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锺肇鹏
-
出处
《东岳论丛》
1981年第1期95-100,共6页
-
文摘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哲学思想里对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天道鬼神等问题是很少涉及。其突出的特点是在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对伦理、教育思想不仅讲得最多,而且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在孔子的思想里,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孔子最重道德的修养。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士”“君子”。因之,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封建的伦理教育。在政治上孔子认为只有封建道德完备的“成人”才适宜于在高位。
-
关键词
孔子
伦理学
封建道德
我国古代
道德标准
伦理思想
道德品质
伦理教育
伦理道德
政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从周代的奴隶法谈到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 2
-
-
作者
锺肇鹏
-
出处
《文史哲》
1962年第4期21-27,共7页
-
文摘
在奴隶占有制的社会里,作为生产工作者的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被奴隶主当成牲畜来任意买卖赠送和屠杀。奴隶主阶级靠着手里的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残酷的榨取和镇压。作为奴隶占有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反映,因之奴隶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严格保护对奴隶的占有权来巩固奴隶所有制的社会秩序。在奴隶制的残酷压迫下。
-
关键词
奴隶主
奴隶社会
孔子思想
奴隶制
左传
国家机器
十三年
进步意义
周文王
晋国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談談“非攻”
- 3
-
-
作者
锺肇鹏
-
出处
《文史哲》
1957年第8期59-61,共3页
-
文摘
“非攻”的学说是墨子首倡的。墨子生于春秋战國之际,当时正是奴隸制的生產关系快要崩潰,过渡到封建制的时期。大国兼并小國和各国间的彼此攻战都非常頻繁和激烈。墨子为了反对这种侵略和兼并,因此提出了“非攻”的主張。墨子“非攻”的理由主要是認为“攻伐”是“不义”的。他說:“殺一人謂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非攻上)又說:“今至大为攻國,则弗知非,从而譽之謂之义,此可謂知义与不义之別乎。”(同上)为什么“攻伐”
-
关键词
墨子
非攻
战争
孟子
正义
封建制
死罪
侵略
坚决反对
荀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是“人民”嗎?
- 4
-
-
作者
锺肇鵬
-
出处
《文史哲》
1957年第1期65-66,共2页
-
文摘
陸侃如馮沅君兩先生的“中國文学史稿”中“东周的哲学散文”一節,講到“論語”說:“微子篇”記“楚狂接輿歌而过孔子”“長沮桀溺耦而耕”“荷篠丈人”三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儒家的看法。陸馮兩先生在“史稿”中对这三章无詳細的分析說明,只是很簡括的提了这一句。究竟这三章是不是“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需家的看法”呢?我觉得还值得研究。我前兩年也教过此三章,我的看法却与陸馮兩先生不同,現在提出來同兩位先生商榷。正如陸馮兩先生所說“春秋中叶以后,土地逐漸由領主手中轉移到新兴地主手中;
-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看法
文学史
劳动人民
代表人民
没落
思想主张
反映
分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
被引量:2
- 5
-
-
作者
锺肇鹏
-
出处
《学术月刊》
1963年第2期37-39,共3页
-
文摘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过去就有各种不同的疏解,近来在讨论孔子“礼”的思想中,各家也有不同的解释,这两句话究竟反映什么社会的礼制,其实际内容如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是指的刑罚,“礼”是指的礼制。刑罚是统治阶级压迫敌对阶级的工具,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这里“大夫”与“庶人”对举,显然是两个不同的阶级,“礼”与“刑”对举,当然也是阶级的“礼”。
-
关键词
奴隶制社会
庶人
奴隶主贵族
士大夫
礼制
孔子
奴隶社会
周代
周礼
解释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经”和“史”——与周予同、汤志钧先生商榷
被引量:2
- 6
-
-
作者
锺肇鹏
-
出处
《学术月刊》
1962年第1期27-33,共7页
-
文摘
“经”和“史”的关系问题,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两者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历来聚讼的一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如何来分析研究经学史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工作象开发矿源一样,可以说目前还在钻探的阶段。年来周予同汤志钧两先生发表了好几篇关于经学史方面的文章,最近他们又提出“经”和“史”的关系问题来。现在就这一问题,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来就正于两位先生。
-
关键词
孔子
春秋
周予同
儒家
经学史
史学家
六艺
先秦
战国秦汉
秦始皇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异教的产生、性质和作用
- 7
-
-
作者
锺肇鹏
-
出处
《学术月刊》
1961年第2期29-33,56,共6页
-
文摘
近来史学界在农民战争与宗教问题的讨论里,有的同志否认历史上不同的阶级有不同性质的宗教;有的认为中国并不存在产生宗教异端的社会条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进一步讨论。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一文里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是唯物主义者,是宗教的敌人,但是他们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就是说,他们不应当抽象地提出反宗教斗争的问题,不应当根据抽象的、纯粹理论的、始终不变的宣传来进行反宗教斗争,而应当具体地、根据当前在实际上所进行的、对广大群众教育最大最有效的阶级斗争提出这个问题。”
-
关键词
宗教观念
不同性质
异教
农民起义
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者
农民战争
社会条件
农民革命
宗教斗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評馮友兰著“中国哲学史論文集”
- 8
-
-
作者
衷尔鉅
锺肇鵬
-
出处
《哲学研究》
1958年第5期48-49,共2页
-
文摘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论文集”(1958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集了他在解放后用马列主义辞句装璜起来的七篇论文。著者的自我评价并不低,认为“对于学习中国哲学史也可能还有—定的用途”“供大家参考”(论文集序)。要是说这本书可供学习中国哲学史参考的话,那只能说是给予我们一个典型的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界限,歪曲中国哲学史的基本面貌,宣扬唯心主义和散布修正主义观点的反面教材。作者说解放后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以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个思想为指导的。几乎在许多文章开端就摆出这句话,而实际上作者论文的基本观点都是货真价实的“新理学”观点的继续。这是读者要特别警惕的。
-
关键词
基本观点
自我评价
马列主义
中国哲学史
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指导思想
克思主义
庸俗化
推动作用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