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18在重型肝炎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闫婧雅 阚全程 +1 位作者 余祖江 李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123-126,共4页
近年关于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颇多,其中"二次打击学说"逐渐为人们接受,其中心机制"免疫反应"逐渐被推广。白细胞介素18(IL-18),是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它在多种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炎症中发挥作用。IL-18及其... 近年关于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颇多,其中"二次打击学说"逐渐为人们接受,其中心机制"免疫反应"逐渐被推广。白细胞介素18(IL-18),是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它在多种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炎症中发挥作用。IL-18及其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IL-18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简单综述,为重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重型肝炎 IL-18 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 生物学活性 感染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频率及其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2
作者 刘阳 胡裕书 +2 位作者 董建霞 闫婧雅 李志勤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7期1183-1188,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分布频率及其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215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慢性HB...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分布频率及其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215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后将经病理诊断为肝硬化的82例患者纳入治疗组。同时收集临床诊断为慢性HBsAg携带者80例(HBsAg携带组)及80名门诊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根据谷丙转氨酶(GPT)水平将治疗组患者分为GPT正常组(GPT≤40U·L^(-1))和GPT异常组(GPT>40U·L^(-1))。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分泌的TGF-β量。监测治疗组患者治疗基线、治疗48周、治疗96周的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分泌TGF-β量的变化。结果3组Treg细胞频率、TGF-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BsAg携带组、治疗组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及其分泌的TGF-β比值均较高(P<0.05);与HBsAg携带组比较,治疗组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及其分泌的TGF-β比值均较高(P<0.05)。GPT异常组外周Treg细胞频率及其分泌的TGF-β比值均较GPT正常组低(P<0.05)。与治疗基线比较,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GPT、谷草转氨酶(GOT)、HBVDNA水平以及TGF-β比值逐渐下降(P<0.05);治疗48周和治疗96周的Treg细胞频率均低于治疗基线时(P<0.05);治疗96周的Treg细胞频率与治疗48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基线和治疗96周的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TGF-β比值与肝脏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治疗96周时,治疗组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均较治疗基线时有所改善(P<0.05)。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及其分泌TGF-β的情况可被作为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改善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调节性T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其表面免疫抑制分子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志勤 顾心雨 +6 位作者 平玉 胡金星 李华 闫婧雅 申珅 余祖江 张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2-336,共5页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 Treg 比例及其表面程序性坏死因子‐1(PD‐1)和 TGF‐β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CHC 患者86例,均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 Treg 比例及其表面程序性坏死因子‐1(PD‐1)和 TGF‐β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CHC 患者86例,均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健康对照组为30名健康体检者。流式细胞仪检测 CHC 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和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和未获得 SVR 患者外周血 Treg 比例及其表面 PD‐1和 TGF‐β表达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 t 检验。结果86例 CHC 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获得 RVR 29例,EVR 67例,ETVR 79例;随访24周时获得 SVR 67例。健康对照组Treg 比例为2.18+0.65,CHC 组为10.31+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1b 基因型患者外周血 Treg 比例在基线、获得 RVR 、EVR 和 ETVR 时分别为14.44±3.78、11.01±1.79、8.24±2.98和5.36±1.47;2a 基因型患者外周血 Treg 比例在基线、获得 RVR 、EVR 和 ETVR 时分别为12.34+2.82、8.99±1.68、7.53±2.96和4.79+1.23,呈逐渐下降趋势。 Treg 表面 PD‐1和TGF‐β的表达也呈下降趋势。获得 SVR 和未获得 SVR 患者的基线 PD‐1分别为29.11±14.65和37.73±11.65(t=2.15,P=0.04);TGF‐β分别为41.20±18.96和56.75±14.42(t=2.66,P<0.01)。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PD‐1分别为10.36±4.81和36.46±10.52(t=13.95,P<0.01);TGF‐β分别为10.06±4.64和45.23±17.85(t=11.85,P <0.01)。结论抗病毒治疗后 CHC 患者外周血 Treg 比例及其表面PD‐1和 TGF‐β分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动态检测上述指标可预测抗病毒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抗病毒治疗 T 淋巴细胞 调节性 程序性坏死因子-1 转化生长因子-β
原文传递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志勤 张佳佳 +7 位作者 胡春玲 平玉 李华 闫婧雅 吕君 曾庆磊 余祖江 张毅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6年第6期486-490,共5页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坏死受体-1(PD-1)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替比夫定抗病...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坏死受体-1(PD-1)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56例HBeAg阳性CHB患者,动态监测基线、抗病毒治疗24、48和72周时的PD-1水平。应用t检验比较不同ALT水平、HBV DNA水平及HBeAg转阴前后PD-1表达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比较PD-1在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基线,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表达水平在丙氨酸转氨酶(ALT)〈90 U/L组均显著高于ALT≥90 U/L组的患者(t=12.20和9.69,P值均〈0.01);而HBV DNA≥5lgIU/mL组患者的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5 lgIU/mL组患者(t=4.39和4.85,P值均〈0.01)。在基线、抗病毒治疗24、48及72周时,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表达水平均呈进行性下降(F=6.98和8.97,P〈0.01)。获得HBeAg转阴的CHB患者CD4^+和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较基线均显著降低(t=18.45和18.01,P值均〈0.01)。结论HBeAg阳性CHB患者经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CD4^+及CD8^+效应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表达水平呈进行性下降,获得HBeAg转阴患者的PD-1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提示获得HBeAg转阴患者体内免疫抑制状况出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抗病毒药 替比夫定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一1
