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髋关节镜治疗SIFFH继发FAI 1例
1
作者 焦德林 胡百强 +3 位作者 闫金洪 沈月 陈赓 王光达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2565-2572,共8页
本文报告1例被外院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软骨下骨折。患者为21岁女性运动员,表现为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影像学提示左侧股骨头软骨下骨折并继发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入院后予以髋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恢复良好。对于伴有股骨头处影... 本文报告1例被外院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软骨下骨折。患者为21岁女性运动员,表现为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影像学提示左侧股骨头软骨下骨折并继发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入院后予以髋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恢复良好。对于伴有股骨头处影像学改变的髋痛,应结合病史和体征进行充分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下骨折 软骨损伤 髋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郭建斌 闫金洪 +3 位作者 第五维龙 张振宇 杨旻 韩一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5期460-462,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指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行全膝、全髋和全踝关节置换术患者148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纤维...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指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行全膝、全髋和全踝关节置换术患者148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凝血酶原片段F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 antithrombin,TAT)水平,并评价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仪检测双下肢DVT形成情况,依结果分为DVT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DVT 44例(29.7%);免疫比浊法检测D-D和FDP的AUC分别为0.798和0.679(P<0.05),FIB的AUC为0.570(P>0.05);ELISA检测D-D,TpP和TAT的AUC分别为0.875,0.723和0.783(P<0.05),F1+2的AUC为0.63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kg/m2、全身麻醉、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D-D,TpP,TAT及FDP对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有诊断价值;年龄高、体质量指数大、膝关节置换、全身麻醉是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关节置换 诊断 D-二聚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跖趾关节成形加趾长伸肌腱延长术治疗Freiberg病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建斌 闫金洪 +3 位作者 郭海涛 侯巍 韩一生 王树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88-1890,共3页
[目的]总结跖趾关节成形加趾长伸肌腱延长术治疗Freiberg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10年12月治疗患者31例,男8例,女23例;年龄19~54岁,平均24岁。根据Smillie分期:Ⅱ期11例,Ⅲ期17例,Ⅳ期3例。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 [目的]总结跖趾关节成形加趾长伸肌腱延长术治疗Freiberg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10年12月治疗患者31例,男8例,女23例;年龄19~54岁,平均24岁。根据Smillie分期:Ⅱ期11例,Ⅲ期17例,Ⅳ期3例。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为64分。经手术清除脱落的软骨碎片及死骨,将跖骨头修整成类球形,解剖游离并延长第2趾长伸肌腱。[结果]术后切口均Ⅰ/甲愈合。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4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畸形改善。跖趾关节背伸改善0°~45°,平均20°;跖屈改善0°~10°,平均5°。术后1年除3例患者出现第2跖趾关节背伸无力及活动后轻微疼痛外无其他并发症。术后2年除2例患者有运动后疼痛外其余患者均无其他不适。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为88分,优和良为25例,占83.3%。[结论]跖趾关节成形加趾长伸肌腱延长术治疗Freiberg病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廉,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并且在治疗中不需要放置内固定及关节假体,避免了因运动造成的内固定及假体松动,以及二次手术取内固定和关节假体寿命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是治疗Freiberg病Ⅱ、Ⅲ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IBERG病 跖骨头坏死 关节成形 肌腱延长
原文传递
Freiberg病的研究治疗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建斌 闫金洪 +3 位作者 郭海涛 候巍 王树森 韩一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33期6591-6593,6469,共4页
