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池故事》之盐池村庄 幸福的生活靠太阳——高沙窝镇企地合作共赢脱贫
1
作者 闵生素 钟培源 《宁夏画报》 2018年第1期58-61,共4页
高沙窝镇西接灵武,是盐池县距离银川最近的一个乡镇,307国道的银古公路从此经过。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收入主要靠养殖种植。因为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近,随着宝塔工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和高沙窝镇北部工业集中区建设,高沙窝镇正在成为宁东... 高沙窝镇西接灵武,是盐池县距离银川最近的一个乡镇,307国道的银古公路从此经过。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收入主要靠养殖种植。因为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近,随着宝塔工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和高沙窝镇北部工业集中区建设,高沙窝镇正在成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承接区。近年来,高沙窝镇采取大户带动、能人引领等办法,结对帮扶,精准到户,依托企业帮扶带动一批,依托特色产业助推一批,全镇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沙窝镇 建档立卡 贫困户 光伏板 盐池县 光伏产业 旧房改造 自然村 光伏电站
原文传递
做好领头羊,脱贫奔小康——大水坑镇的“能人们”
2
作者 闵生素 辛怡丽 钟培源 《宁夏画报》 2018年第2期52-55,共4页
来到大水坑镇二道沟村的村部,这里建得像个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看着敞亮的办公楼、崭新的办公桌,镇干部笑着对村主任杨学生说,"你这村部,比县委大楼都漂亮。"刚落脚,就听大家提到一个名字——张伟虎,他是二道沟驻村第一书记。这个村部... 来到大水坑镇二道沟村的村部,这里建得像个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看着敞亮的办公楼、崭新的办公桌,镇干部笑着对村主任杨学生说,"你这村部,比县委大楼都漂亮。"刚落脚,就听大家提到一个名字——张伟虎,他是二道沟驻村第一书记。这个村部,就是他争取资金建设的一个集村部办公、餐饮、加气、休息以及农副产品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服务区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实现了为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康 脱贫 服务区 高速公路 资金建设 产品交易 经济收入
原文传递
听着音乐散步的羊儿——盐池县冯记沟乡以集体经济牵头脱贫
3
作者 闵生素 钟培源 《宁夏画报》 2018年第4期50-53,共4页
冯记沟乡位于盐池县西南部,都是发展传统的滩羊、甘草、草畜业,但冯记沟乡和别的乡又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多年来,冯记沟乡坚持"精细化养殖,高品质生产,高端化消费,高效益运营"的发展思路,以合作社养殖的模式,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追求滩... 冯记沟乡位于盐池县西南部,都是发展传统的滩羊、甘草、草畜业,但冯记沟乡和别的乡又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多年来,冯记沟乡坚持"精细化养殖,高品质生产,高端化消费,高效益运营"的发展思路,以合作社养殖的模式,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追求滩羊的更高品质,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盐池滩羊"品牌。2016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池县 滩羊 集体经济 脱贫 散步 音乐 市场竞争力 科学技术
原文传递
归来还做“羊先生”——青山乡脱胎换骨奔小康
4
作者 闵生素 钟培源 《宁夏画报》 2018年第3期39-40,共2页
宁夏新闻界老前辈、宁夏大学教授王庆同先生在他写的几部与盐池有关的书里记录过他20世纪60年代被"迁赶"到盐池苏步井公社油房梁村劳动,在那里度过了艰苦的"边外九年"生活,平反后他被分配到青山公社工作了6年。2017年已经82岁的王... 宁夏新闻界老前辈、宁夏大学教授王庆同先生在他写的几部与盐池有关的书里记录过他20世纪60年代被"迁赶"到盐池苏步井公社油房梁村劳动,在那里度过了艰苦的"边外九年"生活,平反后他被分配到青山公社工作了6年。2017年已经82岁的王老回忆起当年在青山公社的往事、趣事,笑着说了两个词:"篱笆"和"案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山乡 小康 60年代 20世纪 大学教授 新闻界 宁夏
原文传递
勤劳有饭吃,善良保平安——花马池镇故事多
5
作者 闵生素 钟培源 《宁夏画报(生活版)》 2018年第1期48-51,共4页
关于花马池城名称的来历,史学界和民间有多种说法。民国盐池县长陈步瀛在《盐池县志》中提出,“花马名池”源于“以盐易马”。据明朱梅《宣德宁夏志》记载,宋元时期这里就有以盐换马。据此推断花马池之名。由换马池演变而来的可能性... 关于花马池城名称的来历,史学界和民间有多种说法。民国盐池县长陈步瀛在《盐池县志》中提出,“花马名池”源于“以盐易马”。据明朱梅《宣德宁夏志》记载,宋元时期这里就有以盐换马。据此推断花马池之名。由换马池演变而来的可能性很大。如今的花马池镇是盐池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再靠“以盐易物”讨生活,这里人民安居乐业,市场繁荣,脱贫致富、创业致富的典型比比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平安 脱贫致富 盐池县 宋元时期 文化中心 史学界
原文传递
不看天的脸色,只看山的颜色——农家乐领跑麻黄山乡致富路
6
作者 闵生素 钟培源 《宁夏画报(生活版)》 2018年第2期34-37,共4页
麻黄山,有山,没水。过去,吃水在窖里,住人在窑里,靠山吃饭,看天脸色,大旱的年份夏天的山都是"秃顶"的。如今,5月的麻黄山郁郁葱葱,不时有梯田,处处皆美景,让人忍不住频频按下相机的快门。——耕致富田,走青山路车到麻黄山乡何新庄村,... 麻黄山,有山,没水。过去,吃水在窖里,住人在窑里,靠山吃饭,看天脸色,大旱的年份夏天的山都是"秃顶"的。如今,5月的麻黄山郁郁葱葱,不时有梯田,处处皆美景,让人忍不住频频按下相机的快门。——耕致富田,走青山路车到麻黄山乡何新庄村,只见漫山遍野的杏树,这里已是远近闻名的"杏花村",难以想象曾经的何新庄山大沟深没有一寸水浇地,老百姓靠天吃饭,就种些小杂粮,养些滩羊。靠山吃不上山,靠天吃不上饭。现在,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种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山乡 农家乐 留守老人 养老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