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性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4
1
作者 闫慧博 金大地 +2 位作者 鲁凯伍 江建明 王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1-1094,共4页
目的:建立SD大鼠稳定、易复制的脊髓完全横断动物模型,并摸索术后护理方法,探讨性别对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和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取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制量22... 目的:建立SD大鼠稳定、易复制的脊髓完全横断动物模型,并摸索术后护理方法,探讨性别对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和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取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制量220~250g,按性别分为两组。体积分数为0.15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00mg/kg)大鼠,于T10节段处,用锐利刀片于硬膜外快速切割、完全横断脊髓,切除2mm脊髓节段,医用明胶海绵填充脊髓断端间隙。②术后,大鼠单笼饲养,皮下注射青霉素20万单位,1次/d、5mL生理盐水2次/d,持续1周;每日定时膀胱挤压排尿两三次,给与截瘫护理。③定期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并进行BBB评分(0 ̄21分,得分越高后肢运动功能越好),动物存活8周以上。结果:①动物模型脊髓损伤程度完全一致,术后1周内所有大鼠BBB评分皆为0分。②术后8周内大鼠因膀胱破裂死亡5只(雌2雄3),雌、雄大鼠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③所有大鼠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后肢自发性功能恢复,以第3,4周最为明显,至第8周BBB评分雌性为7.41±2.55,雄性为7.06±3.05。各时间点雌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①建立的脊髓完全横断大鼠模型效果稳定,可复制性强,制作简便,护理方法有效。②大鼠在术后死亡率和术后后肢功能自发性恢复方面无性别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横断 BBB评分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大鼠嗅鞘细胞体外培养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闫慧博 江建明 +4 位作者 王宏 余磊 邱小忠 王晓佳 鲁凯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建立体外纯化培养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的稳定方法并观察培养嗅鞘细胞(OECs)形态学特征。方法:原代培养成年雄性SD大鼠嗅球的嗅神经层和颗粒层中提取的OECs,利用差速贴壁和阿糖胞苷(Ara-c)抑制法除去混杂的成... 目的:建立体外纯化培养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的稳定方法并观察培养嗅鞘细胞(OECs)形态学特征。方法:原代培养成年雄性SD大鼠嗅球的嗅神经层和颗粒层中提取的OECs,利用差速贴壁和阿糖胞苷(Ara-c)抑制法除去混杂的成纤维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以获得纯化的OECs。用P75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OECs,计算纯化度。结果:此方法获得的OECs纯度可达93%以上。OECs的外形主要以突起细长的双极和三极为主,或无突起呈“煎蛋样”,随时间延长细胞生长排列呈现一定方向性。结论:此方法稳定易复制,可获得高纯度的O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细胞培养 纯化 免疫组化
下载PDF
OECs移植联合IN-1抗体修复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闫慧博 鲁凯伍 +1 位作者 江建明 金大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轴突生长抑制蛋白抗体IN-1局部持续注射对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胸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单纯对照组(10只)、嗅鞘细胞移植组(10只)、IN-1抗体微泵注射组(10只)和...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轴突生长抑制蛋白抗体IN-1局部持续注射对大鼠横断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胸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单纯对照组(10只)、嗅鞘细胞移植组(10只)、IN-1抗体微泵注射组(10只)和嗅鞘细胞移植联合IN-1抗体组(10只)。应用NF200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脊髓损伤区神经纤维再生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横断损伤共有9只大鼠死亡。术后8周可观察到Hoeche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并在脊髓内迁移;联合治疗(OECs+IN-1)组和OECs组可见脊髓损伤区杂乱无序的再生轴突,但无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IN-1组和对照组脊髓残端萎缩,未见轴突再生。后肢功能运动平均BBB评分:对照组、IN-1抗体组、细胞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70±0.24、7.89±0.15、10.50±0.25、11.33±0.24。结论:OECs移植联合IN-1抗体可促进损伤的脊髓神经轴突的存活和再生,较单纯应用OECs或IN-1能更好的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和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IN-1抗体 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 脊髓损伤
下载PDF
性别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闫慧博 鲁凯伍 +2 位作者 金大地 江建明 王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7年第3期19-22,共4页
建立SD大鼠稳定、易复制的脊髓完全横断动物模型并探究性别对动物模型的影响,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研究提供通用的动物模型。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220~250g),按性别分为两组。T10节段硬膜外连同硬膜锐利刀片全横断... 建立SD大鼠稳定、易复制的脊髓完全横断动物模型并探究性别对动物模型的影响,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研究提供通用的动物模型。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220~250g),按性别分为两组。T10节段硬膜外连同硬膜锐利刀片全横断脊髓,切除2mm节段,给予术后截瘫护理并观察后肢运动情况,动物存活8周以上。术后雄性大鼠泌尿系统并发症明显多于雌性大鼠,术后8周内大鼠死亡5只(雌2雄3),所有大鼠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后肢自发性功能恢复,以第3、第4周最为明显,至第8周BBB评分雌性(7.41±2.55)雄性(7.06±3.05)。此模型效果稳定,可复制性强,制作简便。雌性大鼠在术后护理上优于雄性大鼠,大鼠在术后死亡率和术后后肢功能自发性恢复BBB评分无性别上的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横断 BBB评分
下载PDF
嗅鞘细胞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闫慧博 金大地 +2 位作者 张忠民 鲁凯伍 江建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ll cells,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分别从3月龄SD大鼠的嗅球和新生SD大鼠的海马中分离OECs及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构建OECs与NSC...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ll cells,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分别从3月龄SD大鼠的嗅球和新生SD大鼠的海马中分离OECs及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构建OECs与NSCs共培养体系,分为3组,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未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单纯NSCs组。共培养后4、8、12d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鉴定,统计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经P75和S100双重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OECs,经巢蛋白抗体(Nestin)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被特异性烯醇化酶-异硫氰酸荧光素(NSE-FITC)荧光标记的神经元大多为多极神经元,少部分为双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带有较长的轴突。在各时间点,共培养组中可见到多个神经元聚集生长,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单纯NSCs培养组,而共培养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共培养后12d,共培养组中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大约为23%,而单纯NSCs培养组约为4%。在各时间点,共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与单纯NSCs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共培养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ECs在体外能够有效诱导NSCs向神经元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 共培养 诱导分化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闫慧博 鲁凯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3475-3478,共4页
