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后大鼠局部组织自由基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钱志艺 陆兴安 +2 位作者 沈国良 赵小瑜 孙锋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107-108,共2页
目的研究β-射线损伤后大鼠皮肤组织中自由基的动态变化。方法对SD大鼠用45Gy β-射线进行皮肤单次照射,分析大鼠皮肤放射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在照射后两个月内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皮肤受照射后... 目的研究β-射线损伤后大鼠皮肤组织中自由基的动态变化。方法对SD大鼠用45Gy β-射线进行皮肤单次照射,分析大鼠皮肤放射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在照射后两个月内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皮肤受照射后14d,皮肤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力下降和皮肤溃疡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种变化持续在整个观察期。结论证实自由基在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至少持续两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皮肤损伤 β-射线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自由基
下载PDF
术中不使用止血带对跟骨骨折切口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忍 汪心毅 +3 位作者 钱志艺 杨亚东 姜世涛 严振忠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6期764-764,共1页
2014年4月~2017年3月,我科将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分为不使用止血带和使用止血带,探讨术中使用止血带对切口愈合是否有影响,报道如下。
关键词 止血带 跟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克氏针夹头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王忍 汪心毅 +2 位作者 钱志艺 姜世涛 严振忠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克氏针夹头的临床应用,使临床上克氏针操作更方便。方法购置一种可用于操作克氏针的夹头,常规高压灭菌,在急诊和择期手、足外科手术中随机使用。结果 2015年5月-2016年12月临床使用58例。其中手指骨折45例,足趾骨折13例。骨折... 目的探讨克氏针夹头的临床应用,使临床上克氏针操作更方便。方法购置一种可用于操作克氏针的夹头,常规高压灭菌,在急诊和择期手、足外科手术中随机使用。结果 2015年5月-2016年12月临床使用58例。其中手指骨折45例,足趾骨折13例。骨折对位对线均良好。术后无克氏针松动脱落、伤口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愈合时间6~13周,平均9周。结论克氏针夹头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手、足外科的急诊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克氏针 固定
下载PDF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1
4
作者 蒋帅 顾卫东 +2 位作者 王忍 钱志艺 刘锦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64-266,270,共4页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钢板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手术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33例,锁定钢板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钢板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手术治疗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33例,锁定钢板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组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锁定钢板组1例发生钢板断裂,骨折畸形愈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锁定钢板组(P均<0.01),肩关节Neer评分略高于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锁骨骨折疗效与锁定钢板相近,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快等优势,适合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锁定钢板
下载PDF
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被引量:12
5
作者 汪亮 黄朝朝 +3 位作者 于娇娜 顾卫东 王忍 钱志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8-892,共5页
背景:桥接系统双棒结构为偏心固定,术后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以40根短聚甲醛材料配对模拟人体长骨骨干模型20个,其中10个... 背景:桥接系统双棒结构为偏心固定,术后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以40根短聚甲醛材料配对模拟人体长骨骨干模型20个,其中10个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结构固定(混棒结构组),另10个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双棒结构固定(双棒结构组),对2组分别进行轴向压缩实验和径向扭转实验(每种实验各选择每组5个模型),观察2组的轴向压缩力与位移情况,以及横向扭转力与角度变化,记录各组曲线出现折点或趋于水平状态时的载荷即最大载荷,并计算屈服载荷。结果与结论:①当轴向压缩屈服载荷≤2 000 N、产生相同位移时,混棒结构组所需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双棒结构组;当轴向压缩屈服载荷>2000N、产生相同位移时,双棒结构组所需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混棒结构组,并且双棒结构组最大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混棒结构组[(2420.60±5.67),(2721.40±5.80)N,t=-82.885,P=0];②当径向扭转屈服载荷≤50 N·m、产生相同角度时,混棒结构组所需的扭矩小于双棒结构组;当径向扭转屈服载荷>50 N·m、产生相同角度时,混棒结构组所需扭矩大于双棒结构组,并且混棒结构组最大径向扭转屈服载荷大于双棒结构组[(101.85±2.97),(85.41±2.82)N·m,t=8.985,P=0];③结果说明,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纵向上均可坚强固定骨折,但混棒结构固定骨折更稳定、牢靠,更容易促使骨折愈合;混棒结构横向上固定骨折后,骨折端容易产生微动,符合弹性固定,并且最大抗扭转力及抗疲劳性能优于双棒结构,可防止因横向不稳定造成的桥接系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双棒结构 混棒结构 生物力学 股骨与胫骨骨折 屈服载荷 轴向压缩
下载PDF
右前臂断臂再植临床体会
6
作者 张落舟 汪心毅 +1 位作者 严振中 钱志艺 《常州实用医学》 2011年第5期295-295,共1页
2010年4月18日,本院收治1例因机器扎伤致右前臂完全离断的患者,经再植术后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年,患肢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并总结临床体会:
关键词 右前臂完全离断 断臂再植 床体 再植术后 术后随访 功能恢复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汪亮 钱志艺 《大医生》 2019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研究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入路结合腓骨外侧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外侧... 目的研究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入路结合腓骨外侧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负重行走换关节疼痛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患者负重行走疼痛,是有效地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三踝骨折
下载PDF
胫骨远端外侧L型钢板在Pilon骨折的应用
8
作者 钱志艺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远端外侧L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40例,采用胫骨远端外侧L型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将患肢抬高45°,进行常规抗炎治疗,定期拍X线片复查,根据...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远端外侧L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40例,采用胫骨远端外侧L型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将患肢抬高45°,进行常规抗炎治疗,定期拍X线片复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功能锻炼。根据Mazur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疗效结果为优31例、良5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0%。结论:胫骨远端外侧L型钢板应用于Pilon骨折手术治疗疗效显著、确切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外侧L型钢板 PILON骨折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以腹壁浅动脉为蒂削薄型下腹部皮瓣修复手腕部深度创面效果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峰 沈国良 +4 位作者 赵小瑜 陆兴安 林伟 祁强 钱志艺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0-361,394,共3页
目的探讨削薄型下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腕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削薄后带蒂移植修复手腕部深度创面9例,根据术后皮瓣成活状况及手的外形、功能判断治疗效果。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月,皮... 目的探讨削薄型下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腕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削薄后带蒂移植修复手腕部深度创面9例,根据术后皮瓣成活状况及手的外形、功能判断治疗效果。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月,皮瓣颜色与受区接近,疤痕增生不明显,弹性佳。7例手术后手的外形、功能恢复良好;2例因电烧伤时肌腱、腕管毁损伤严重,术后功能差,6个月后行二期肌腱重建修复术,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削薄型下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腕部深度创面简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腹部皮瓣 手腕部 创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