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病因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星辰 赵彪 +3 位作者 王大巍 张辉 王昊 闵敬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58-764,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单纯性动脉栓塞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均行血管内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支架取栓术、抽吸取... 目的对比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单纯性动脉栓塞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均行血管内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支架取栓术、抽吸取栓术或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根据术中所见(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组,32例)和单纯性动脉栓塞组(栓塞组,55例)。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90d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次要结局为术后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和术后1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结果栓塞组患者房颤(χ^(2)=17.672,P=0.000)和取栓次数≥3次(χ^(2)=10.606,P=0.001)比例高于LAA组,静脉溶栓比例低于LAA组(χ^(2)=5.403,P=0.020),而两组发病至手术时间(Z=1.111,P=0.267)、入院至手术时间(Z=0.149,P=0.882)、血管内治疗首选术式(Fisher确切概率法:P=0.153),以及主要结局术后90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率(χ^(2)=0.004,P=0.950)和病死率(χ^(2)=0.035,P=0.851)、次要结局术后血管再通(mTICI分级≥Ⅱb级)率(χ^(2)=0.033,P=0.856)和术后1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χ^(2)=0.345,P=0.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单纯性动脉栓塞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脑动脉疾病 支架 球囊和椭圆囊 血栓切除术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术中平板CT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周星辰 杨光 +3 位作者 赵彪 王大巍 张辉 闵敬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5-882,共8页
目的 探讨术中平板CT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术的10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均行术中平板CT扫描,记录CT值、高密度征和... 目的 探讨术中平板CT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术的10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均行术中平板CT扫描,记录CT值、高密度征和占位效应。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成颅内出血组(29例)和无颅内出血组(7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术中平板CT对术后颅内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不发生颅内出血的保护因素(OR=0.340,95%CI:0.123~0.941;P=0.038),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OR=1.068,95%CI:1.010~1.129;P=0.021)以及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OR=9.942,95%CI:2.631~37.567;P=0.001)、占位效应(OR=23.564,95%CI:7.266~79.421;P=0.000)和CT值≥90 HU(OR=9.714,95%CI:1.982~47.605;P=0.005)是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术中平板CT值≥90 HU、占位效应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颅内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5%CI:0.734~0.889,P=0.000)、0.75(95%CI:0.661~0.833,P=0.000)和0.76(95%CI:0.668~0.838,P=0.000),灵敏度为75.86%、58.62%和58.62%,特异度为88.31%、92.21%和93.51%,尤以CT值≥90 HU的预测效能最高(t=48.777,P=0.000;t=43.681,P=0.000)。结论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呈高密度征如CT值≥90 HU、占位效应可以预测颅内出血,且CT值≥90 HU的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颅内出血 Logistic模型 ROC曲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抗EGFRvⅢCAR-T疗法联合Notch1通路抑制剂对人胶质瘤起始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抑制作用
3
作者 周星辰 王大巍 +3 位作者 赵彪 束汉生 程哲 闵敬亮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5期16-20,共5页
目的观察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Ⅲ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抗EGFRvⅢCAR-T)疗法联合Notch1通路抑制剂DAPT对人胶质瘤起始细胞(GICs)自我更新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胶质母细胞瘤原代细胞分为DT007和DT008两部分,经干细胞成球培养... 目的观察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Ⅲ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抗EGFRvⅢCAR-T)疗法联合Notch1通路抑制剂DAPT对人胶质瘤起始细胞(GICs)自我更新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胶质母细胞瘤原代细胞分为DT007和DT008两部分,经干细胞成球培养后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Western blotting法及免疫荧光法鉴定为GICs,分别命名为PA37S和PA38S。取PA37S、PA38S两种细胞,每种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加入细胞培养液)、DAPT组(加入10µmol/L DAPT)、CAR-T组(加入慢病毒转染获得的抑制EGFRvⅢ表达的抗EGFRvⅢCAR-T淋巴细胞)、CAR-T+DAPT组(加入抗EGFRvⅢCAR-T淋巴细胞和10µmol/L DAPT),均培养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EGFRvⅢ、Notch1活化相关指标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成球实验检测细胞球直径和数目,极限稀释实验检测5、10、20、50、100、200、500个/孔细胞密度下的细胞球数目。结果在PA37S、PA38S细胞中,CAR-T组、CAR-T+DAPT组EGFRv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DAPT组,DAPT组、CAR-T+DAPT组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CAR-T组(P均<0.05)。成球实验结果显示,在PA37S、PA38S细胞中,DAPT组、CAR-T组、CAR-T+DAPT组细胞球数量和直径均低于对照组,以CAR-T+DAPT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极限稀释实验结果显示,在PA37S细胞和PA38S细胞中,5、10个/孔细胞密度下各组细胞球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0个/孔细胞密度下CAR-T+DAPT组细胞球数量低于对照组,50、100、200个/孔细胞密度下CAR-T+DAPT组细胞球数量均低于对照组、DAPT组、CAR-T组,500个/孔细胞密度下DAPT组、CAR-T组、CAR-T+DAPT组细胞球数量均低于对照组且CAR-T+DAPT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抗EGFRvⅢCAR-T疗法联合DAPT可抑制GICs的自我更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胶质瘤起始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Ⅲ 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 NOTCH1 自我更新