Freiberg病是指发生在跖骨二次骨化中心的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少见的骨软骨病,本病起病隐匿,早期难以诊断。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病的原因与累积劳损、拇外翻畸形、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临床表现和分期有关,开始是... Freiberg病是指发生在跖骨二次骨化中心的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少见的骨软骨病,本病起病隐匿,早期难以诊断。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病的原因与累积劳损、拇外翻畸形、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临床表现和分期有关,开始是局限性的关节疼痛肿胀,并最终使跖趾关节失去正常的功能。根据患者的Smillie分期,给出相应的治疗,早期保守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后期往往考虑手术。具体的手术方法有:截骨术,自体骨软骨移植,关节置换等。本文总结和探讨Freiberg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了解Freiberg病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对本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IBERG病 跖骨头坏死 病因 诊断 手术选择 人工关节置换术
原文传递
PET纤维编织材料与骨界面结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海涛 郭建斌 +3 位作者 侯巍 闫金洪 潘苇敏 韩一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通过将编织材料植入动物胫骨骨隧道内,观察4种PET纤维编织材料与骨界面的结合情况,以及植入材料对活体动物是否存在急性或者长期毒性作用,进而探讨此材料未来作为一种人工韧带或肌腱编织材料应用于临床及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 [目的]通过将编织材料植入动物胫骨骨隧道内,观察4种PET纤维编织材料与骨界面的结合情况,以及植入材料对活体动物是否存在急性或者长期毒性作用,进而探讨此材料未来作为一种人工韧带或肌腱编织材料应用于临床及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①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4组,重建双后肢胫骨隧道,每只动物对应一种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做大体观察,髓腔直径测量,组织学观察,对实验数据行重复测量的两因素多水平分析;②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只,分为两组,实验组2只,对照组2只,重建模型同上,分别在术后14 d、6个月取主要脏器做石蜡切片HE染色,所得实验数据、图片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大体观察:16只实验动物伤口均愈合良好,4种PET纤维编织材料的骨隧道内部分均无松弛,且肌肉、筋膜将材料的隧道外部分包裹良好;②隧道直径测量:各个骨隧道的隧道直径均无明显变化,无骨组织及软组织侵蚀现象;③组织学观察:PET纤维编织材料可以和骨组织形成新生骨的直接连接,新生骨可长入材料纤维束间,对纤维编织材料的纤维束形成紧密包裹,使得编织材料与骨界面具有较强的结合力;④PET纤维编织材料对实验动物无急性或长期毒性作用。[结论]PET纤维编织材料植入动物骨隧道后,对活体实验动物无急性或者长期的毒性作用,且在不同的时间点,均有骨样组织及新生骨与编织材料的纤维束包裹或者长入纤维束的间隙中形成紧密结合,使得编织材料与骨质形成直接连接,促进材料-骨的结合,增强材料-骨愈合的强度,是一种理想的有望用于临床或者组织工程上的人工韧带或肌腱制作的编织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纤维编织材料 骨隧道 骨界面 结合 急性毒性实验 长期毒性实验
原文传递
改性PET材料编织物引导小鼠BMSC迁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侯巍 郭海涛 +3 位作者 王星 郭建斌 闫金洪 韩一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7期1228-1231,1239,共5页
目的:壳聚糖接枝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编织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主要的人工韧带种子细胞。本研究通过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生物材料上的细胞迁移模型,旨在观察BMSC在改... 目的:壳聚糖接枝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编织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主要的人工韧带种子细胞。本研究通过建立一种可应用于生物材料上的细胞迁移模型,旨在观察BMSC在改性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探讨该材料作为人工韧带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自主设计制作细胞迁移模具,置于六孔板,在模具加样孔内接种小鼠BMSC,培养24 h后撤出模具,分别继续培养48 h、72 h和96 h;在证实模具可有效用于量化细胞迁移过程后,将不同线密度的PET材料编织物平铺于六孔板底,利用本模型观察BMSC在3000D组和5000D组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的迁移能力,吉姆萨染色法计算不同时间点BMSC的迁移面积。结果:细胞接种24 h后撤出模具,可见六孔板底中央出现与模具底面大小相当的无细胞空白区,周围接种BMSC,随培养时间延长,BMSC逐渐由周围向中央区域迁移;在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上成功建立细胞迁移模型后,随培养时间增加,两组细胞迁移面积均逐渐增大,其中3000D组细胞迁移面积显著大于5000D组(P<0.05)。结论:利用316L医用不锈钢模具建立的细胞迁移模型能够应用于平铺编织物引导细胞迁移的基础研究,本模型可作为传统模型无法观察人工材料对细胞迁移可能影响的良好补充;3000D经改性的PET材料编织物的线密度较5000D更有利于小鼠BMSC在材料上的迁移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迁移 材料编织物 人工韧带
原文传递
双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足底压力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强 张琦 +4 位作者 李克文 闫金洪 姚云 关瑞盛 韩一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24期4693-4697,共5页
