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虚词与郭沫若《女神》的节奏特征
1
作者 钱韧韧 《江汉学术》 2023年第2期79-88,共10页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注重“内在律”的情绪节奏实践,在大量语气助词、副词、介词结构对应中的排比重叠应用,实现了情绪节奏与语义节奏的互动;以虚词的合理使用构成自由灵活式、圆融平衡式和回旋递进式的语形节奏,推进了情绪节奏的放...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注重“内在律”的情绪节奏实践,在大量语气助词、副词、介词结构对应中的排比重叠应用,实现了情绪节奏与语义节奏的互动;以虚词的合理使用构成自由灵活式、圆融平衡式和回旋递进式的语形节奏,推进了情绪节奏的放纵与收敛;形成诗句轻重音和声调、语调的变化,虚词的反复及押韵,构成了现代的韵律节奏。《女神》以大量虚词调适语音节奏的急缓、停延、长短、高低等要素,与情绪节奏、语义节奏、语形节奏等互动,打破了传统诗歌固定的格律形式,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节奏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郭沫若 《女神》 诗歌节奏 诗体 散文化
下载PDF
历史整体性与海外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以叶维廉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钱韧韧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6,共11页
美国华人学者叶维廉的现代汉诗研究始终坚持接续历史整体性的思想观念。他自觉深入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诗学经验等复杂的文化网络,指出现代汉诗发展遭受"文化错位"的历史语境,形成"异质文化争战的共生"的... 美国华人学者叶维廉的现代汉诗研究始终坚持接续历史整体性的思想观念。他自觉深入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诗学经验等复杂的文化网络,指出现代汉诗发展遭受"文化错位"的历史语境,形成"异质文化争战的共生"的文化现象,彰显出现代性的震惊体验与郁结情绪。面对现代性的两难困境,叶维廉聚焦其中的"内在状况",有意识地通过对传统的不断回返与激活,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危机寻找可能性的出路。叶维廉的现代汉诗批评实践,昭示出追寻与构建"文化中国"和身份认同的价值诉求,对当下的华语语系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整体性 现代汉诗 叶维廉 文化中国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现代汉语虚词与郭沫若《女神》的审美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钱韧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郭沫若《女神》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审美效应的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改变了古诗的情感表达与思维方式,形成了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汉语诗歌新的主体精神的高扬。特别是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 郭沫若《女神》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审美效应的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改变了古诗的情感表达与思维方式,形成了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汉语诗歌新的主体精神的高扬。特别是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位置灵活,方式多样,充分体现了诗人"情绪的解放",使其浪漫主义激情得以自由表达。大量虚词的入诗及合理使用,带来了新诗的跨行、跨节及各种自由体形式,形成新诗的对称、均衡与参差之美,推动了《女神》形式的变革。虚词伴随譬喻、引用、比拟、夸张、反复、排比等现代修辞艺术的运用,使《女神》达成了语义、形式与审美的和谐,激发了新诗雄浑豪放的审美新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女神》 审美效应 修辞 诗体
下载PDF
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钱韧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结合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个方面评析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希冀为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 结合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个方面评析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希冀为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诗歌语言 虚词 诗性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乡土想像 被引量:1
5
作者 钱韧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25,共12页
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风云的变幻,在中西方文化、文学与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诗歌生成了乡土想像的丰富景观及其审美效应。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乡土想像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园想像、国家民族想像具有同构性,同时,现代性的启蒙色彩、革命话... 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风云的变幻,在中西方文化、文学与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诗歌生成了乡土想像的丰富景观及其审美效应。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乡土想像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园想像、国家民族想像具有同构性,同时,现代性的启蒙色彩、革命话语与田园想像等因素交织,表现出诗人复杂的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现代诗人需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处理好乡土想像、乡土现实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将审美性、历史性和现代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中国现代诗歌审美风格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乡土想像 乡土文学 审美风格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看电影《海角七号》 被引量:1
6
作者 钱韧韧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6期39-39,共1页
魏德圣导演的电影《海角七号》运用独特的叙述模式,迎合并拓展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期待视野。其艺术性和商业化并重的影视制作,造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海角七号》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下载PDF
汉语虚词与中国诗歌审美趣味现代变革
7
作者 钱韧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4-155,共12页
