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希·弗雷泽女性主义思想述论 被引量:2
1
作者 阮华容 戴雪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6-62,共7页
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与现实,对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给女性解放定位了再分配、承认与代表权的新坐标;她图绘了在公共领域和全球范围寻求女性解放的新框架,同时指出了女性参与协商对... 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与现实,对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给女性解放定位了再分配、承认与代表权的新坐标;她图绘了在公共领域和全球范围寻求女性解放的新框架,同时指出了女性参与协商对话和元民主制度化的女性解放新路径。弗雷泽的女性主义思想走向了反思和建构,实现了女性主义理论研究范式的突破和女性解放实践目标的新导向,探索和借鉴其女性主义思想中的全球化视角和制度化方法并进行本土化研究将对中国女性解放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希·弗雷泽 女性主义 再分配 身份承认 代表权 跨区域 元民主制度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6
2
作者 阮华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8,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明根脉、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的自在民族到现代的自觉民族、从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现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明根脉、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的自在民族到现代的自觉民族、从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文明共同体,其内核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平包容的文明传统流传至今,推动着中国和平崛起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价值共同体,凝结着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建设好多民族融合的共同家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国家 历史共同体 文明共同体 价值共同体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底蕴 被引量:4
3
作者 阮华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8-21,共4页
文明是道路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文明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 文明是道路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文明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特别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学习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造福世界的和平崛起之路,它将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壮大,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文明 新形态
下载PDF
乌托邦的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评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阮华容 陈曙光 《理论视野》 CSSCI 2019年第8期86-92,共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是一个内部严整统一的体系,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身上呈现为不同的理论形态。他们从阶级意识、精神分析、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层面提出不同的革命策略,将意识觉醒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艺术家、边缘...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是一个内部严整统一的体系,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身上呈现为不同的理论形态。他们从阶级意识、精神分析、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层面提出不同的革命策略,将意识觉醒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艺术家、边缘群体和青年知识分子上升为新的革命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掘的革命带有典型的主观性、微观性、渐进性和非暴力的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过是反叛现实的一种人道诉求,其革命视角的伦理性而非实践性,革命方式的妥协性而非彻底性,革命主体的单薄性而非大众性,革命路径的空想性而非现实性,决定了其无力从根基处撼动资本主义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革命理论 历史限度
下载PDF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 被引量:2
5
作者 阮华容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3-97,117,共6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蕴含了特定的时代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共同进步。21...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蕴含了特定的时代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共同进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直面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需要,剖析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文明赤字、制度霸权等问题,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性成果,其他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对其作出了有益探索。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化解当下各种矛盾分歧,凝聚人类价值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治理、文明和制度提供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阮华容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第3期13-18,共6页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照耀时代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形态展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一个标志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照耀时代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形态展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一个标志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是中国学术走向自我主张的成熟阶段的标志,是解决中国新时代改革发展问题过程中实现的华丽转身。中国样本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对象,关注人类发展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亦是其重要命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事业扎根在中国,首先致力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同时探索拯救世界“疑难杂症”的社会主义路径,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曙光 阮华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3,共9页
马克思于历史的深处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创立了科学的自然观。一是在扬弃物化自然的基础上界定了人化自然的科学内涵,实现了从本体的自然到客体的自然、从机械的自然到辩证的自然、从思辨的自然到实在的自然、从感觉的自然到实践的自然... 马克思于历史的深处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创立了科学的自然观。一是在扬弃物化自然的基础上界定了人化自然的科学内涵,实现了从本体的自然到客体的自然、从机械的自然到辩证的自然、从思辨的自然到实在的自然、从感觉的自然到实践的自然的转变;二是在超越史前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的自然的科学概念,历史的自然是劳动实践的结果,是自然在社会历史中的发展,历史的自然亦是人类的历史;三是在解剖异化自然的基础上阐明了自然异化的深层根源,自然异化是异化劳动、人与自然物质交换断裂、资本主义私有制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四是在立足现实自然的基础上展望了理想自然的美好愿景,消除自然异化,扬弃私有制度,建构人道的自然主义,方可迎来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五是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既要排除自然中心主义的诘难,也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纠缠。共产主义的实现,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但绝不是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终结,自然与人类既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今天,人类正行走在通往美丽世界的途中,人与自然的和解依然在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和解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8
作者 陈曙光 阮华容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6期26-27,共2页
19世纪,在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推动下,欧洲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升,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马克思于历史的深处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新近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批判吸收黑格尔、... 19世纪,在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推动下,欧洲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升,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马克思于历史的深处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新近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自然思想的合理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人与自然 批判吸收 费尔巴哈 黑格尔 工业革命 自然科学 合理成分
原文传递
新时代制度建设的哲学逻辑
9
作者 阮华容 陈曙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之治的密码,正在于中国之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根本上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承中国传统治理之道和文化基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之治的密码,正在于中国之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根本上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承中国传统治理之道和文化基因,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着眼于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不断自我革新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我们要有高度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层级的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安全是一个国家首要的安全。无论什么风险挑战都不能动摇我们一以贯之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决心。评价一个制度好不好,实践是最高标准,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唯一制度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自信 中国之治
原文传递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中纪律的道德性探微 被引量:3
10
作者 阮华容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作为19世纪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涂尔干针对当时道德失范的社会现实,并基于他的实证主义社会理论,分析了分工产生社会团结和道德的社会道德观,并提出了以纪律精神为道德首要要素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赋予纪律以道德性,认为纪律不是强... 作为19世纪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涂尔干针对当时道德失范的社会现实,并基于他的实证主义社会理论,分析了分工产生社会团结和道德的社会道德观,并提出了以纪律精神为道德首要要素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赋予纪律以道德性,认为纪律不是强制灌输道德理论,而是建立在权威认同下的道德解释;不是违背和压制儿童的自由,而是适合并促进其天性发展;不是让学生被动盲目遵从纪律而是使他理性认知后自觉维护社会规范,从而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同时对违纪行为的惩罚同样具有道德功能,都旨在重建一个个体与社会和谐一致的有机团结社会,这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仍有引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失范 社会道德观 纪律精神 道德性 引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