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闫世鑫 范一木 +2 位作者 高满 靳松 尹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1-783,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34例患者36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29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9个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0个动脉瘤发生在椎基底动脉,7个动脉...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34例患者36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29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9个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0个动脉瘤发生在椎基底动脉,7个动脉瘤发生在其他小动脉。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球囊辅助栓塞完全35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平均随访(5.3±1.2)个月,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1/8)。结论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 支架 弹簧圈 动脉瘤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栓塞的CT、MRI、DSA诊断 被引量:8
2
作者 戴伟英 靳松 +4 位作者 崔世民 张蕾莉 刘梅丽 闫世鑫 高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3期218-219,共2页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11例经临床确诊的静脉窦栓塞患者 ,全部行DSA检查 ,10例行CT扫描 ,MRI检查 9例 ,MRA检查 7例。结果 CT平扫诊断不明确 ,4例增强后 ,2例可见Delta征。MR检查可见静脉窦血管流空消失 ,其...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11例经临床确诊的静脉窦栓塞患者 ,全部行DSA检查 ,10例行CT扫描 ,MRI检查 9例 ,MRA检查 7例。结果 CT平扫诊断不明确 ,4例增强后 ,2例可见Delta征。MR检查可见静脉窦血管流空消失 ,其内可见高信号的血栓形成。 11例DSA均提示窦未显影或显影不良。结论 MRI、MRA、DSA联合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栓塞 窦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 MRI DSA 诊断
下载PDF
脑灰质异位症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蕾莉 崔世民 +4 位作者 刘梅丽 靳松 闫世鑫 戴伟英 高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3期229-230,共2页
目的 探讨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与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灰质异位症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2 5岁以下青少年多发 ,无明显智力低下。顶部多见 ,其次为颞 ,枕区。单发病灶。MRI可清楚显示病灶 ,T1和T2加权像示病变呈等皮... 目的 探讨脑灰质异位症的临床与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灰质异位症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2 5岁以下青少年多发 ,无明显智力低下。顶部多见 ,其次为颞 ,枕区。单发病灶。MRI可清楚显示病灶 ,T1和T2加权像示病变呈等皮质信号 ,并伴随异常脑沟延伸到脑白质深处。质子密度加权像显示病灶更为清晰。CT平扫为一异常的等密度脑回样或团块状病灶 ,伴随脑沟向脑白质深处延伸 ,窄窗宽观察更为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本身无强化。结论 脑灰质异位症临床与影像表现均有一定特征 ,CT平扫即可作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脑灰质异位 诊断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 被引量:7
4
作者 靳松 戴伟英 +4 位作者 闫世鑫 高满 张蕾莉 刘梅丽 崔世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5~ 6 9岁。 11例均行CT扫描 ,7例行MRI检查 ,7例行DS...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5~ 6 9岁。 11例均行CT扫描 ,7例行MRI检查 ,7例行DSA检查。结果 CT平扫 ,6例为高密度 ,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 ;增强后 ,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 7例MRI检查 ,在T1WI上 ,3例为等信号 ,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 ;T2 WI上 ,4例为混杂信号 ,3例为等信号 ;增强后 ,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 ,并在静脉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 在CT、MRI、DSA上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 ,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学表现 HPC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下载PDF
三维影像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范一木 孙立军 +5 位作者 王宏昭 高满 杨天昊 田超 闫世鑫 靳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513-515,共3页
目的评价3D-CTA,MRA和3D-DSA在动脉瘤致密填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72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60枚。研究并比较CTA,MR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60枚栓塞的动脉瘤中50枚致密填塞,10枚为大于95%填塞,5枚为大于90%填塞... 目的评价3D-CTA,MRA和3D-DSA在动脉瘤致密填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72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60枚。研究并比较CTA,MR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60枚栓塞的动脉瘤中50枚致密填塞,10枚为大于95%填塞,5枚为大于90%填塞。3D-CTA对动脉瘤测量值比2D-DSA大,3D-DSA比2D-DSA大。结论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6
