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的患者30例,<70...目的探讨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的患者30例,<70岁的患者3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术后24 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率。结果≥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28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8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2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15例。<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30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7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3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21例。≥70岁组与<70岁组患者的成功血运重建率、血管完全再通率和90 d mR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是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而不是年龄。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7-01—2020-05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7-01—2020-05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统计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1 d及7 d GCS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GO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为1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13.8%,对照组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好预后率48.3%,明显高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总体预后。方法收集2014-03-2018-06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动脉瘤栓塞率、术前术后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支架的使用、动脉瘤复...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总体预后。方法收集2014-03-2018-06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动脉瘤栓塞率、术前术后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支架的使用、动脉瘤复发、并发症及GOS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判断预后等。结果动脉瘤填塞Raymond分级:Ⅰ级50例,Ⅱ级6例,Ⅲ级4例;19例术中使用支架(支架组和非支架组在早期动脉瘤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40例患者在术后1a内行DSA随访,8例出现动脉瘤复发(支架组与非支架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术后GC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Z=-3.741,P<0.01);末次随访患者GOS评分:5分43例,4分10例,3分4例,2分2例,1分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脑梗死7例,肺部感染4例。结论个体化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预后。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机械取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25~0.50 mg,动...目的观察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机械取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25~0.50 mg,动脉内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7 d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LWBV)、高切黏度(HWBV)],血清生化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92例患者,对照组49例,试验组4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51%(37例/49例)和93.02%(40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3.53±9.86)和(91.59±8.36)min,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78.46±9.69)和(77.40±10.32)min,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3.02%和83.67%,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分别为(10.32±2.90)和(9.59±2.84)分,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分别为(3.34±1.25)和(4.12±1.48)分,PDW分别为(12.58±1.81)%和(14.15±1.95)%,MPV分别为(9.16±1.24)和(11.26±1.86)fL,PCT分别为(0.33±0.05)%和(0.29±0.04)%,PV分别为(1.64±0.27)和(1.99±0.24)mPa·s^(-1),LWBV分别为(4.16±0.48)和(5.01±0.49)mPa·s^(-1),HWBV分别为(8.12±0.54)和(9.27±0.68)mPa·s^(-1),血清hs-CRP分别为(3.57±0.45)和(4.48±0.83)mg·L^(-1),TNF-α分别为(20.42±4.55)和(27.34±4.95)ng·L^(-1),VEGF分别为(738.80±52.41)和(664.72±41.68)n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6%(4例/49例)和4.65%(2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术中给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较好,可能与改善血小板功能、脑组织血流和减轻炎症反应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的患者30例,<70岁的患者3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术后24 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率。结果≥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28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8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2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15例。<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30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7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3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21例。≥70岁组与<70岁组患者的成功血运重建率、血管完全再通率和90 d mR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是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而不是年龄。
文摘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7-01—2020-05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实施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显微镜辅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统计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1 d及7 d GCS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GO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为1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13.8%,对照组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好预后率48.3%,明显高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文摘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总体预后。方法收集2014-03-2018-06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动脉瘤栓塞率、术前术后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支架的使用、动脉瘤复发、并发症及GOS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判断预后等。结果动脉瘤填塞Raymond分级:Ⅰ级50例,Ⅱ级6例,Ⅲ级4例;19例术中使用支架(支架组和非支架组在早期动脉瘤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40例患者在术后1a内行DSA随访,8例出现动脉瘤复发(支架组与非支架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术后GC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Z=-3.741,P<0.01);末次随访患者GOS评分:5分43例,4分10例,3分4例,2分2例,1分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脑梗死7例,肺部感染4例。结论个体化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并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预后。
文摘目的观察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机械取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25~0.50 mg,动脉内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7 d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LWBV)、高切黏度(HWBV)],血清生化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92例患者,对照组49例,试验组4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51%(37例/49例)和93.02%(40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3.53±9.86)和(91.59±8.36)min,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78.46±9.69)和(77.40±10.32)min,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3.02%和83.67%,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分别为(10.32±2.90)和(9.59±2.84)分,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分别为(3.34±1.25)和(4.12±1.48)分,PDW分别为(12.58±1.81)%和(14.15±1.95)%,MPV分别为(9.16±1.24)和(11.26±1.86)fL,PCT分别为(0.33±0.05)%和(0.29±0.04)%,PV分别为(1.64±0.27)和(1.99±0.24)mPa·s^(-1),LWBV分别为(4.16±0.48)和(5.01±0.49)mPa·s^(-1),HWBV分别为(8.12±0.54)和(9.27±0.68)mPa·s^(-1),血清hs-CRP分别为(3.57±0.45)和(4.48±0.83)mg·L^(-1),TNF-α分别为(20.42±4.55)和(27.34±4.95)ng·L^(-1),VEGF分别为(738.80±52.41)和(664.72±41.68)ng·L^(-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6%(4例/49例)和4.65%(2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术中给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较好,可能与改善血小板功能、脑组织血流和减轻炎症反应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