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槐素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闫庆韬 万斯傲 +2 位作者 刘意 陆健 吴占敖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461-469,共9页
目的:探讨刺槐素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A549细胞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刺槐素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刺槐素IC 50;采用不同浓度刺槐素处理A549细胞,蛋白免... 目的:探讨刺槐素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A549细胞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刺槐素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刺槐素IC 50;采用不同浓度刺槐素处理A549细胞,蛋白免疫印迹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相对表达水平,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免疫荧光和小管生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A549细胞转染过表达或敲减VEGF质粒,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分别检测VEGF、E-cadherin和MMP-9相对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检测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结果:与0μmol/L组相比,10、20、30、40、50μmol/L刺槐素组A549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IC 50为34.49μmol/L;与0μmol/L组相比,10、20、40μmol/L组A549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减弱(P均<0.05),VEGF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均<0.01);与空白对照或过表达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A549细胞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增强(P均<0.05);与空白对照或敲减阴性对照组相比,敲减组A549细胞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减弱(P均<0.05)。结论:刺槐素可能通过降低VEGF表达进而抑制NSCLC A549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刺槐素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六价铬诱导的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恶性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意 闫庆韬 +1 位作者 万斯傲 陆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目的:探究在六价铬[Cr(Ⅵ)]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2B,Beas-2B)恶性转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等方面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探究在六价铬[Cr(Ⅵ)]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2B,Beas-2B)恶性转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等方面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对VEGF高表达的恶转细胞Cr(Ⅵ)-Beas-2B转染重组VEGF质粒和siRNA,分别上调和下调VEGF的表达,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VEGF表达及迁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等运动能力的改变,以及小管生成实验检测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变化。结果:重组质粒过表达VEGF上调了恶转细胞中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磷酸化黏着斑激酶和磷酸化Src蛋白的表达,下调了钙黏蛋白的表达;重组质粒过表达VEGF增强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siRNA干扰处理结果相反。结论:VEGF通过影响迁移、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调控细胞迁移、侵袭以及血管生成,参与六价铬致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六价铬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迁移侵袭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对纳米颗粒物健康损伤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芳 万斯傲 +5 位作者 闫庆韬 王晓彤 董颖 王苏华 沈海俊 陆荣柱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10-1114,共5页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改变了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诱发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因而可能改变纳米颗粒物对该人群的健康损伤效应。已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可加重纳米颗粒物的自主神经、感觉和认知功能的损伤;加快纳米颗粒物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加...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改变了毒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诱发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因而可能改变纳米颗粒物对该人群的健康损伤效应。已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可加重纳米颗粒物的自主神经、感觉和认知功能的损伤;加快纳米颗粒物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或者加剧其进程。同时,超重或肥胖及其相关的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加重了纳米颗粒物激发的炎症调节反应以及相应的肺部、肝组织的损伤。因而,在职业和生活环境中接触纳米颗粒物时,应针对纳米颗粒物的理化特性和肥胖相关疾病患者的生理特点,为这一特殊易感人群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糖尿病 高血压 血脂异常 非酒精性脂肪肝 纳米颗粒 超细颗粒物 健康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