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给予的镇痛策略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tDCS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tDCS...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给予的镇痛策略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tDCS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tDCS控制术后疼痛,必要时使用吗啡控制爆发性疼痛;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42例。tDCS组22例,平均年龄(56.7±10.5)岁;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0.3±9.2)岁。2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24 h及出院时疼痛VAS评分、ODI与同组内术前相比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tDCS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2.0±1.7)、出院时VAS评分(2.1±0.9)以及出院时ODI(20.9±6.5)明显低于对照组(3.3±1.4,2.9±1.3,25.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DCS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术后暴发性疼痛,可减少约25%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P<0.01),而并发症仅为电极粘贴部位的瘙痒、疼痛、灼热及刺痛。结论在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中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可降低患者疼痛、减少麻醉药物使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替代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潜在可能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脊柱椎管内痛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现状。方法收治1例59岁男性患者,症状为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及行走踩棉花感。影像学检查示T8,9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伴重度椎管狭窄。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8,9椎板切除减...目的探讨脊柱椎管内痛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现状。方法收治1例59岁男性患者,症状为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及行走踩棉花感。影像学检查示T8,9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伴重度椎管狭窄。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8,9椎板切除减压、病灶清除及T7~T1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胸椎管内痛风。以"gout"、"gout of spinal canal"、"gout of spine"、"intraspinal gout"、"椎管内痛风"、"痛风"、"脊柱痛风"为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62例椎管内痛风患者,统计现有全部椎管内痛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3例椎管内痛风患者中,男54例(87.1%,54/62)、女8例(12.9%,8/62),男女比为6.75∶1,另1例不详。年龄52(35,67)岁(范围20~82岁),发病高峰期为60~79岁。56例(88.9%,56/63)脊柱单一部位发病,其中腰骶椎26例(46.4%),其次为胸椎22例(39.3%)、颈椎8例(14.3%);7例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病,占全部患者的11.1%(7/63)。53例(91.4%,53/58)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病程3个月至28年,平均8.6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70.5%(43/61)有病变局部疼痛感,98.4%(60/61)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X线检查多无阳性表现;41例有CT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表现为椎管内中高密度椭圆形或不规则钙化影31例、中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10例;96.2%(51/53)的患者MRI表现为T1WI中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高信号40例、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3例)。63例均由病理检查确诊,其中5例有镜下组织学特征描述,表现为异物肉芽肿改变,在异物巨细胞的细胞质中见红染的类结晶样物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呈双折光性梭形或针状结晶。结论脊柱椎管内痛风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缺乏特异性;双能CT识别痛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存在脊柱不稳或神经症状时应手术,基础降尿酸治疗可降低急性发作风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给予的镇痛策略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tDCS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tDCS控制术后疼痛,必要时使用吗啡控制爆发性疼痛;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42例。tDCS组22例,平均年龄(56.7±10.5)岁;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0.3±9.2)岁。2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24 h及出院时疼痛VAS评分、ODI与同组内术前相比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tDCS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2.0±1.7)、出院时VAS评分(2.1±0.9)以及出院时ODI(20.9±6.5)明显低于对照组(3.3±1.4,2.9±1.3,25.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DCS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术后暴发性疼痛,可减少约25%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P<0.01),而并发症仅为电极粘贴部位的瘙痒、疼痛、灼热及刺痛。结论在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中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可降低患者疼痛、减少麻醉药物使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替代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潜在可能性。
文摘目的探讨脊柱椎管内痛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现状。方法收治1例59岁男性患者,症状为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及行走踩棉花感。影像学检查示T8,9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伴重度椎管狭窄。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8,9椎板切除减压、病灶清除及T7~T1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胸椎管内痛风。以"gout"、"gout of spinal canal"、"gout of spine"、"intraspinal gout"、"椎管内痛风"、"痛风"、"脊柱痛风"为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62例椎管内痛风患者,统计现有全部椎管内痛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3例椎管内痛风患者中,男54例(87.1%,54/62)、女8例(12.9%,8/62),男女比为6.75∶1,另1例不详。年龄52(35,67)岁(范围20~82岁),发病高峰期为60~79岁。56例(88.9%,56/63)脊柱单一部位发病,其中腰骶椎26例(46.4%),其次为胸椎22例(39.3%)、颈椎8例(14.3%);7例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病,占全部患者的11.1%(7/63)。53例(91.4%,53/58)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病程3个月至28年,平均8.6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70.5%(43/61)有病变局部疼痛感,98.4%(60/61)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X线检查多无阳性表现;41例有CT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表现为椎管内中高密度椭圆形或不规则钙化影31例、中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10例;96.2%(51/53)的患者MRI表现为T1WI中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高信号40例、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3例)。63例均由病理检查确诊,其中5例有镜下组织学特征描述,表现为异物肉芽肿改变,在异物巨细胞的细胞质中见红染的类结晶样物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呈双折光性梭形或针状结晶。结论脊柱椎管内痛风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缺乏特异性;双能CT识别痛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存在脊柱不稳或神经症状时应手术,基础降尿酸治疗可降低急性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