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机媒介对卡车司机群体家庭关系维系的影响——基于Y县的田野调查
1
作者 钱圆媛 《今传媒》 2024年第7期120-123,共4页
卡车司机对社会的正常运转作出了较大贡献,却很容易被大众所忽略。本文基于Y县卡车司机的田野调查及深度访谈,研究该群体的手机媒介使用特点,探究手机媒介深度融入群体工作和生活时,对该群体家庭关系维系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旨... 卡车司机对社会的正常运转作出了较大贡献,却很容易被大众所忽略。本文基于Y县卡车司机的田野调查及深度访谈,研究该群体的手机媒介使用特点,探究手机媒介深度融入群体工作和生活时,对该群体家庭关系维系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旨在深入了解该群体的工作、生活状态,提出相应的对策,给予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车司机 手机媒介 家庭关系维系
下载PDF
“道德机器”的道德偏差与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设计 被引量:6
2
作者 钱圆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5,21,共9页
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电车困境”的现实新讨论。其中,MIT的“道德机器”实验声称,通过收集公众的道德偏好,有望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道德算法问题。然而,该实验并不有助于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设计,这部分源于试图抽象普遍地构建... 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电车困境”的现实新讨论。其中,MIT的“道德机器”实验声称,通过收集公众的道德偏好,有望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道德算法问题。然而,该实验并不有助于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设计,这部分源于试图抽象普遍地构建“电车困境”问题的方式,同时单靠一套自上而下的义务论或功利论去匹配数据结构和算法模拟,难以处理非线性、多因素、多冲突且情境敏感的现实道德问题。通过结合自下而上的机器学习与自上而下的符号推理,运用更相适配的联结主义网络与德性伦理学来发展具有诸良好特质或“德性”的无人汽车计算机系统,并与外部系统连接以达成整体系统的多功能融合,被认为是更有可能且更观照道德本性的无人驾驶伦理设计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驾驶汽车 道德机器 电车困境 神经网络 德性伦理学
下载PDF
拯救巴门尼德的“现象”——论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问题的回应
3
作者 钱圆媛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4,共4页
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哲学的回应并不仅限于重建自然和运动的合法性,而且还是对巴门尼德问题的双重拯救:一方面拯救被巴门尼德所拒斥的自然运动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拯救巴门尼德的"存在"来弥合最高实在和现象间的鸿沟。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哲学的回应并不仅限于重建自然和运动的合法性,而且还是对巴门尼德问题的双重拯救:一方面拯救被巴门尼德所拒斥的自然运动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拯救巴门尼德的"存在"来弥合最高实在和现象间的鸿沟。可以说,这一回应的实质是亚里士多德试图重新统一现象和最高实在的一种形而上的卓绝努力,其取消了可知与可感、不动与运动的对立,巴门尼德的"存在"也通过作为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神"而被置于终极宇宙秩序的顶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巴门尼德 运动 形而上学
下载PDF
外在善到底有多外在?——对《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外在善的考察
4
作者 钱圆媛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5期21-24,共4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与幸福相关的善包括灵魂的善,身体的善以及外在善。然而,外在善与其他善的分界却并不清晰;同时,如果我们深入追问外在善的根源和影响,我们将发现外在善并不是完全"外在的",其与灵魂的善的联系是更为"内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与幸福相关的善包括灵魂的善,身体的善以及外在善。然而,外在善与其他善的分界却并不清晰;同时,如果我们深入追问外在善的根源和影响,我们将发现外在善并不是完全"外在的",其与灵魂的善的联系是更为"内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在善 幸福 运气
下载PDF
追寻自然——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德性之维
5
作者 钱圆媛 《实事求是》 2016年第6期5-9,共5页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重要维度并需澄清其在伦理政治领域的多重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谓人之自然功能的实现,德性生活是一种内在化的生活。在精神生活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精神世界塑造、道德生活重建似乎亟待以一...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重要维度并需澄清其在伦理政治领域的多重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谓人之自然功能的实现,德性生活是一种内在化的生活。在精神生活日趋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精神世界塑造、道德生活重建似乎亟待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推进:自然不仅为德性塑造提供起点和终点,更亟需在道德生活中提倡一种"自然的方式"、一种内在化的德性、一种伴随着德性选择活动而自然流露的道德情操,能够"见孺子入井"而自有"恻隐",能够"自然而然"地向善为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德性伦理学 自然 功能 内在性
下载PDF
责任缺口、道德图灵测试与可担责的人工智能道德体 被引量:3
6
作者 钱圆媛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28,共7页
智能机器的自主性带来对责任缺口的担忧,解决办法之一是逐步发展与自主性相适应的、可望负责的人工智能道德体。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显明的伦理人工智能体尽管无法成为个体责任主体,仍有望通过广义道德图灵测试的方式,获得... 智能机器的自主性带来对责任缺口的担忧,解决办法之一是逐步发展与自主性相适应的、可望负责的人工智能道德体。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的显明的伦理人工智能体尽管无法成为个体责任主体,仍有望通过广义道德图灵测试的方式,获得特定社会领域的准入资格,以作为某种准道德主体成员承担特定社会角色,与人类责任主体在集体行动中共担责任。为此,显明的伦理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建构最好采用结合自上而下的伦理规则与自下而上的伦理学习的混合设计,注重在联合承诺及合作互动中促成共同体成员的善,创造更负责任、更可预期的角色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缺口 道德图灵测试 显明的伦理人工智能体 角色责任
原文传递
对运气的“去魅”——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和运气
7
作者 钱圆媛 《理论界》 2013年第5期116-119,共4页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卷中探讨了运气,认为运气不是神秘不可知的东西或任意的随机性,而是一种可以根据个体事物之自然目的性而得以把握的出于偶性的原因,对运气的解释要以我们对其所属事物的本性、常态和目的性的知识为导向。可以...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卷中探讨了运气,认为运气不是神秘不可知的东西或任意的随机性,而是一种可以根据个体事物之自然目的性而得以把握的出于偶性的原因,对运气的解释要以我们对其所属事物的本性、常态和目的性的知识为导向。可以说,这一探讨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直面运气、对运气进行理性上的"去魅"的努力,亦为我们理解运气提供了一种颇具启发且历久弥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机会 自发 知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