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杏浆酶解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闵晓宇 项惠丹 许时婴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8,共4页
采用果胶酶制剂酶解杏浆制取混浊杏汁,研究了不同酶处理条件对杏浆酶解的效果。结果表明:最佳酶处理条件为在52℃下水解120min,果胶酶制剂用量为0·01g/L,制取得到的杏汁的浊度和混浊稳定性有显著的提高。酶解后的杏汁色泽光亮,清... 采用果胶酶制剂酶解杏浆制取混浊杏汁,研究了不同酶处理条件对杏浆酶解的效果。结果表明:最佳酶处理条件为在52℃下水解120min,果胶酶制剂用量为0·01g/L,制取得到的杏汁的浊度和混浊稳定性有显著的提高。酶解后的杏汁色泽光亮,清爽可口,保留杏原有的浓郁风味和清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酶 酶解 杏浆 浊度 混浊稳定性
下载PDF
利用扭曲向列型液晶光阀实现对数字全息再现像质的改善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水桥 薛懿 +1 位作者 闵晓宇 陈大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2-46,113,共6页
提出一种提高全息图像的清晰度的新方法。即原始图像经过微分运算和计算全息的变换后,得到它的边缘全息图,然后对该边缘全息图的对比度进行调节,再通过液晶光阀的调制作用,得到这幅调整后的全息图的再现像。这样得到的全息图的再现像比... 提出一种提高全息图像的清晰度的新方法。即原始图像经过微分运算和计算全息的变换后,得到它的边缘全息图,然后对该边缘全息图的对比度进行调节,再通过液晶光阀的调制作用,得到这幅调整后的全息图的再现像。这样得到的全息图的再现像比原来边缘全息图更为清晰。文中推导了黑色和白色的灰度调节函数,同时借助实验数据利用Matlab推导了光强与灰度的近似公式,并利用这些公式对图形进行了改善,实现了更为清晰的全息再现演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全息 边缘全息图 液晶光阀 全息再现
下载PDF
安农0711小麦品种3B染色体茎秆强度位点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海萍 张钰岭 +9 位作者 卢杰 王剑锋 闵晓宇 刘凯 韩雷锋 周燃 丁辉 司红起 常成 马传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倒伏是限制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茎秆强度是衡量小麦抗倒伏性的重要指标。为了鉴定控制茎秆强度基因位点,以安农0711(较强的茎秆强度和抗倒性)和河农825(较弱的茎秆强度和抗倒性)进行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 倒伏是限制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茎秆强度是衡量小麦抗倒伏性的重要指标。为了鉴定控制茎秆强度基因位点,以安农0711(较强的茎秆强度和抗倒性)和河农825(较弱的茎秆强度和抗倒性)进行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测定其茎秆强度,利用SSR标记将控制小麦茎秆强度的位点(Qss.ahau-3B)初步定位于3B染色体上的wmc231-barc248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68~162 Mb。进一步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扫描两个亲本及高低池,并基于目标区段内差异的SNP,共开发了13个CAPS标记,将控制小麦茎秆强度的位点进一步缩短在EX-6650-barc248之间(150~162 Mb)。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目标位点精细定位以及候选基因克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倒伏 茎秆强度 SSR CAPS
下载PDF
2种贮藏温度下甘薯品质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闵晓宇 刁乔乔 +5 位作者 陈天娇 付欢欢 于晶晶 解则义 韩永华 李宗芸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38-41,共4页
为了研究低温胁迫对甘薯含水量和营养指标的影响,实验测定了贮藏温度分别为4℃和14℃,相对湿度80%~85%贮藏条件下徐薯32贮藏42d内的含水量、总蛋白质量浓度、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发现,贮藏期间,甘薯含水量和淀粉质量分数... 为了研究低温胁迫对甘薯含水量和营养指标的影响,实验测定了贮藏温度分别为4℃和14℃,相对湿度80%~85%贮藏条件下徐薯32贮藏42d内的含水量、总蛋白质量浓度、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发现,贮藏期间,甘薯含水量和淀粉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总蛋白质量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种温度比较后发现,在4℃贮藏条件下,甘薯含水量下降相对较少,淀粉质量分数下降更快,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上升更快,而总蛋白质量浓度差异较小.低温可能加快了甘薯淀粉的降解和可溶性糖的合成,但对甘薯含水量和蛋白质量浓度影响较小.可见,4℃贮藏条件有利于甘薯保水,但营养指标变化较大,14℃贮藏条件不利于保水但营养物质变化较小,故14℃贮藏甘薯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贮藏 含水量 营养指标
下载PDF
不对称负载下微网逆变器电压平衡控制策略
5
作者 赖纪东 赵攀攀 +2 位作者 苏建徽 闵晓宇 刘嘉亮 《电气工程》 2017年第4期320-329,共10页
微网孤岛运行时系统通过众多网内微网逆变器提供电压支撑,由于网内大量单相负载的存在使得负载难以保持三相平衡,而单相负载投切的随机性又使得负载表征为动态的不平衡。为控制电压的平衡,微网逆变器一般采用双DQ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 微网孤岛运行时系统通过众多网内微网逆变器提供电压支撑,由于网内大量单相负载的存在使得负载难以保持三相平衡,而单相负载投切的随机性又使得负载表征为动态的不平衡。为控制电压的平衡,微网逆变器一般采用双DQ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式可以实现对微网逆变器端电压不平衡控制,但在负载频繁随机投切情况下,电压不平衡控制需要一定动态调节时间。此外,需多个控制器且控制参数整定相对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前馈控制策略,通过检测微网逆变器电流实时动态计算电压不平衡补偿量,实现对微网逆变器输出电压不平衡控制。通过前馈控制方式,即使负载存在频繁投切仍可快速跟踪负载变化,实现微网逆变器不平衡电压的补偿。基于该控制策略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即使在负载突变情况下微网逆变器仍可快速保持电压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微网逆变器 不平衡负载 电压前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