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是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和劳动能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既往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下腰痛的最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只有不到15%的患者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导致的下腰痛,绝大多数的患者(8... 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是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和劳动能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既往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下腰痛的最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只有不到15%的患者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导致的下腰痛,绝大多数的患者(85%)是非神经源性疼痛的下腰痛,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被怀疑为肌肉韧带损伤或退变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Crock通过对椎间盘的形态学研究首先提出,椎间盘内部结构的病变也可以孚致下腰痛,并称之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 神经源性疼痛 慢性下腰痛 退变性疾病 劳动能力 生存质量 韧带损伤
下载PDF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4
7
作者 黎庆初 尹刚辉 +3 位作者 张忠民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2-817,共6页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6例,L3,4~L4/527例,IA/5.L5/S1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人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5例,L3/4~L4/530例,L4/5~L5/S1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伶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em(4.5±1.1cm)、140~400ml(260±215m1)、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em(14.2±2.4em)、300~1200m1(420±437m1)、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ih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损伤小,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Wiltse入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45
8
作者 黎庆初 胡辉林 +2 位作者 刘宝戈 闫慧博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l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微创 多裂肌间隙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双节段前路颈椎自锁式融合器融合术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洋 黎庆初 +5 位作者 朱召银 刘则征 闫慧博 尹刚辉 吕海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3,共8页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例,ROI-C融合器(双锚定组)82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影像学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椎间隙角度(angle of operation segment,AOS)、C2-C7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及T1倾斜角(T1 slope,T1S),并应用Erk五度分级法评价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160例患者各时间点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同时间点两组间各影像学参数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时各参数进行对比;两组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等级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内融合等级对比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42±6.01个月(6~31个月)。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S与C2-C7角、C2-C7角与T1S、AOS与T1S、T1S与C2-C7 SVA均呈正相关(P〈0.01),C2-C7SVA与AOS、C2-C7角均无显著相关性(P〉0.01)。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OS、AOS、C2-C7角及T1S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锚定组AOS、C2-C7角及T1S均高于单锚定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等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等级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结论:应用两种自锁式融合器行双节段ACDF均可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角度以及颈椎曲度,ROI-C融合器较MC+融合器对维持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及颈椎前凸更具优势。ACDF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可能引起胸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颈椎融合术 自锁式融合器 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建民 刘方刚 +3 位作者 闫慧博 陈步俊 李新忠 曹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8月~2009年2月共行经皮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术92例167个椎体,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随访4~28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水泥平均...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8月~2009年2月共行经皮椎体成形及椎体后凸成形术92例167个椎体,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随访4~28个月(平均13.4个月),骨水泥平均注入量3.8 ml,58例症状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均于术后6 h或第2天即下地行走;并发症发生率为44.6%(41例);其中骨水泥渗漏59椎,发生率按椎体数计为35.3%;渗漏部位:椎间盘内渗入4.2%(7椎),椎外静脉或硬膜外静脉13.8%(23椎),椎旁软组织16.2%(27椎),椎管内渗漏1.2%(2椎);一过性疼痛症状加重4例,皮下血肿1例,一过性单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相邻椎体骨折3例。