原文传递
慢性HBV感染所致终末期肝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知晓现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冬雨 李志勤 +1 位作者 闫婧雅 朱姣姣 《医药论坛杂志》 2017年第3期71-72,共2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抗病毒治疗知晓现状。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及电话随访的方法对11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HCC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抗病毒治疗的病史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抗病毒治疗知晓现状。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及电话随访的方法对11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及HCC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抗病毒治疗的病史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中以以40~50岁男性居多,占39.8%。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曾经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38例(33.6%);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75例(66.4%)。23例HCC患者中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者21例(91.3%),进行抗病毒治疗的2例(8.7%)。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未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发展成为慢性HBV感染所致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积极向慢性HBV感染者,尤其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规范治疗的健康宣教对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终末期 抗病毒治疗 知晓率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肝硬化脾脏切除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抗病毒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金星 孙长宇 +4 位作者 武淑环 李志勤 闫婧雅 李华 顾心雨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5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切除术后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4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行脾切除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患者,观察血常规、肝功...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切除术后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4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行脾切除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患者,观察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HCV.RNA载量变化情况,了解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及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7例丙肝肝硬化患者中,HCV1b基因型40例(85%),HCV2a基因型7例(15%);手术前肝脏硬度测量值(LSM)(19.85±0.997)Kpa;相比于手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WBC)(t=-4.863,P〈0.01)、血小板计数(PLT)(t=-5.912,P〈0.01)、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t=-2.331,P〈0.01)均显著上升;标准疗程抗病毒治疗后,47例患者中1例(2%)因精神异常、1例(2%)因肝性脑病等严重不良反应未能完成抗病毒治疗,45例完成抗病毒治疗中,26.7%(12例)获得了快速病毒学应答,57.8%(26例)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80%(36例)获得了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62.2%(28例)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HCV2a基因型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42.9%)、持续病毒学应答(100%)显著高于HCV1b基因型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23.7%)、持续病毒学应答(55.3%),P〈0.05。结论脾脏切除或部分脾动脉栓塞可有效改善脾功能亢进,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肝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抗病毒治疗 病毒学应答
原文传递
280株细菌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顾心雨 张佳佳 +6 位作者 胡春玲 吕君 闫婧雅 李华 曾庆磊 李志勤 余祖江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24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病科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常见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为细菌感染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院感染病科送检标本中阳性菌株的构成、不同标本的分布及所有的药敏结果...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病科细菌培养阳性患者常见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为细菌感染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院感染病科送检标本中阳性菌株的构成、不同标本的分布及所有的药敏结果;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分别采用 VITEK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结果本研究时间段内共分离出280株病原菌。在检出病原菌的样本方面,前三位依次是血液(32.9%,92株)、痰液(26.8%,75株)和尿液(11.4%,32株)。在检出的菌种方面,革兰阴性杆菌占48.9%,革兰阳性球菌占22.1%,真菌占28.9%;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20.4%,肺炎克雷伯菌占6.4%,鲍曼不动杆菌占2.9%,布氏杆菌占12.9%;革兰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6.4%,屎肠球菌占4.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9%,链球菌属占3.6%;真菌中,白色念株菌占12.9%,克柔念珠菌占2.1%,曲霉菌占4.6%。药敏实验方面,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6%和12.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5.6%;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差,尤其是肠球菌属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94.0%;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10.0%。结论感染科阳性菌主要经血液培养获得;革兰阴性杆菌是就诊患者的主要病原菌;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谱窄,耐药性严重;真菌的药物敏感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病科 病原菌 耐药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