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桤木4种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胚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钱路兵 张梦蝶 +1 位作者 刘金林 李宗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2,共7页
为了验证非寄主植物气味胁迫是否会抑制害虫的繁殖机能,采用前期筛选的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乙基苯乙酮、反-2-己烯-1-醇、顺-4-己烯-1-醇、4-烯丙基苯甲醚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胚后发育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气味成分胁迫对云南切梢小... 为了验证非寄主植物气味胁迫是否会抑制害虫的繁殖机能,采用前期筛选的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乙基苯乙酮、反-2-己烯-1-醇、顺-4-己烯-1-醇、4-烯丙基苯甲醚对云南切梢小蠹的胚后发育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气味成分胁迫对云南切梢小蠹产卵量的影响均较小,但能够显著增加其母坑道的长度(P<0.01)。卵孵化后,反-2-己烯-1-醇、对乙基苯乙酮和4-烯丙基苯甲醚对幼虫的体长增长呈下降趋势,而顺-4-己烯-1-醇则呈上升趋势,体质量有一定增加,但蛹期和新羽化成虫的个体则与此相反,特别是顺-4-己烯-1-醇和反-2-己烯-1-醇,前者对蛹体长和体质量的降幅为16.63%和20.09%,后者对成虫降幅则为6.95%和15.78%。表明4种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均能明显干扰云南切梢小蠹的胚后发育,特别是绿叶气味成分反-2-己烯-1-醇和顺-4-己烯-1-醇能够直接降低蛹和成虫的个体大小和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桤木 非寄主植物 气味活性物质 云南切梢小蠹 胚后发育 针阔混交林
下载PDF
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
作者 钱路兵 张梦蝶 +1 位作者 杨斌 李宗波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9-336,共8页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末梢锥形感器(3亚型)、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于上颚、内颚叶、外颚叶上部及上唇;刺形感器则位于茎节、内颚叶、下唇、下颚须与下唇须的节间处;锥形感器1仅分布于下唇内侧,而锥形感器2和末梢锥形感器则呈聚集分布于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且感器末端均有微孔;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仅着生于下颚须第3节侧面,但没有感器分布于舌表面。口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没有性二型现象,但末梢锥形感器3和指形感器的数量存在种内变异,前者有9~13个,后者有4~6个。研究结果将为探讨短毛切梢小蠹的寄主选择、取食与求偶行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成虫 口器感器 超微形态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云南切梢小蠹对初侵害云南松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严广 张梦蝶 +3 位作者 钱路兵 泽桑梓 杨斌 李宗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9-1397,共9页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Kirkendall and Faccoli)是一种蛀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的本土害虫。为深入了解其寄主选择机制,用顶空动态法和浸提法分别提取了初侵染云南松针叶和松脂的挥发性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Kirkendall and Faccoli)是一种蛀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的本土害虫。为深入了解其寄主选择机制,用顶空动态法和浸提法分别提取了初侵染云南松针叶和松脂的挥发性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气相色谱-昆虫触角电位测量系统(GC-EAD)、生测法鉴定和筛选了对云南切梢小蠹具有活性功能的成分。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和松脂中共有18种化合物,均为萜烯类物质,但两者化学成分的构成有显著差异。针叶中单萜类占99.98%,主要是α-蒎烯(80.82%)、β-蒎烯(8.78%)、D-柠檬烯(4.77%)、莰烯(2.86%)和β-月桂烯(1.42%),而松脂以单萜类和双萜类为主,前者以α-蒎烯(21.38%)、3-蒈烯(21.42%)和异松油烯(2.78%)为主要成分,后者仅有长叶松酸(51.13%)一种。云南切梢小蠹对α-蒎烯、β-蒎烯、3-蒈烯、γ-萜品烯和4-烯丙基苯甲醚有触角电位反应,其中α-蒎烯、3-蒈烯和γ-萜品烯具引诱作用,4-烯丙基苯甲醚和β-蒎烯则为驱避功能。研究可为开发植物源引诱剂或与性信息素结合进行种群监测和诱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蠹 云南松 触角电位 生测法 活性成分 引诱 驱避
下载PDF
云南切梢小蠹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与龄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梦蝶 钱路兵 +2 位作者 泽桑梓 杨斌 李宗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目的】探究一种能准确反映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发育状况的化学分类指标,以便提高虫害预测预报精度及害虫综合管理能力。【方法】基于形态指标,包括头壳宽、体长、上颚长与宽划分龄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云南切梢小蠹不同龄数幼... 【目的】探究一种能准确反映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发育状况的化学分类指标,以便提高虫害预测预报精度及害虫综合管理能力。【方法】基于形态指标,包括头壳宽、体长、上颚长与宽划分龄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云南切梢小蠹不同龄数幼虫的正己烷浸提液进行检测,结合谱库检索、科瓦特指数、C8-C40烷烃混合标品等确定化合物种类和含量,用主成分分析和随机森林进行成分分析,并对比龄级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云南切梢小蠹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由正链烷烃、支链烷烃和烯烃3类19种化合物组成,正链烷烃以正二十五烷为代表,占比55.02%±8.20%;支链烷烃以13-甲基-二十九烷含量最高,占整个支链烷烃94.04%±14.02%;烯烃类以1,21-二十二烷二烯为主,占比63.03%±0.39%。随幼虫龄数增加,碳数、碳链长度和种类均明显增加,含量呈指数级递增(y=e 0.0865x-0.629,R=0.911),其中1龄幼虫有8种,含量为每虫2.32 ng±0.59 ng;2龄幼虫有8种,含量为每虫44.40 ng±11.46 ng;3龄幼虫有17种,含量为每虫280.75 ng±72.48 ng。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联合贡献率为81.7%,可将不同龄数的云南切梢小蠹幼虫明显区分开,龄级与龄级间无重叠,划分的标准明显优于形态指标法;化合物2,6,11-三甲基-十二烷、正十五烷、正十九烷、正二十三烷、正二十五烷具有较大的重要性,龄级间含量亦有显著差异(P<0.0001),2,6,11-三甲基-十二烷可用于1龄幼虫的标识性物质,正二十三烷和正二十五烷可识别2龄和3龄幼虫。【结论】云南切梢小蠹不同龄数幼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与含量有显著差异,2,6,11-三甲基-十二烷可用于1龄幼虫识别,正二十三烷和正二十五烷可用于识别2龄和3龄幼虫,幼虫表皮碳氢化合物能作为划分龄数的最佳分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蠹 幼虫 表皮碳氢化合物 微量化合物 龄级 戴尔氏法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