结论:椎体成形术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及良好的手术技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 并发症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江建明 王宏 +3 位作者 闫慧博 鲁凯伍 张义生 邱小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80-683,I0008,共5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6只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8)、急性脊髓损伤组(B组,n=24)和急性脊髓损伤后大剂量MP治疗组(C组,n=24),C组在损伤后早期从尾...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6只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8)、急性脊髓损伤组(B组,n=24)和急性脊髓损伤后大剂量MP治疗组(C组,n=24),C组在损伤后早期从尾静脉注射大剂量MP治疗。分别在术后3、7、14d对B、C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再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和Nogo-A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同时应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组相应时间点Nogo-A表达量,并与A组比较。结果:B、C组大鼠在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Nogo-A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分布于神经细胞的细胞浆和脊髓神经纤维周围呈包裹神经纤维的状态。B、C组各个时间点Nogo-A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5),7d时最高,14d时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C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显著升高,早期应用大剂量MP对Nogo-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甲基强的松龙 NOGO-A 大鼠
下载PDF
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应用对腰椎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4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王凤龙 吴毅 李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 目的探讨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在三维运动测试仪上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3个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L4/5节段坚强固定(b)、b+L3/4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c)3种状态下标本3个节段活动度。结果L4/5节段6个方向上ROMb、ROMc<ROMa(P<0.05);L3/4节段后伸时ROMa、ROMc<ROMb(P<0.01),左右侧弯时ROMa<ROMb、ROMc(P<0.01),前屈和左右旋转时ROMa<ROMc<ROMb(P<0.05);L2/3节段后伸时ROMa、ROMb<ROMc(P<0.01),其他运动方向上3种状态ROM值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坚强固定后其上一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大,而采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固定邻近节段后此节段活动度明显减少,仅仅造成更上的节段后伸时活动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 生物力学 CoflexTM 棘突间稳定装置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对脊柱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3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李勇 吴伟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固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生物力学 棘突间稳定装置 COFLEX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则征 黎庆初 +4 位作者 杨洋 朱召银 闫慧博 张忠民 金大地 《脊柱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下肢症状(疼痛/麻木)、反复腰骶部疼痛,均无马尾神经受损害症状。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离断的骨骺,解除神经压迫。记录手术前后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8个月,平均17.7个月。手术切口长度约1.8 cm;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47.4 m L;手术时间43-86 min,平均52.7 min;住院4-9 d,平均5.7 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3.6±1.1)分和(1.5±1.3)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5.3±2.1)分和(1.3±1.0)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76.3±25.9)%和(16.1±17.9)%。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 脊柱骨折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轴突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喜良 赵岩 +4 位作者 左媛 肖宇龙 霍洪军 江建明 闫慧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4,I0003,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共同作用于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后对损伤区轴突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雌性成年Wistar大鼠,建立T10全横断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共同作用于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后对损伤区轴突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雌性成年Wistar大鼠,建立T10全横断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术后8周采用BDA皮质脊髓束顺行追踪法和荧光金(FG)皮质脊髓束逆行追踪法评估损伤区脊髓神经轴突再生情况,同时分期采用实验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BDA免疫荧光染色和FG免疫荧光染色,联合治疗组可见大量被BDA-cy3红色荧光标记的再生轴突,其中部分再生轴突穿越损伤区到达远端;NSCs组仅见少量轴突再生,无神经轴突通过脊髓损伤区;EPO组偶见散在的神经纤维再生;对照组无明显的轴突再生。联合治疗组大脑皮质中可见少量被FG标记的椎体细胞及轴突发出金黄色荧光,其余3组大脑皮质中无FG标记细胞。大鼠后肢功能BBB评分,在术后1周及1周以后各时段,联合治疗组大鼠BBB评分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移植NSCs联合腹腔注射EPO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轴突的再生以及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干细胞移植 全横断脊髓损伤 轴突再生