下载PDF
依托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在肾内科住培带教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郭亚玲 闵敬亮 +3 位作者 陈峥 常保超 刘磊 陈卫东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5期2681-2684,共4页
目的探讨依托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在肾内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该院肾内科轮转的60名住培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 目的探讨依托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在肾内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该院肾内科轮转的60名住培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托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比较2组出科成绩、教学质量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出科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学习兴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文献检索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教学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于临床路径的案例教学法能提高肾内科住培医生出科成绩和满意度,以及临床带教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案例教学法 肾内科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昊 束汉生 +3 位作者 闵敬亮 杨光 张辉 程哲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的患者30例,<70... 目的探讨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的患者30例,<70岁的患者3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术后24 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率。结果≥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28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8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2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15例。<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30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7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3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21例。≥70岁组与<70岁组患者的成功血运重建率、血管完全再通率和90 d mR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是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而不是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支架取栓 预后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巢青 束汉生 +4 位作者 王昊 张辉 王大巍 杨光 闵敬亮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病人术后抗凝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病人60例。术前口服双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后静脉使用替罗非班24~3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病人术后抗凝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病人60例。术前口服双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后静脉使用替罗非班24~36 h,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双抗治疗,即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观察组30例:常规双抗治疗后24、48、72 h抽取血标本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小板药物用量。随访3个月,记录、比较观察组药物调整后血小板抑制率变化情况、2组出血性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药物调整后抗凝过度病人的AA、ADP抑制率及低反应性病人的AA抑制率均改善(P<0.05~P<0.01),低反应性病人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可在监测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病人术后抗凝治疗中提供参考,指导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剂量调整,可以降低出血性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栓弹力图 支架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无效再通”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束汉生 王大巍 +3 位作者 王昊 张辉 闵敬亮 何士伟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29-731,73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应用支架取栓后,出现"无效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经支架取栓后责任血管成功再通的病人56例,分为"有效再通"及"无效再通"2组,分析2组病人的相关...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应用支架取栓后,出现"无效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经支架取栓后责任血管成功再通的病人56例,分为"有效再通"及"无效再通"2组,分析2组病人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组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OTR)、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ASPECT评分、拉栓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缩短OTR可以显著减少无效再通的发生率,ASPECT≤7分的病人支架取栓后,无效再通率显著高于>7分的病人,拉栓次数对于无效再通率有显著影响,拉栓≥5次的无效再通率显著高于拉栓<5次;不同的取栓次数OTR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缩短院前及院内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熟练取栓技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血管再通的时间,可以减少"无效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塞 无效再通 支架取栓 前循环
下载PDF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辉 束汉生 +1 位作者 王昊 闵敬亮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771-773,共3页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观察其栓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19例,95%栓塞3例,90%栓塞6例,...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观察其栓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19例,95%栓塞3例,90%栓塞6例,80%栓塞2例。2例发生一过性脑血管痉挛,1例发生弹簧圈部分溢入正常动脉,1例发生局灶性脑梗死,2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均未见动脉瘤破裂。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19例,4分7例,3分3例,1分1例。随访结果示,27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除1例病死患者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复发、再出血或病死。