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裂缝场地结构抗震设防避让距离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黄华
钱海增
吴国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6-545,共10页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质勘查资料为基础,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裂缝场地与结构共同作用模型,将结构分别置于距地裂缝不同距离的位置,并施加El-Centro地震波,通过比较不同位置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框架柱剪力的变化情况,研究近地裂...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质勘查资料为基础,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裂缝场地与结构共同作用模型,将结构分别置于距地裂缝不同距离的位置,并施加El-Centro地震波,通过比较不同位置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框架柱剪力的变化情况,研究近地裂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工作特性,找出不同避让距离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并与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为地裂缝场地结构的避让距离选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上盘结构层间位移角放大幅度为30%~41%,而下盘结构层间位移角放大幅度为18%~22%,上盘结构的破坏程度远大于下盘结构。随避让距离的增大,地表加速度峰值逐渐减小,结构破坏情况相应减弱,但地表峰值加速度表现出现较为平缓的线性下降,而其上部结构的峰值位移曲线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在近地裂缝处产生突变,其最大层间位移角放大幅度由41%降为21%,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变化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近地裂缝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位于地裂缝场地的结构动力时程响应规律明显区别于普通场地上的结构,对位于地裂缝场地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框架结构
抗震
避让距离
动力响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裂缝场地地震及不均匀沉降双重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动力响应
2
作者
黄华
高悦
+1 位作者
钱海增
杨坤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50,共12页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近f 6地裂缝处框架结构为原型,基于地裂缝场地50年沉降预测情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裂缝场地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模型,在不同年限场地沉降基础上施加El Centro波、Tangshan波及上海人工波3种地震波,研究地...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近f 6地裂缝处框架结构为原型,基于地裂缝场地50年沉降预测情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裂缝场地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模型,在不同年限场地沉降基础上施加El Centro波、Tangshan波及上海人工波3种地震波,研究地裂缝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地震及不均匀沉降双重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角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下盘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在土体沉降前后随避让距离未出现明显变化,上盘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出现较为明显的减小;3种地震波作用下沉降前后框架结构的剪力时程曲线基本一致,正负向剪力峰值出现的时刻也近似吻合;上下盘结构层间位移角变化规律相似,均随避让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距地裂缝越近,结构破坏越严重;下盘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受不均匀沉降影响较小,最大变化幅度不足14%,上盘结构受影响较大,最大变化幅度超过50%,其中上海人工波作用下变化幅度最大,为73%,Tangshan波次之,为70%,El Centro波最小,为63%;对于考虑不均匀沉降的地裂缝场地,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进行调整,以确保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框架结构
地震
不均匀沉降
动力响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裂缝场地结构抗震设防避让距离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黄华
钱海增
吴国超
机构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6-545,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06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团队项目(300102289401,300102288401)。
文摘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质勘查资料为基础,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裂缝场地与结构共同作用模型,将结构分别置于距地裂缝不同距离的位置,并施加El-Centro地震波,通过比较不同位置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框架柱剪力的变化情况,研究近地裂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工作特性,找出不同避让距离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并与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为地裂缝场地结构的避让距离选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上盘结构层间位移角放大幅度为30%~41%,而下盘结构层间位移角放大幅度为18%~22%,上盘结构的破坏程度远大于下盘结构。随避让距离的增大,地表加速度峰值逐渐减小,结构破坏情况相应减弱,但地表峰值加速度表现出现较为平缓的线性下降,而其上部结构的峰值位移曲线则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在近地裂缝处产生突变,其最大层间位移角放大幅度由41%降为21%,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变化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近地裂缝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位于地裂缝场地的结构动力时程响应规律明显区别于普通场地上的结构,对位于地裂缝场地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进行调整。
关键词
地裂缝
框架结构
抗震
避让距离
动力响应
Keywords
ground fissure
frame structure
earthquake resistance
setback distance
dynamic response
分类号
TU323.5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裂缝场地地震及不均匀沉降双重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动力响应
2
作者
黄华
高悦
钱海增
杨坤
机构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50,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8060,51708035)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KW-06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团队项目(300102289401)。
文摘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近f 6地裂缝处框架结构为原型,基于地裂缝场地50年沉降预测情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裂缝场地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模型,在不同年限场地沉降基础上施加El Centro波、Tangshan波及上海人工波3种地震波,研究地裂缝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地震及不均匀沉降双重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角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下盘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在土体沉降前后随避让距离未出现明显变化,上盘场地地表加速度峰值出现较为明显的减小;3种地震波作用下沉降前后框架结构的剪力时程曲线基本一致,正负向剪力峰值出现的时刻也近似吻合;上下盘结构层间位移角变化规律相似,均随避让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距地裂缝越近,结构破坏越严重;下盘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受不均匀沉降影响较小,最大变化幅度不足14%,上盘结构受影响较大,最大变化幅度超过50%,其中上海人工波作用下变化幅度最大,为73%,Tangshan波次之,为70%,El Centro波最小,为63%;对于考虑不均匀沉降的地裂缝场地,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进行调整,以确保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关键词
地裂缝
框架结构
地震
不均匀沉降
动力响应
Keywords
ground fissure
frame structure
earthquake
uneven settlement
dynamic response
分类号
TU973.2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裂缝场地结构抗震设防避让距离研究
黄华
钱海增
吴国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地裂缝场地地震及不均匀沉降双重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动力响应
黄华
高悦
钱海增
杨坤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