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联素与血管重塑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阮承超 高平进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3期189-191,共3页
传统观念认为脂肪组织主要为体内被动的能量储存和释放器官,随着1994年脂肪激素瘦素(leptin)的发现.人们认识到血管周围脂肪细胞绝非仅仅起储存能量的作用.而是一活跃的内分泌代谢细胞,可以分泌和释放瘦素、脂联素(adiponectin,... 传统观念认为脂肪组织主要为体内被动的能量储存和释放器官,随着1994年脂肪激素瘦素(leptin)的发现.人们认识到血管周围脂肪细胞绝非仅仅起储存能量的作用.而是一活跃的内分泌代谢细胞,可以分泌和释放瘦素、脂联素(adiponectin,APN)、抵抗素(resis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2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脂肪因子(adipokines)或者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脂联素受体 血管结构功能 血管重塑
下载PDF
蛹虫草液体的深层发酵 被引量:18
2
作者 周洪波 肖升木 +1 位作者 阮承超 邱冠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8-1102,共5页
以菌丝体质量浓度(干重)和发酵液中甘露醇浓度为指标,研究温度、初始pH值、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蛹虫草液体培养的影响,得到蛹虫草摇瓶液体培养的最佳温度为25.0℃,初始pH值为6.10,培养时间为5 d;蛹虫草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的组成为:20 g/L蔗... 以菌丝体质量浓度(干重)和发酵液中甘露醇浓度为指标,研究温度、初始pH值、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蛹虫草液体培养的影响,得到蛹虫草摇瓶液体培养的最佳温度为25.0℃,初始pH值为6.10,培养时间为5 d;蛹虫草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的组成为:20 g/L蔗糖+5 g/L蛋白胨+1 g/L MgSO4.7H2O。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型分批式发酵罐实验,研究有利于蛹虫草生长及活性物质生成的pH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pH分段控制的液体深层发酵对蛹虫草生长最为有利,菌丝体质量浓度为17.31 g/L,甘露醇质量浓度达43.47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虫草 液体发酵 甘露醇 菌丝体
下载PDF
脂肪功能紊乱参与心血管稳态失衡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石晓东 阮承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21-26,共6页
随着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为特征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肥胖诱导脂肪组织的病理性扩充所导致的脂肪功能紊乱和脂肪因子内分泌失调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旨在综述不同类型的脂肪组织及新近发... 随着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为特征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肥胖诱导脂肪组织的病理性扩充所导致的脂肪功能紊乱和脂肪因子内分泌失调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旨在综述不同类型的脂肪组织及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通过内分泌或旁分泌作用,参与心血管稳态维持或心血管疾病的调节,从而为肥胖相关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脂肪组织 心血管疾病 内分泌 旁分泌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4
作者 阮承超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3期150-150,共1页
【视频简介】淋巴管循环系统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调节体液稳态、免疫调控和生物活性物质转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组织液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纽扣样结构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到淋巴结... 【视频简介】淋巴管循环系统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调节体液稳态、免疫调控和生物活性物质转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组织液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纽扣样结构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到淋巴结,最后通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静脉,汇入循环系统。然而疾病状态下的淋巴管再生的细胞起源和分子机制仍是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淋巴管 胸导管 淋巴管网 心血管疾病 细胞起源 免疫调控 循环系统 淋巴管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免疫与炎症参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20
5
作者 阮承超 高平进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9-321,共3页
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中有多种因素参与,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交感神经活化及高盐膳食等因素外,免疫系统参与了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免疫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 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中有多种因素参与,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交感神经活化及高盐膳食等因素外,免疫系统参与了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免疫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代谢系统等有着极为紧密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并存在精细的相互调控,因此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将为人类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潜在的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模型 高血压血管损伤 RENIN 巨噬细胞 天然免疫系统 生命系统 靶器官受损 左心室质量指数 靶器官损害 脂肪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补体介导的炎症免疫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阮承超 高平进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2-739,共8页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的炎症免疫细胞激活参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提示慢性低度的炎症免疫诱导了血管损伤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补体途径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其在...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的炎症免疫细胞激活参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提示慢性低度的炎症免疫诱导了血管损伤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补体途径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其在调节炎症反应,招募免疫细胞,分泌调节因子等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补体途径的异常激活和补体分子的过量表达参与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调控过程.本文综述了补体途径激活参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调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心血管免疫学研究走向临床拓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补体途径 炎症免疫
原文传递
TRPM7抑制剂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燕 江慧 +4 位作者 阮承超 钟久昌 高平进 朱鼎良 郭淑杰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7(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7 channels,TRPM7)抑制剂对压力超负荷所致心肌肥厚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6)、主动脉缩窄组(TAC组)(n=7)、TAC+2-Aminoe... 目的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7(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7 channels,TRPM7)抑制剂对压力超负荷所致心肌肥厚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6)、主动脉缩窄组(TAC组)(n=7)、TAC+2-Aminoethoxydiphenyl Borate(2-APB)组(TRPM7抑制剂组)(n=7)。通过在右侧无名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之间缩窄胸主动脉而诱导大鼠心肌肥厚模型。抑制剂组造模前一天开始给药,腹腔注射,每3天一次,2.5mg/kg。造模2周后取各组大鼠左心室,将心肌样本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组织胶原沉积,免疫荧光检测TRPM7、巨噬细胞标记分子CD6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 TAC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细胞直径增大,胶原沉积增多,TRPM7、CD68、MCP-1表达均增加;TRPM7抑制剂处理后,上述情况均有改善。结论 TRPM7的表达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模型中显著增加,抑制TRPM7改善心肌肥厚,减少心肌组织胶原沉积及巨噬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M7 心肌肥厚 主动脉缩窄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棕色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宏锦 潘晓茜 +1 位作者 高平进 阮承超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82-186,共5页
棕色脂肪组织(BAT)是由棕色脂肪细胞和血管基质成分(SVF)组成,其中SVF中包括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具有多种分化功能的干细胞,在调节心血管健康与疾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一方面,BAT通过能量代... 棕色脂肪组织(BAT)是由棕色脂肪细胞和血管基质成分(SVF)组成,其中SVF中包括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具有多种分化功能的干细胞,在调节心血管健康与疾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一方面,BAT通过能量代谢以及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分泌的细胞因子对机体产生重要影响。BAT可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发挥抗炎、抗心室重构等作用,从而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发现与应用,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回顾了BAT自发现以来在人体及动物模型上的相关研究进展,论述了其与心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脂肪组织 心血管疾病 棕色化 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