作者 田超 闫世鑫 崔世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通过与DSA的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7岁。接受了CTA和DSA检查。2项检查均在入院后15d内完成。分别测量CTA... 目的通过与DSA的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7岁。接受了CTA和DSA检查。2项检查均在入院后15d内完成。分别测量CTA和DSA影像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动脉狭窄处的管腔直径。结果以DSA作为参考标准,CTA发现病变的数量为74个,病变数量和病变部位的判断与DSA一致。CTA诊断颅内动脉中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3%、98.8%和98.6%;重度狭窄分别为73.7%、99.7%和99.7%;闭塞分别为91.7%、99.8%和100%。CTA与DSA测量狭窄程度及狭窄处管腔直径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TA是一种诊断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可靠方法,在许多情况下CTA检查结果的特异度和精确度与DSA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和闭塞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脊髓血管畸形的DSA分析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靳松 崔世民 +5 位作者 张蕾莉 刘梅丽 闫世鑫 戴伟英 范一木 焦德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 评价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价值。方法  16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后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三型 ... 目的 评价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价值。方法  16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后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三型 :髓内动静脉畸形 4例 ;髓周动静脉瘘 4例 ;硬脊膜动静脉瘘 8例。栓塞治疗后 ,13例获得较满意效果 ,2例无变化。在 2个月至 3年的随访期间 ,13例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 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 ,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脊髓血管畸形 血管造影 栓塞治疗 诊断
下载PDF
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评价颅内动脉瘤——与DS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天昊 闫世鑫 +1 位作者 崔世民 靳松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影像诊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戴伟英 闫世鑫 +1 位作者 范一木 靳松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后循环动脉瘤所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后循环动脉瘤所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6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38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3.4岁。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它们的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164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共213个病灶,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5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9个,椎基底交界及基底动脉瘤18个,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9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瘤各2个。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三维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三维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二维影像的测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超 闫世鑫 +1 位作者 崔世民 靳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88-90,共3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力,一直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此项技术存在侵袭性,检查费用高且时间长,以及1%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缺陷。近年来,随着1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力,一直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此项技术存在侵袭性,检查费用高且时间长,以及1%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缺陷。近年来,随着1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的影像质量明显提高,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mutiple plane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透视(volume rendering,VR)和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等重建方法提供二维和三维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动脉瘤自身的形态及其周围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诊断 临床价值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ENDOSCOPY 螺旋CT血管造影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Paget’s病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蕾莉 崔世民 +4 位作者 刘梅力 靳松 闫世鑫 戴伟英 高满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473-474,共2页
关键词 畸形性骨炎 X线 CT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戴伟英 靳松 +1 位作者 田超 闫世鑫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年第6期425-427,54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支架成形术二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一木 姚绍鑫 +2 位作者 李永秋 孙立军 闫世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418-418,432,共2页
关键词 椎动脉颅内段 支架成形术 高血压病史 狭窄 饮水呛咳 抗凝治疗 规律服药 体格检查 构音障碍
下载PDF
CT灌注微血管通透性对脑肿瘤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世民 田超 +4 位作者 靳松 闫世鑫 高满 杨天昊 戴伟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CT灌注微血管通透性技术预测脑肿瘤卒中的可能性。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瘤卒中10例,非瘤卒中14例)的CT灌注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肿瘤表面通透性与瘤卒中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肿瘤直径为3... 目的探讨应用CT灌注微血管通透性技术预测脑肿瘤卒中的可能性。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瘤卒中10例,非瘤卒中14例)的CT灌注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肿瘤表面通透性与瘤卒中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肿瘤直径为3‖8 cm,CT扫描肿瘤呈等或低密度影,肿瘤内出血灶为高或略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出血部位明显强化;CT灌注成像肿瘤出血部位血运丰富,瘤卒中患者表面通透性测值为(24.55±4.74)ml/(100 g·min),明显高于非瘤卒中患者(15.06±5.48)ml/(100 g·min),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12,P=0.001)。