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说新语》英译、仿作与“贤媛”传统——钱南秀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月 钱南秀 《国际汉学》 2023年第3期142-149,共8页
访谈按语:钱南秀①是美国名校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中国文学教授,于南京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82),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4)。钱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思想史、比较文学及中国文化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接受。... 访谈按语:钱南秀①是美国名校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中国文学教授,于南京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82),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4)。钱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思想史、比较文学及中国文化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接受。她以中英文发表了数量众多的优秀著作与文章,代表作有《晚清中国的政治、诗学与性别:薛绍徽及其戊戌诗史》(Politics,Poetics,and Gender in Late Qing China:Xue Shaohui(1866‒1911)and the Era of Reform,2015)、《中古中国的精神与自我:〈世说新语〉及其仿作研究》(Spirit and Self in Medieval China:The Shih-shuo hsin-yüand Its Legacyb,2001)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贤媛 博士学位 薛绍徽 南京大学 文学硕士学位 仿作
下载PDF
东亚汉文化圈的“贤媛”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钱南秀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15,共15页
因汉文或文言曾作为东亚汉文化圈诸国官方而正式的书写语言,大量汉文典籍因此产生,为后世了解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篇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也包含了妇女史的书写,其中,初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贤媛”书写传统尤... 因汉文或文言曾作为东亚汉文化圈诸国官方而正式的书写语言,大量汉文典籍因此产生,为后世了解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篇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也包含了妇女史的书写,其中,初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贤媛”书写传统尤为值得注意。延及明清时期,“贤媛”文体均于汉文化圈诸国引发仿作。大量明清《世说》仿作的出现,反映并促使了知识妇女对于魏晋“贤媛”及其所代表的“林下风气”之自由精神的认同,导致“贤媛”精神于清末维新运动中凸显,成为妇女平权运动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及其独立自主意识的一种表达。在日本,“贤媛”仿作于德川早期出现,基于日本原有妇女史资料,“贤媛”偏才,而贞节观从未占主流。然而,不同于清末维新运动中“贤媛”居于前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列女”仿作大量涌现,迅速取代“贤媛”,盖因教育妇女为其时重要社会变革目的。“贤媛”在朝鲜,协同推动了士林对于妇女诗文创作的重视;在越南,亦进入妇女生活的书写,重在表彰妇女才学智略。研究“贤媛”传统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流传衍变,不仅能够就东亚妇女史的书写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亦可对其后整个东亚社会政治学术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具体而微,有更为深切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汉文化圈 “贤媛” “列女” 妇女史 《世说新语》
下载PDF
美国汉学研究中的性别研究——与孙康宜教授对话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康宜 钱南秀 《社会科学论坛》 2006年第11期102-115,共14页
关键词 美国耶鲁大学 性别研究 汉学研究 对话 中国文学 亚洲研究 副教授 “钱”
下载PDF
论《世说新语》审美观
4
作者 钱南秀 《江海学刊》 1982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为了扶植学术界新生力量,本刊辟“青年学术论文选”一栏,专门选载青年同志(一般在35岁以下)在文,史、哲,经、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欢迎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和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身份、年龄、是否同... 为了扶植学术界新生力量,本刊辟“青年学术论文选”一栏,专门选载青年同志(一般在35岁以下)在文,史、哲,经、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欢迎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和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身份、年龄、是否同意本刊摘要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高校青年教师 审美观 社会科学工作者 学术论文 学术界 研究生 大学生
下载PDF
对谈:“列女”“贤媛”传统与中国女性文化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3
5