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栓塞效果,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术后复发率与再出血率,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支架 栓塞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闵敬亮 束汉生 +1 位作者 王昊 张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16期1909-1911,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0月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动脉瘤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患者及家属...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0月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动脉瘤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患者及家属自愿原则选择术式,分为介入治疗组48例和开颅夹闭组40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动脉瘤栓塞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等进行分析。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年龄、动脉瘤直径和开颅夹闭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开颅夹闭组高,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开颅夹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情况介入治疗组亦优于开颅夹闭组(P<0.05);开颅夹闭组动脉瘤栓塞程度优于介入治疗组(P<0.05),术后半年的随访,介入治疗组复发率高于开颅夹闭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需要给予及时介入治疗或开颅夹闭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均有效;与开颅夹闭手术方法比较,介入治疗复发率偏高,栓塞效果欠佳,但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介入术 夹闭手术 疗效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星辰 束汉生 +4 位作者 王大巍 张辉 王昊 杨光 闵敬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40-745,共6页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的90例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的90例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对照组,40例);于治疗第1、3和7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入院当日与治疗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治疗第7天时,NIHSS评分低于第1天(P=0.000)和第3天(P=0.000);治疗组治疗后第1、3和7天NIHS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00),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两组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P=0.000)低于、ADL评分高于(P=0.000)治疗前,且治疗组mRS评分低于(P=0.000)、ADL评分高于(P=0.003)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3/50)对35%(14/40);χ~2=0.483,P=0.439]。结论对于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下载PDF
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
11
作者 闵敬亮 周星辰 +3 位作者 张辉 王昊 杨光 束汉生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2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5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 目的:探讨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5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超时间窗组(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的时间为6~9 h,30例)和时间窗内组(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的时间在6 h以内,35例)。采用常规方法判定时间窗内组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采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组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对两组患者中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异位栓塞、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其中mRS评分≤2分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结论: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CT法 超时间窗 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金山 巢青 +5 位作者 束汉生 陈彪 闵敬亮 周光勇 潘笛笛 王大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887-892,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7-01—2020-05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7-01—2020-05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统计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1 d及7 d GCS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GO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为1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13.8%,对照组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好预后率48.3%,明显高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 显微镜辅助 骨瓣开颅 微创术
下载PDF
翻转课堂结合PBL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星辰 束汉生 +4 位作者 张辉 王昊 张秋建 闵敬亮 胡元亮 《西部素质教育》 2022年第15期132-135,共4页
文章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习的64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以翻转课堂结合PBL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观察组和以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对照组,并将两组实习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授课满意度... 文章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习的64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以翻转课堂结合PBL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观察组和以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对照组,并将两组实习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授课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实习学生的理论和操作考试得分,以及授课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习学生,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将翻转课堂结合PBL教学方法应用于神经外科实习,可以提高实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PBL教学方法 神经外科实习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程哲 闵敬亮 +3 位作者 杨光 张辉 王昊 来汉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21期2331-2337,共7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总体预后。