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政策的民众态度研究
1
作者 周玉娇 宋春晖 +1 位作者 张露 闫誉腾 《青年探索》 2020年第4期49-60,共12页
“全面两孩”政策出台后中国的生育水平先升后降,而今后是否应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目前受到学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分析了中国民众对今后是否应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态度以及重点群体在政... “全面两孩”政策出台后中国的生育水平先升后降,而今后是否应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目前受到学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分析了中国民众对今后是否应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态度以及重点群体在政策态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众总体上倾向于支持今后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其中,东部地区支持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比例要略高于中西部地区,而民众政策态度的城乡差异则相对较小。对于15至39岁生育旺盛期女性的分析发现,城市女性对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支持比例要低于农村女性,同时1990年之后出生女性的支持比例也要低于1990年之前出生的女性。而以上人口政策态度的不同反映了生育意愿的城乡和世代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政策 民众态度 全面放开 生育自主
下载PDF
1980年代以来中国分地区死亡水平差异及其演变趋势——医疗设施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期协同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婷 闫誉腾 《人口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50,共16页
探索分地区死亡水平差异及其演变趋势是理解中国死亡和健康转变的重要手段。借助经对数二项法修订后的第三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省死亡数据以及各来源分省统计数据,考察中国分时段、分地区不同年龄段死亡水平的变化过程及其动力机... 探索分地区死亡水平差异及其演变趋势是理解中国死亡和健康转变的重要手段。借助经对数二项法修订后的第三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省死亡数据以及各来源分省统计数据,考察中国分时段、分地区不同年龄段死亡水平的变化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近40年中国的死亡水平持续呈现东低西高的态势,地区间婴儿死亡水平差异趋于缩小、老年死亡水平差异趋于扩大;随着流行病学死亡模式的转变,中国死亡水平下降的动力机制已由以医疗设施投入为主要推动力转向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推动力,地区间死亡水平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地区动力机制变迁的阶段性差异所导致。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成为推动中国地区间死亡水平收敛的主要力量,未来应在巩固已有医疗设施投入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水平 医疗设施投入 社会经济发展 健康转变
原文传递
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婷 郑叶昕 闫誉腾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102,共18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代际的更替,中国的婚育模式已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婚姻和生育是否呈现出去制度化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作为未来婚育的主体,大学生的婚育观是理解未来中国婚姻家庭变迁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代际的更替,中国的婚育模式已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婚姻和生育是否呈现出去制度化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作为未来婚育的主体,大学生的婚育观是理解未来中国婚姻家庭变迁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基于分层多阶段PPS抽样组织实施了有全国代表性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调查发现:对大学生而言,婚姻和生育仍然没有明显的去制度化,但其价值基础已发生改变;巨大的婚育阻力而非观念转变是大学生低婚育意愿的主要原因;婚育观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分化;互联网与圈层文化和婚恋观之间形成互构。基于以上特征,文章讨论了其背后的第二次人口转变、婚姻转变、性别革命等理论与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婚育观 数据报告
原文传递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死亡水平估计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婷 郑叶昕 闫誉腾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6,126,共16页
评估普查死亡数据质量是推断死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为避免单一估计方法因违背其特定假设而产生偏误,文章综合使用多种模型生命表与国际比较法,系统估计了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各年龄段的死亡漏报,并修正了相应的死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七... 评估普查死亡数据质量是推断死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为避免单一估计方法因违背其特定假设而产生偏误,文章综合使用多种模型生命表与国际比较法,系统估计了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各年龄段的死亡漏报,并修正了相应的死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七普各年龄段仍然存在显著的死亡漏报现象。就各类评估方法的中位数而言,中国婴儿死亡率男性为6.72‰、女性为5.90‰,漏报率分别为75.30%、76.61%;成年(15~59岁)死亡概率男性为11.24%、女性为6.54%,漏报率分别为23.21%、41.75%;中低龄(60~79岁)老年死亡概率男性为51.93%、女性为34.63%,漏报率分别为26.79%、29.27%;高龄(80~99岁)老年死亡概率男性为99.10%、女性为98.03%,漏报率分别为4.16%、5.13%。由此看出,通过普查获得准确的死亡信息仍面临不少挑战,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死亡登记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数据质量评估 死亡水平估计
原文传递
中国的婚姻和生育去制度化了吗?——基于2021年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讨论
5
作者 李婷 郑叶昕 闫誉腾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8期103-105,共3页
当前,中国历经了快速的社会变革,在初婚模式上显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与新特征——1980年前出生的世代已经从“普婚早婚”模式转变为“普婚晚婚”,而1980年后出生的世代或将继续挑战普婚的传统。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十年... 当前,中国历经了快速的社会变革,在初婚模式上显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与新特征——1980年前出生的世代已经从“普婚早婚”模式转变为“普婚晚婚”,而1980年后出生的世代或将继续挑战普婚的传统。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十年内婚育行为的核心主体,其婚育态度引发学界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教育在线网各大院校基本信息和近年来各校高考招生计划,通过多阶段PPS抽样开展了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PPS抽样 高考招生 婚育观 青年群体 中坚力量 模式转变 核心主体
原文传递
大学生婚育观念呈渐进式变化 应重视青年婚育的实际需求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叶昕 闫誉腾 李婷 《人口与健康》 2022年第9期9-11,共3页
近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快速的变革——初婚、初育年龄不断推迟,离婚率攀升,生育率下降,这似乎指向了代际更迭下的婚姻观念转变。中国的婚姻是否呈现了去制度化的趋势?为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教育在线网... 近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快速的变革——初婚、初育年龄不断推迟,离婚率攀升,生育率下降,这似乎指向了代际更迭下的婚姻观念转变。中国的婚姻是否呈现了去制度化的趋势?为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教育在线网和各大院校公开信息组织实施了全国代表性抽样调查,以成长于互联网发展时期的“Z世代”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考察其婚育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公开信息 婚姻家庭领域 婚姻观念 初育年龄 互联网 婚育观念 调研对象
原文传递
反思定性研究的困境--基于研究方法教育的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吴肃然 闫誉腾 宋春晖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8年第4期20-29,123,共11页
对于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困境和实践困境,如果从研究方法教育的角度来解读,或能另有收获。自20世纪70年代末学科重建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为近40年来社会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 对于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困境和实践困境,如果从研究方法教育的角度来解读,或能另有收获。自20世纪70年代末学科重建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为近40年来社会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以本科基础课程为代表的"研究方法教育",自学科重建起便一直带有鲜明的美国量化实证主义取向,它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话语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科面貌,锚定了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理论研究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各自的地位和困境。重视教材编写,调整课程设置,促进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共同繁荣,应该成为未来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教育 定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