作者 钱南秀 杨联芬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105,共8页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进一步融通古今中外,推陈出新。“列女”与“贤媛”是中国妇女史书写的两大分支,也是中国妇女思想史上的两种传统。前者载于正史,表现儒家女性道德;后者多集中于知识女性,她们富于智慧,其文学写作与生活实...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进一步融通古今中外,推陈出新。“列女”与“贤媛”是中国妇女史书写的两大分支,也是中国妇女思想史上的两种传统。前者载于正史,表现儒家女性道德;后者多集中于知识女性,她们富于智慧,其文学写作与生活实践往往体现自主意识与平等精神,但常为正史遮蔽。“贤媛”传统在清末维新运动中以女学实践得到彰显,而在民国时期以一批留学归来的新知识妇女及其家庭生活与职业生涯得到体现。她们看重家庭责任,推崇人格独立,对于妇女的社会责任有独特看法。《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本期推出美国莱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钱南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2018年10月9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传统文化高端论坛“京师论坛”就中国妇女思想传统在晚清以来的演变所做的主题对谈。对谈文稿未曾正式发表,其观点和论述颇富新意,兹编发如下,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媛 文学写作 亚洲研究中心 家庭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 人格独立 维新运动 知识女性
原文传递
传神阿堵——《世说新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被引量:3
6
作者 钱南秀 《文学评论》 1986年第5期104-112,共9页
一“那可便与人隔”——《世说》对于人物神明的认识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一代十分重视对于人物神明的认识。诸如“神携”、“好神情”、“神怀挺率”等等对人物的赞语,《世说》中比比皆是。《世说·排调》载:“桓豹奴是... 一“那可便与人隔”——《世说》对于人物神明的认识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一代十分重视对于人物神明的认识。诸如“神携”、“好神情”、“神怀挺率”等等对人物的赞语,《世说》中比比皆是。《世说·排调》载:“桓豹奴是王丹阳(混)外生,形似其舅,桓甚讳之。宣武(恒温)云:‘不恒相似,时似耳。恒似,是形;时似,是神。’桓逾不说。”王混人品如何已不可考,大约貌既不扬,神亦不(亻隹乃),所以桓豹奴怕人说他象舅舅。说形似犹可,说神似就更不高兴,足见时人对神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世说新语 神明 魏晋士人 语言艺术 语言环境 作者 动态描写 言不尽意
原文传递
《世说新语》审美观
7
作者 钱南秀 《中国社会科学》 1982年第5期137-138,共2页
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钱南秀从时代基础、思想渊源、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世说新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魏晋审美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称之为"《世说新语》审美观"。他的主要论点是: 《世说新语》生动地记述... 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钱南秀从时代基础、思想渊源、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世说新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魏晋审美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称之为"《世说新语》审美观"。他的主要论点是: 《世说新语》生动地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其中大量有关人物美的品鉴和对自然美、艺术美的爱赏,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趣味,为我们了解这个时代的审美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审美观 审美思想 自然美 思想渊源 社会心理 魏晋南北朝 审美趣味 研究生 艺术美
原文传递
Frankfurt Consensus
8
作者 柏睿晨 孙康宜 +16 位作者 冯铁 高利克 葛浩德 金洙京 朗宓榭 林立 林香伶 林宗正 罗然 梅道芬 钱南秀 施吉瑞 孙之梅 吴盛青 杨吴昇 杨治宜 张辉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07-509,共3页
For too long the specter of Darwinism has haunted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It is told as a story of "evolution," a triumphant confluence of folk and vernacular literature, along a chain of genre de... For too long the specter of Darwinism has haunted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It is told as a story of "evolution," a triumphant confluence of folk and vernacular literature, along a chain of genre development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The 1917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seen as the teleological end of this evolution. Accordingly, vernacular literature has been taken to represent literary modernity, hence enjoying a monopoly in academic research. Classical-style poetry that continued to be written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has been almost entirely neglected. Generations of writers produced verse in various classical-styles and genr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Many poets, known for their vernacular verses, turned to traditional forms and expressions, especially in moments of hardship or distress, to reinvent a voice or to find an emotional outlet. Little of their endeavor, however, has been honored by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It is true that the winner writes history. But it is a scholar's obligation to address selective cultural amnesia.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