方法收集2014-03-2018-06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动脉瘤栓塞率、术前术后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支架的使用、动脉瘤复...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总体预后。方法收集2014-03-2018-06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动脉瘤栓塞率、术前术后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支架的使用、动脉瘤复发、并发症及GOS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判断预后等。结果动脉瘤填塞Raymond分级:Ⅰ级50例,Ⅱ级6例,Ⅲ级4例;19例术中使用支架(支架组和非支架组在早期动脉瘤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40例患者在术后1a内行DSA随访,8例出现动脉瘤复发(支架组与非支架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术后GC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Z=-3.741,P<0.01);末次随访患者GOS评分:5分43例,4分10例,3分4例,2分2例,1分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脑梗死7例,肺部感染4例。结论个体化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DAPT和PI-103对人胶质瘤干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15
作者 周星辰 闵敬亮 +5 位作者 束汉生 王大巍 程哲 张辉 王昊 杨光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4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Notch1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PI-103)对人胶质瘤干细胞(GSCs)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U87细胞中分选获得GSCs;取GSCs分为DAPT处理组(A组)、PI-103处理组(B组)、DAPT和...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Notch1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PI-103)对人胶质瘤干细胞(GSCs)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从U87细胞中分选获得GSCs;取GSCs分为DAPT处理组(A组)、PI-103处理组(B组)、DAPT和PI-103共同处理组(C组)、药物溶媒对照组(D组),A组加入20μmol/L的DAPT培养,B组加入4μmol/L的PI-103培养,C组加入20μmol/L的DAPT+4μmol/L的PI-103共培养,D组不作任何处理。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Notch1活化标志物(Hes1、pmTOR蛋白),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穿膜细胞数)。结果与D组和A组相比,B、C组Hes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1);与D组相比,A、B、C组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A、B组比较,C组p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与D组相比,A、B、C组侵袭、迁移穿膜细胞数降低(P均<0.05);与A、B组比较,C组侵袭、迁移穿膜细胞数降低(P均<0.05)。结论DAPT和PI-103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GSCs的侵袭、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人胶质瘤干细胞 Notch1信号通路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细胞侵袭能力 细胞迁移能力
下载PDF
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闵敬亮 郭亚玲 +1 位作者 周星辰 王昊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5-1399,共5页
目的观察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机械取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25~0.50 mg,动... 目的观察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机械取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25~0.50 mg,动脉内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7 d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LWBV)、高切黏度(HWBV)],血清生化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92例患者,对照组49例,试验组4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51%(37例/49例)和93.02%(40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3.53±9.86)和(91.59±8.36)min,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78.46±9.69)和(77.40±10.32)min,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3.02%和83.67%,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分别为(10.32±2.90)和(9.59±2.84)分,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分别为(3.34±1.25)和(4.12±1.48)分,PDW分别为(12.58±1.81)%和(14.15±1.95)%,MPV分别为(9.16±1.24)和(11.26±1.86)fL,PCT分别为(0.33±0.05)%和(0.29±0.04)%,PV分别为(1.64±0.27)和(1.99±0.24)mPa·s^(-1),LWBV分别为(4.16±0.48)和(5.01±0.49)mPa·s^(-1),HWBV分别为(8.12±0.54)和(9.27±0.68)mPa·s^(-1),血清hs-CRP分别为(3.57±0.45)和(4.48±0.83)mg·L^(-1),TNF-α分别为(20.42±4.55)和(27.34±4.95)ng·L^(-1),VEGF分别为(738.80±52.41)和(664.72±41.68)n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6%(4例/49例)和4.65%(2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术中给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较好,可能与改善血小板功能、脑组织血流和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注射液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 机械取栓 血小板功能 炎症反应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腰大池引流在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星辰 束汉生 +5 位作者 王大巍 张辉 王昊 杨光 闵敬亮 程哲 《医学信息》 2020年第5期109-110,118,共3页
目的分析腰大池引流在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早期给予腰大池持续... 目的分析腰大池引流在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早期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对照组早期给予间断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治疗,比较两组术后24 h、6 d、10 d颅内压、脑脊液红细胞计数;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积水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两组颅内压及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0 d,两组颅内压及脑脊液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后24 h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4.00%、2.00%,低于对照组的20.00%、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中早期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力,减少脑脊液红细胞计数,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腰大池引流 腰椎穿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