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再出发的若干问题反思 被引量:9
1
作者 佘年 谢映霞 +4 位作者 李迪华 田乐() 周佳怡() 申瑞琪() 闫露()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1年第4期82-91,共10页
本文首先梳理了近几十年来中国水系统管理工作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呈现出工作目标由单一转向综合,行动缘起从问题导向转向研究和目标导向,评价指标从关注问题解决的数量向系统的绩效评估转变等特点。本文进而反思了中国... 本文首先梳理了近几十年来中国水系统管理工作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呈现出工作目标由单一转向综合,行动缘起从问题导向转向研究和目标导向,评价指标从关注问题解决的数量向系统的绩效评估转变等特点。本文进而反思了中国自2015年推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所引发的公众质疑的原因,并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内涵解读、公众感知的绩效指标和施工质量等现状问题。作者借此指出,海绵城市作为城市水系统管理的综合手段之一,应当明确场地核心问题、目标和关键技术手段,提出针对性的、能够同时整合场地水相关问题和满足公众使用需求的解决方案。基于此,作者解析了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主要难点:1)统筹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洪水风险管理的关系;2)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的工程管理体系;3)明确主管部门、设计团队和施工单位的责任;4)转变认知和技术观念。与此同时,作者建议加强知识链接与人才培养,指出培养"专才"与"全才"的必要性。最后,强调了引入雨水收费等市场机制、优化现有政策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是未来水系统管理工作的重点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水系统管理 雨洪 跨专业合作 人才培养 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 政策 公众需求
原文传递
基于脑电实验的虚拟现实环境全景绿视率对人体愉悦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聂玮 贾江旭 +6 位作者 王敉敉 孙进 李罡 王颖() 田乐() 申瑞琪() 闫露()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2期36-51,共16页
绿视率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如何通过适宜的绿视率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人体愉悦度是风景园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当前绿视率对人体愉悦度的影响仍缺少定量研究。基于全景图测量的全景绿视率可涵盖超出普通二维图像的环境要素... 绿视率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如何通过适宜的绿视率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人体愉悦度是风景园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当前绿视率对人体愉悦度的影响仍缺少定量研究。基于全景图测量的全景绿视率可涵盖超出普通二维图像的环境要素,因此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脑电信号(EEG)数据,探究不同全景绿视率环境下个体愉悦度变化规律。实验通过依次添加灌木、乔木等植被,精准控制预景中的全景绿视率,使其按照0、30%、60%、90%、0的顺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愉悦度在初次观看全景绿视率为0的环境时最低,并随全景绿视率增加而提升,全景绿视率为60%时被试愉悦度最高;2)全景绿视率为90%时,被试愉悦度显著下降,部分被试出现恐惧、压抑的情绪特征;3)全景绿视率由90%重新回到0时,被试愉悦度明显提高,主观体感从枯燥、无聊转为开敞、明亮。上述结果表明,当全景绿视率为60%,人体愉悦度可能最佳;过高的全景绿视率可能给人带来压力,并显著降低愉悦度;交替变化的绿视环境可能比单一的环境更能提高游憩愉悦度;绿视率与个体愉悦度之间的复杂性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成果可为户外绿化环境的设计、优化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景绿视率 脑电信号 环境心理学 景观设计 虚拟现实 愉悦度
原文传递
基于动态演变过程的城市河流修复:以艾尔河与伊萨尔河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G·马蒂亚斯·康道夫 乔治·德贡布 +4 位作者 奥德·赞格拉夫-哈梅德 冉玲于() 张晨希() 申瑞琪() 闫露()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1年第4期10-27,共18页
过程修复的河流修复方法并非直接创造出复杂的河流形态,而是通过少量人工干预"促进"河流动态过程的发生,以促进其自愈。河流生态条件的改善实际上是借助洪水的冲击(水流的能量)和河岸植被的生长(太阳辐射的能量)来实现的。在... 过程修复的河流修复方法并非直接创造出复杂的河流形态,而是通过少量人工干预"促进"河流动态过程的发生,以促进其自愈。河流生态条件的改善实际上是借助洪水的冲击(水流的能量)和河岸植被的生长(太阳辐射的能量)来实现的。在日内瓦的艾尔河上,通过"还水以自由",恢复了艾尔河被开凿为运河前的生态功能。在谷底挖掘出的沟渠网络允许河流自由地淹没土地、侵蚀河床与河岸,泥沙可在此淤积成堤坝,复杂的水生栖息地得以形成,丰富着河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在沟渠网络之间突出的菱形岛屿随着河水流动而逐渐被侵蚀,最终演变成了复杂的河道形态。在慕尼黑伊萨尔河的修复策略中,利用粗泥沙将原有的固化驳岸替换为可侵蚀的河床和堤岸,预留出河流演变、侵蚀和淤积作用的空间,并重塑了8km长的可达河岸线。自修复策略实施以来,通过泥沙的自然输移过程形成了砾石滩,其形态又在洪水的冲击中发生着演变,孕育了多样的栖息地。这两个项目均满足了过程修复的4个评价指标—空间、能源、材料和时间—且都可展示出通过修复河流动态演变过程来修复城市河流,并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修复 城市河流 河流过程 过程修复 绩效评估 艾尔河 伊萨尔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