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基于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
1
作者 阮可欣 王思渝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5期89-95,共7页
通过对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解释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社区关联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生活方式、历史感知和精神文化象征三个层面,分别指以其物质性为基础,参与塑造相关联社区的生活方式;为相关联社区提供具身性的关... 通过对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个案研究,解释活态遗产方法下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社区关联可以被进一步理解为生活方式、历史感知和精神文化象征三个层面,分别指以其物质性为基础,参与塑造相关联社区的生活方式;为相关联社区提供具身性的关于遗产对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感知;因其关联性的事件、过去等,成为部分精神文化的承载。燕南园社区关联的生成路径有三个特征:以遗产物质性特性为基础,同时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通过实践产生,融入社区的生活中,具有日常性;心理过程受到感知与认知的双重影响。基于社区关联的构成与生成启示,在活态遗产保护实践中,要注重对于社区关联的识别与评估,引入社区参与;维护社区与遗产的日常互动;同时注重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特质;注重遗产内向性的阐释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遗产 社区关联 校园遗产
下载PDF
“博物馆物”理论化的“语言路径”与“物质性路径”
2
作者 阮可欣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不同于科学博物馆学派的“价值路径”,莱斯特学派通过“语言路径”和“物质性路径”对“博物馆物”概念进行理论化。其中,“语言路径”强调物的意义,将博物馆收藏与展示理解为创造意义世界的过程,主张以叙事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 不同于科学博物馆学派的“价值路径”,莱斯特学派通过“语言路径”和“物质性路径”对“博物馆物”概念进行理论化。其中,“语言路径”强调物的意义,将博物馆收藏与展示理解为创造意义世界的过程,主张以叙事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展开分析;“物质性路径”强调对物的身体性、物质性的体验,弥补了前者过于强调意义与阐释的不足。两种路径的形成与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关系密切,且都强调坚持物在博物馆中的中心地位,理论意涵丰富,值得借鉴。有必要在开展本土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其理论成果,深化对“博物馆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物 物质文化研究 语言转向 意义 物质性
下载PDF
校园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途径——以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项目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宋伊琳 阮可欣 +2 位作者 张剑葳 王思渝 唐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1期12-21,共10页
校园文化遗产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场所,保护其活态特性要求社区活力的延续,因此校园遗产的保护利用要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依托于高校中社区参与基础良好、文化群体多元、机构组织林立等特点,从意... 校园文化遗产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场所,保护其活态特性要求社区活力的延续,因此校园遗产的保护利用要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依托于高校中社区参与基础良好、文化群体多元、机构组织林立等特点,从意见建议、体验实践和传播共享3个维度出发策划活动,多样化结合社区参与于遗产保护实践。这不仅有利于遗产真实性、活态性的保护,而且能全面地反映师生发展诉求,深化社区的遗产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可探寻未来遗产保护利用的多方合作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遗产 社区参与 校园更新 燕南园
下载PDF
虚拟实验平台建设与数值模拟方法在液晶综合实验中的应用及实践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世燕 袁顺东 +1 位作者 张亚萍 阮可欣 《大学物理实验》 2022年第2期1-6,34,共7页
为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将虚拟现实技术方法融入实体实验教学中,构建了“液晶器件制备及电光特性测试”虚拟仿真操作平台,介绍了虚拟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原理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扩充... 为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将虚拟现实技术方法融入实体实验教学中,构建了“液晶器件制备及电光特性测试”虚拟仿真操作平台,介绍了虚拟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原理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扩充和设计。教学实践表明,该实验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虚拟仿真实验 分子模拟
下载PDF
试论夏商时期遗址博物馆策展的物与叙事——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基本陈列为例
5
作者 阮可欣 《博物馆管理》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夏商时期遗址的遗物时代遥远,所载历史信息不直观,且遗址内部和遗址之间同质性均较强,观众欣赏、理解难度较大,需要通过解读和设计予以阐释,盘龙城展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手法。过分倚重“物”的运用易造成历史脉络和考古学认识的表达局限... 夏商时期遗址的遗物时代遥远,所载历史信息不直观,且遗址内部和遗址之间同质性均较强,观众欣赏、理解难度较大,需要通过解读和设计予以阐释,盘龙城展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手法。过分倚重“物”的运用易造成历史脉络和考古学认识的表达局限,不能实现“透物见人”目标。遗址博物馆有必要结合新近研究进展,向公众诠释对遗址的认识。盘龙城展览在展览框架上进行了探索,将遗址之内与遗址之外划分为不同叙事单元,强化了总体性视角。但比较视野仍然需要在展览中得到强调。同时,对遗址地位的突出不能代替对遗址性质的揭示,不应回避学术争议与热点问题,而应呈现最新学术动态,引发观众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策展 盘龙城 基本陈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