下载PDF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损伤脊髓Nogo-A表达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宏 闫慧博 +6 位作者 廖华 邱小忠 鲁凯伍 江建明 余磊 赖桂华 王晓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Nogo-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急性脊髓损伤组(对照组)和急性脊髓损伤+大剂量MP组,损伤大鼠T8-T10节段,分别于术后3、7、14d取受损节段大...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Nogo-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急性脊髓损伤组(对照组)和急性脊髓损伤+大剂量MP组,损伤大鼠T8-T10节段,分别于术后3、7、14d取受损节段大鼠脊髓,运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时相点Nogo-A表达量及其变化,并以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受损脊髓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Nogo-A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MP组各个时相点Nogo-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7d时最高,后逐渐下降,但14d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其中大剂量MP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MP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Nogo-A是SCI后脊髓神经纤维再生的主要抑制因子,大剂量MP对Nogo-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甲基强的松龙 NOGO-A SD大鼠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岩 肖宇龙 +4 位作者 左媛 王喜良 霍洪军 江建明 闫慧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3-337,I0005,I0006,共7页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横断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建立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SCs组、EPO组和NSCs+EPO组,每组10只。术后8周采用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各组大鼠损伤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萎缩,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大量空洞形成,未见有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NSCs+EPO组大鼠横断处脊髓组织残端轻度萎缩,横断区可见大量呈杂乱、无序生长的神经纤维,可见有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脊髓横断区,脊髓白质和灰质间可见少量空洞形成。NSCs+EPO组大鼠中,FITC共轭抗神经丝蛋白抗体NF-200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在横断区头侧大量再生,呈无序状生长,并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组大鼠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再生,未通过损伤区到达尾侧。NSCs+EPO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d内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NSCs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d内均高于对照组和EPO组(P<0.05)。结论:NSCs移植联合腹腔注射EPO可有效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轴突的存活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标准化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5
18
作者 尹文化 金大地 +3 位作者 鲁凯伍 闫慧博 余磊 王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脊髓全横断模型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特征,探索建立标准化的脊髓全横断模型。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n=12)、B组(n=24)和C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7、14、28d3小组。以T9椎体为中心,A组...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脊髓全横断模型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特征,探索建立标准化的脊髓全横断模型。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n=12)、B组(n=24)和C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7、14、28d3小组。以T9椎体为中心,A组行椎板切除,为假手术对照组;B、C两组行脊髓全横断,造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其中B组采用常规外科方法造模,C组采用标准化显微操作技术造模。各小组于术后7、14和28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然后采用过量麻醉处死大鼠,经心脏灌注取材,切片行HE染色。观测脊髓横断处瘢痕组织厚度、脊髓残端间距、空洞横径和脑脊液囊腔形成情况,计算瘢痕指数、残端间距指数和空洞指数,并对B、C两组的BBB评分及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和脊髓病理无明显变化。B、C两组大鼠术后后肢完全性瘫痪,其中B组大鼠后肢功能无恢复。术后1~2周,C组大鼠开始出现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且C组脊髓病理学检测指标值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病理学观测指标与BBB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标准化脊髓全横断造模方法有利于消除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对治疗效果的量化分析和研究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脊髓损伤 模型 大鼠
下载PDF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14
19
作者 黎庆初 闫慧博 +1 位作者 刘宝戈 金大地 《脊柱外科杂志》 2011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5月共收治21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MRI及CT检查示无明显椎...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5月共收治21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MRI及CT检查示无明显椎管内占位,无需行椎管减压术。所有患者均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直接显露伤椎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关节突关节,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3 d均佩戴腰围下床行走。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结果评定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结果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3.7~5.8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为45~95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5~110 mL,平均75 mL;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伤椎矢状面中位线高度从术前平均2.2 cm增至术后平均3.1 cm,末次随访时CT片示骨性愈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7分降至平均0.5分。结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椎旁肌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术后顽固性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3
20
作者 黎庆初 闫慧博 +1 位作者 胡辉林 金大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0年第6期442-445,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3节段病变39例,4节段9例;术中采用1个椎体次全切除加1或2个椎...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3节段病变39例,4节段9例;术中采用1个椎体次全切除加1或2个椎间隙减压,同时行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及屈伸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手术时间70~220min,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120~800 ml,平均210 ml。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6.2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3±3.2)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2±3.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为72.8%±16.2%,优良率为89.6%。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术式,可获得理想的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分节段减压术 前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