目的:分析双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前后足底压力分布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西京医院就诊的25名双侧膝关节OA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个时... 目的:分析双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手术前后足底压力分布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西京医院就诊的25名双侧膝关节OA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个时间点采用Footscan测量系统采集患者足底10个区域的压力数据,选择达峰值压力(Maximal Force,Max-F)、达峰值时间(Maximal Time,Max-T)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膝OA患者TKA术后与术前相比发现Max-F:重侧患肢足底分区第1足趾、第2-5足趾、第4、5跖骨头区减小;后足区增大;轻侧患肢足底分区前足、中足、后足均减小。Max-T:重侧足底分区第2-5足趾区、第一跖骨头区、中足、后足区增大;轻侧足底分区第2-5足趾区、第5跖骨头区减小。以上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足底压力步态系统分析双膝OA患者手术前后的足底压力数据,可以更加科学、客观、量化的评价TKA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足底压力 步态分析
原文传递
膝骨关节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党保平 毛立彪 +4 位作者 第五维龙 张琦 闫金洪 杨旻 韩一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909-914,共6页
目的观察研究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与年龄、病程以及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符合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OA患者按年龄分为A(年龄≤50岁)、B(51~60岁)、C(61... 目的观察研究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与年龄、病程以及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符合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OA患者按年龄分为A(年龄≤50岁)、B(51~60岁)、C(61~70岁)、D(年龄〉70岁)4组,按病程分为a(病程≤10年)、b(11~20年)、c(20~30年)、d(病程〉30年)4组,按WOMAC评分(评估OA严重程度)分为Ⅰ(评分≤80分)、Ⅱ(81~120分)、Ⅲ(评分〉120分)3组。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将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及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完整取出,均3等分为胫骨端、中间部和股骨端,每部分切冰冻切片6张,随机选3张行HE染色,3张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机械感受器类型、数量。结果共观察到机械感受器2081个,ACL与PCL胫骨端机械感受器共1072个,中间部126个,股骨端883个。4个年龄组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A组32.22±2.72,B组23.30±1.81,C组16.20±1.15,D组12.47±1.39,A、B、C、D 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个病程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a组22.99±1.28,b组21.98±1.32,c组11.80±1.80,d组8.63±2.38,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MAC评分3个组机械感受器分别为:Ⅰ组27.17±11.21,Ⅱ组18.80±7.13,Ⅲ组14.21±5.69,Ⅰ、Ⅱ、Ⅲ 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后得出:不同年龄阶段、病程、WOMAC评分主效应都有差异(P〈0.05),尚不能认为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机械感受器主要集中在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和股骨附丽点,机械感受器数量随着OA患者年龄增长、OA病程的延长、OA病情加重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机械感受器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原文传递
膝交叉韧带中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党保平 闫金洪 韩一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930-934,共5页
膝关节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具有两种重要功能:生物力学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生物力学功能主要是指交叉韧带防止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胫骨过度向前或向后移位。本体感觉功能是指膝关节对空间运动和位置感知的一种能力,主... 膝关节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具有两种重要功能:生物力学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生物力学功能主要是指交叉韧带防止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胫骨过度向前或向后移位。本体感觉功能是指膝关节对空间运动和位置感知的一种能力,主要通过位于韧带、关节囊,肌肉和皮肤等处的机械感受器来感知[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机械感受器 骨关节炎 本体感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