结论微血管通透性可以量化肿瘤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肿瘤表面通透性测值明显增高的部位可能预示存在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卒中 毛细血管通透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满 范一木 +1 位作者 闫世鑫 靳松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患者(35个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1岁。采用Neuroform支架... 目的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患者(35个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1岁。采用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结合栓塞治疗。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腔以GDC栓塞动脉瘤。结果全部病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GDC栓塞,其中28例致密栓塞,7例部分栓塞。仅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24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9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5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安全,适用于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内后交通动脉 Neuroform自膨式支架 弹簧圈
下载PDF
颅内肿瘤3740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崔世民 张蕾莉 +8 位作者 刘梅丽 靳松 闫世鑫 韩彤 刘力 李涛 戴伟英 高满 雷静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88~2000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74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颅内肿瘤高发年... 目的 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88~2000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74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颅内肿瘤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最为多见,约占总病例数的79.87%(2987/3740)。组织病理学类型依次为神经上皮肿瘤(32.01%)、脑膜瘤(22.06%)、垂体腺瘤(18.40%)、转移瘤(6.63%)及其他各类肿瘤,其中垂体腺瘤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高于文献报道。结论 颅内肿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病理分型、部位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随着影像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统计资料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病理学 住院病人 流行病学 术前诊断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处病变的临床应用
17
作者 戴伟英 靳松 +1 位作者 田超 闫世鑫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年第A06期425-427,54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DSA评价和栓塞治疗(附126例报告) 被引量:5
18
作者 靳松 崔世民 +6 位作者 张蕾莉 闫世鑫 戴伟英 高满 陈俊华 范一木 焦德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0期923-925,共3页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价值 ,并通过对其血管造影表现的分析 ,指导栓塞治疗。方法  12 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进行DSA检查 ,每例患者均行超选择颈内、外动脉造影 ,同时将本组病例分为 4类。结果  12 6例颈动...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价值 ,并通过对其血管造影表现的分析 ,指导栓塞治疗。方法  12 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进行DSA检查 ,每例患者均行超选择颈内、外动脉造影 ,同时将本组病例分为 4类。结果  12 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中 ,A型瘘 88例 ;B型瘘 11例 ;C型瘘 2 3例 ;D型瘘 12例。 88例直接瘘造影确定瘘口位置 ,瘘口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Ⅰ段 5例 ;Ⅱ段 2 9例 ;Ⅲ段 11例 ;Ⅳ段 34例 ;Ⅴ段 9例。根据DSA表现 ,10 2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栓塞 ,2 2例经眼上静脉途径。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位置和大小 ,同时 ,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功能 ,为其栓塞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CCF的治疗中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最理想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DSA 栓塞 治疗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捷 李旭东 +5 位作者 王世波 闫世鑫 韩青松 张前进 尚彦国 范一木 《当代医学》 2009年第29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52例,根据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全身抗凝...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52例,根据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钻颅上矢状窦溶栓的治疗,同时均口服华法林并持续6~12个月。结果27例轻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22例重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3例重症患者行钻颅上矢状窦溶栓术,均痊愈。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的特点,可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针对分型选择不同的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临床分型 介入治疗 溶栓
下载PDF
栓塞后动脉瘤病理分析
20
作者 康伟民 焦德让 +5 位作者 范一木 闫世鑫 劲松 只达石 王石 陈俊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2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 :观察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和瘤口内皮细胞生长封闭瘤口情况。方法 :本实验用静脉袋移植法制作兔分叉型动脉瘤模型 ,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 (GDC)进行栓塞 ,然后在电镜下分别观察 2 4h、3日、3月后标本。结果 :2 4h... 目的 :观察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和瘤口内皮细胞生长封闭瘤口情况。方法 :本实验用静脉袋移植法制作兔分叉型动脉瘤模型 ,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 (GDC)进行栓塞 ,然后在电镜下分别观察 2 4h、3日、3月后标本。结果 :2 4h组标本在栓塞达到次全栓塞时瘤腔内即有血栓形成 ,3日组标本显示腔内血凝块发生机化 ,3月组标本显示完全栓塞的动脉瘤口有完整的内皮细胞膜 ,而次全栓塞的动脉瘤口只有部分内皮细胞膜。结论 :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时致密栓塞动脉瘤对于诱发形成横过瘤口的完整内皮细胞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 动脉瘤 栓塞 病理生理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