》铜质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上海浦东区政府收藏;1975年创作《欢呼胜利》石膏着色,放置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学院教授 军事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 国家博物馆 教研组长 雕塑艺术 特殊津贴 上海市崇明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