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冷战与文学热:三线建设中的文艺备战研究
1
作者 钱鹏鸣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16,共9页
三线建设中的文艺活动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存在着多重互动关系。在国际冷战背景下,战争意义上的“冷”与文艺实践上的“热”围绕着三线建设的全方位备战活动形成了有别于文革文艺的三线建设文艺热潮。在文学热中,三线... 三线建设中的文艺活动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存在着多重互动关系。在国际冷战背景下,战争意义上的“冷”与文艺实践上的“热”围绕着三线建设的全方位备战活动形成了有别于文革文艺的三线建设文艺热潮。在文学热中,三线建设文艺参与了三线单位社会中的社会治理,抒发了集体生活中三线人的政治情感,凝聚了三线精神,体现了重要的共产主义人文价值。三线建设文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备战,到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后的多元语境下通过主旋律叙事参与文化竞争并抵制文化霸权,再到新时代成为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军工文艺为起点的三线建设文艺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强军和文化强国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在民族复兴道路上赓续革命文艺战斗性和先锋性的重要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冷战 三线建设 文艺备战 文艺政策
下载PDF
三线精神的悲剧内核与价值重构——以攀枝花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钱鹏鸣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6-11,共6页
从三线建设的出发点、建设重心以及历史语境三个角度,分析三线建设的被动性、烈性特征,还原历史巧合给三线建设带来的破坏性,可以挖掘出三线精神的悲剧内核。围绕攀枝花三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价值危机阐发三线精神的悲剧价值是创新攀枝... 从三线建设的出发点、建设重心以及历史语境三个角度,分析三线建设的被动性、烈性特征,还原历史巧合给三线建设带来的破坏性,可以挖掘出三线精神的悲剧内核。围绕攀枝花三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价值危机阐发三线精神的悲剧价值是创新攀枝花三线叙事的可能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悲剧精神 价值重构
下载PDF
三线英雄的历史叙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钱鹏鸣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在历史语境中分析三线建设者的境遇与选择,明确三线精神对于三线英雄的塑造,从时势造英雄的角度再现三线建设者的初心,从英雄造时势的角度还原三线建设者的时代使命。在历史叙事的独特视角下,从上向下,近看三线人的人生故事,探寻平凡人... 在历史语境中分析三线建设者的境遇与选择,明确三线精神对于三线英雄的塑造,从时势造英雄的角度再现三线建设者的初心,从英雄造时势的角度还原三线建设者的时代使命。在历史叙事的独特视角下,从上向下,近看三线人的人生故事,探寻平凡人生与英雄故事之间审美转化的路径以及非虚构写作的可能性。对于三线英雄,追求什么远比得到什么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精神 三线英雄 历史叙事 审美转化 非虚构
下载PDF
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阐发:从“遗物”保护到“遗志”传承
4
作者 钱鹏鸣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6-13,共8页
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工业文化遗产,这让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近”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价值阐发上“近”的困难。这种价值问题上的“难”见证了中国故事,积累了中国经验,蕴含着中国特色的工业美学命题。“物”... 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工业文化遗产,这让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近”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价值阐发上“近”的困难。这种价值问题上的“难”见证了中国故事,积累了中国经验,蕴含着中国特色的工业美学命题。“物”的建设是“人”的胜利。在三线建设的“物质准备”与“精神准备”中探究三线遗产在文物古迹和艺术审美之间如何可能,结合博物馆对于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信息编码、价值引导、审美转化等方面展开思考,一条从“遗物”保护到“遗志”传承的价值阐发路径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工业文化遗产 价值阐发 博物馆 审美转化
下载PDF
领悟圆觉之美
5
作者 钱鹏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12期43-45,共3页
美学是"美"与"学"的结合,从这一点照进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圆觉"。不难发现,"美"既具自成性又具自反性。通过梳理"圆觉"从理论源头到最终诉求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圆觉"... 美学是"美"与"学"的结合,从这一点照进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圆觉"。不难发现,"美"既具自成性又具自反性。通过梳理"圆觉"从理论源头到最终诉求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圆觉"并非一种神秘主义的宗教教义,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美的理想面与世俗的悲剧性之间的尖锐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觉 有无 消解 悲剧 自然
下载PDF
陌生化与自然的洞见——于坚《0档案》的再发现
6
作者 钱鹏鸣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5期102-104,共3页
口语化倾向的诗歌在当代诗坛的泛滥伴随着诸多争议。误读作为解读这类诗歌的重要批评方法也处在风口浪尖。诗化的语言往往是对凝聚日常经验的语言本身的突破。于坚的长诗《0档案》用一种自觉的陌生化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洞见。这给... 口语化倾向的诗歌在当代诗坛的泛滥伴随着诸多争议。误读作为解读这类诗歌的重要批评方法也处在风口浪尖。诗化的语言往往是对凝聚日常经验的语言本身的突破。于坚的长诗《0档案》用一种自觉的陌生化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洞见。这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惯常经验以及生命的"0"的诗意视角。同时,这也直接地回应了对于口语化诗歌的深刻面的种种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误读 解构 生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