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欣 周慧芳 +1 位作者 郭英 闫维芹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 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30 dB 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采用高刺激率51次∕s ABR与11次∕s 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 眩晕 前列地尔(凯时) 疗效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