五四时期,科学思潮与民主思潮的涌入是形成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现象的历史语境,对中国诗歌审美趣味的现代变革产生了鲜明影响。虚词大量入诗与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和现代知识系统形成相一致,也是现代诗人人格精神的体现,张扬了主体的真... 五四时期,科学思潮与民主思潮的涌入是形成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现象的历史语境,对中国诗歌审美趣味的现代变革产生了鲜明影响。虚词大量入诗与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和现代知识系统形成相一致,也是现代诗人人格精神的体现,张扬了主体的真实情感与理性精神。虚词在散文化诗句中的运用,能够形成诗语、诗形、诗体、节奏等方面的弹性张力,构成中国现代诗歌的形式审美,推动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功能向叙事、哲理的转变,形成求真写实、知性重理、多元综合的新诗审美风格。这是中国现代诗人审美趣味的抉择,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物我合一、形式谨严、含混朦胧的诗美传统的现代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虚词 审美趣味 现代变革
下载PDF
论王亚平诗歌的主题意蕴
8
作者 钱韧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50-155,共6页
作为左翼诗歌的代表性诗人,王亚平继承和发扬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捉住现实"之笔书写一个时代真实的苦难、抗争与理想。他的诗歌巧妙探索了主题与情感、艺术的关系,对当下的诗歌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主题意蕴 王亚平 苦难 抗争 理想
下载PDF
论新诗中的旷野意象
9
作者 钱韧韧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3-78,共6页
新诗中的旷野意象包括自然旷野、社会旷野和精神旷野等。在实际诗歌创作中,旷野意象的内涵有时更为复杂,不同形态的旷野意象也可相互交织存在。
关键词 新诗 意象 自然旷野 社会旷野 精神旷野
下载PDF
现代汉语虚词与冯至《十四行集》的沉思特质
10
作者 钱韧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冯至《十四行集》浓郁的沉思特质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冯至讲究美的形式与语调的自然,以虚词的巧妙运用,特别是介词、关联词语的合理运用与语气词的规约使用,表达诗人在特殊的战争年代中的知性体验和生命思考。冯至以虚词的... 冯至《十四行集》浓郁的沉思特质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冯至讲究美的形式与语调的自然,以虚词的巧妙运用,特别是介词、关联词语的合理运用与语气词的规约使用,表达诗人在特殊的战争年代中的知性体验和生命思考。冯至以虚词的嵌入、充实、删减等方式,形成单复句式的舒展与凝练、倒装句法的稳定与变异、跨行跨节的连锁与隔断等现象,显示出流动、凝定、拗折、向上的沉思脉络。冯至以十四行变体的形式规约抒情,以奔突跌宕的诗思增强诗歌语言的弹性与柔韧度,拓展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意空间,形成对新诗散文化诗美的升华。现代汉语虚词的有效入诗,推动了《十四行集》以理束情、情理结合的现代思维趋向,给中国现代诗歌增添了一种知性抒情和沉思内敛的新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十四行集》 现代汉语虚词
下载PDF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对中国诗坛的影响
11
作者 钱韧韧 苏文健 《学术问题研究》 2013年第2期17-23,共7页
主要梳理了获得2011年诺贝尔奖之前的特朗斯特罗姆及其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及诗美特征,并举例阐述其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希冀为当下中国诗坛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关键词 特朗斯特罗姆 诗歌 译介 能量 效应
下载PDF
梁启超翻译语言管窥
12
作者 钱韧韧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47-51,共5页
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推起了"白话文之风"。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不仅有效传播了东西方近现代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向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扩大了汉语的实质内容,促进了汉语词汇本身的更新。其中,词... 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推起了"白话文之风"。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不仅有效传播了东西方近现代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向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扩大了汉语的实质内容,促进了汉语词汇本身的更新。其中,词汇的新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言文的合一等,反映了近代文人学习西方文化、追求翻译语言变革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超体” 言文合一 译意不译词 和文汉读法 定公译之例
下载PDF
梁启超翻译语言略论
13
作者 钱韧韧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6-30,93,共5页
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掀起了"白话文之风"。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效传播了东西方的近代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扩大了汉语的实质内容,促进了汉语词汇的更新。其中,词汇新编、语言通俗化... 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掀起了"白话文之风"。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效传播了东西方的近代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扩大了汉语的实质内容,促进了汉语词汇的更新。其中,词汇新编、语言通俗化、言文合一等,反映了近代人学习西方文化、追求翻译语言变革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超体" 言文合一 译意不译词 和文汉读法 定公译之例
下载PDF
探寻《野草》的时间艺术
14
作者 钱韧韧 《新余高专学报》 2009年第3期55-57,共3页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构建了复杂多重的时间要素。在线形物理时间的延续中,文本内部存在主观时间的循环观和梦魇性,同时蕴含感性思维特征下的空间把握。鲁迅对时间感悟的方式不仅有哲学意味的探寻,而且融入着社会性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循环观 梦魇性 时间意识
下载PDF
抒情传统视阈下的《古诗十九首》——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文健 钱韧韧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透过其"中国抒情传统"论述视域,重新观照《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吕正惠认为《古诗十九首》中交织着"物色"与"缘情&...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透过其"中国抒情传统"论述视域,重新观照《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吕正惠认为《古诗十九首》中交织着"物色"与"缘情"两种美学倾向,论证了其为中国抒情美学的真正源头之意义。通过论析吕正惠对《古诗十九首》美学特质的阐释,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体认"中国抒情传统"这一"学术型态"的多副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古诗十九首》 吕正惠 物色 缘情
下载PDF
城市空间、疾病隐喻与乡愁书写——安石榴诗歌谈片兼及70后诗歌美学旨趣
16
作者 苏文健 钱韧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53-60,共8页
安石榴是中国70后诗歌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的诗歌在70后诗歌群体及中国当下诗坛中都占有特殊的位置。安石榴诗歌的主题呈现与美学诉求体现在:以广场与街区为中心,展开城市空间的另类书写;以疾病与酒精作为视角,对都市生活或诗歌艺... 安石榴是中国70后诗歌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的诗歌在70后诗歌群体及中国当下诗坛中都占有特殊的位置。安石榴诗歌的主题呈现与美学诉求体现在:以广场与街区为中心,展开城市空间的另类书写;以疾病与酒精作为视角,对都市生活或诗歌艺术本身进行了独特的诊断;从怀旧的视角,对乡愁与漂泊等进行反思,呈现守望家园的忧伤情绪。通过对安石榴诗歌文本的深入解读,一方面可以从一个侧面探触70后诗歌书写的一些美学特征与主题呈现,另一方面对深入把握新世纪诗歌发展的趋势也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石榴 70后诗歌 城市空间 疾病隐喻 乡愁书写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艾青诗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7
作者 邓爱兰 钱韧韧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2-51,共10页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对现代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艾青诗歌研究历来是学界关注研究的重点。与以往研究相比,新世纪以来的艾青诗歌研究在中西传统影响研究、诗歌艺术风格和特征研究、诗歌理论及史...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对现代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艾青诗歌研究历来是学界关注研究的重点。与以往研究相比,新世纪以来的艾青诗歌研究在中西传统影响研究、诗歌艺术风格和特征研究、诗歌理论及史料研究方面均有深入与拓展,还出现了从传播与接受视角研究艾青诗歌的新思路。研究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但有关艾青诗歌语言、韵律、节奏等诗体形式上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艾青诗歌研究仍需要在中西文化交融、开放的世界性视域中进行整体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诗歌研究 新世纪
下载PDF
朱英诞诗歌语言特色管窥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韧韧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7-122,共6页
朱英诞的诗歌语言淡雅、纯净,具有自由和自然的新质。这种新质有着古典诗语和现代词汇的巧妙融合,关乎"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一方面,朱英诞将"自然"作为书写对象,有"回归中国传统"的倾向;另一方面,他... 朱英诞的诗歌语言淡雅、纯净,具有自由和自然的新质。这种新质有着古典诗语和现代词汇的巧妙融合,关乎"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一方面,朱英诞将"自然"作为书写对象,有"回归中国传统"的倾向;另一方面,他借鉴欧化的语法形式突出了现代人的情感和精神。同时,朱英诞讲究语言的自然天成,而非苦吟与晦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英诞 诗歌语言 自然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变革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泽龙 钱韧韧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6-161,206,共16页
中国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直接影响了汉语诗歌形式的现代转变。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科学主义思潮在中国盛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数量剧增。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是现代白话诗歌在适应欧化语法体系与知识的科学性认同基础上,开始其... 中国现代汉语虚词的大量入诗直接影响了汉语诗歌形式的现代转变。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科学主义思潮在中国盛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数量剧增。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是现代白话诗歌在适应欧化语法体系与知识的科学性认同基础上,开始其现代形式建构的产物;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既加快了诗歌语言观念、词汇、语法体系的更新,促进了汉语诗歌语言的转型,又从诗歌的句法、体式、节奏等方面促进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嬗变;现代汉语虚词大量入诗,推动了中国传统诗歌以抒情为主的功能向叙事与哲理表现的多元路向发展,对理性的强调和叙事功能的融入,为中国现代诗歌增添了一种理性抒情与知性美感的新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虚词 新诗 语言 诗体 节奏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虚词与胡适的新诗体“尝试”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泽龙 钱韧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4-147,共14页
胡适《尝试集》开启了诗体的解放。这种解放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尝试集》大量地采用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改变了古代诗歌固有的语言组合规则,促成了汉语诗歌表意语法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现代汉语虚词入诗也是胡适"作... 胡适《尝试集》开启了诗体的解放。这种解放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尝试集》大量地采用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改变了古代诗歌固有的语言组合规则,促成了汉语诗歌表意语法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现代汉语虚词入诗也是胡适"作诗如作文"新诗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使过去整饬有序、节奏分明的句式松动变形,影响了新诗体式的形成;同时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古诗的语音节奏、声调韵律,对现代诗歌的音节建构有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新诗诗体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尝试集》 虚词 新诗体 音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