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氢表雄酮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VCAM-1和MC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丁艳萍 阮秋荣 胡晓静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脱氢表雄酮(DHEA)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VCAM-1及MCP-1表达的影响,研究脱氢表雄酮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取4~6周龄雄性SD大鼠,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当细胞纯度达95%以上,取第3~... 目的 探讨脱氢表雄酮(DHEA)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VCAM-1及MCP-1表达的影响,研究脱氢表雄酮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取4~6周龄雄性SD大鼠,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当细胞纯度达95%以上,取第3~4代细胞用于实验。按实验设计将培养细胞分为4个组:①正常对照组;②ox-LDL刺激组;③ox-LDL+DHEA组;④DHEA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VCAM-1及MCP-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均表达VCAM-1mRNA和MCP-1mRNA,OX-LDL组VSMC表达的VCAM-1和MCP-1mRN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同时加入DHEA后其mRNA表达则有下降(P〈0.05及P〈0.01)。单独加DHE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CAM-1和MCP-1mRNA表达与正常组mRNA无差异。结论 OX-LDL能明显诱导VSMC中VCAM-1及MCP-1的表达,DHEA能够抑制OX-LDL诱导的VSMC细胞VCAM-1及MCP-1的分泌,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表雄酮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试探尼雅遗址聚落形态 被引量:5
2
作者 阮秋荣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1-60,共10页
从20世纪初斯坦因的西域探险到近期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特别是1988-1997年中日的联合考察,通过各种科学的考古方法及手段,使我们对该遗址的全貌有了更为详尽、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使尼雅考古... 从20世纪初斯坦因的西域探险到近期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特别是1988-1997年中日的联合考察,通过各种科学的考古方法及手段,使我们对该遗址的全貌有了更为详尽、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使尼雅考古走向深入,也为研究其聚落的产生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雅遗址 遗址群 斯坦因 聚落遗址 聚落形态 中心聚落 随葬品 建筑形制 胡杨 墓葬
下载PDF
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出土头骨的人种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付昶 阮秋荣 +1 位作者 胡兴军 王博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5-415,共11页
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出土的人头骨材料,这些材料大部分属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的墓葬。通过观察其颅、面部特点,对其颅、面部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萨恩萨依墓地出土头骨的人种总体来说属于蒙古人种类型。
关键词 萨恩萨依墓地 头骨 测量 人种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竖穴石室墓试析
4
作者 阮秋荣 《吐鲁番学研究》 2022年第2期83-94,154-155,共14页
本文依据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竖穴石室墓的梳理、归纳、总结,以及天山北麓相关遗存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其年代、文化内涵、来源及族属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伊犁河谷 石棺墓 西汉时期 大月氏遗存
下载PDF
世界第一缕煤火——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用煤遗迹的发现
5
作者 阮秋荣 《大自然探索》 2019年第10期10-23,共14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对燃煤的使用不超过2500年。然而,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发现,3600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在使用燃煤了。这一发现将人类用煤历史推前了4000多年。该考古发现因此入围“204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对燃煤的使用不超过2500年。然而,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发现,3600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在使用燃煤了。这一发现将人类用煤历史推前了4000多年。该考古发现因此入围“204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面,我们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阮秋荣研究员给我们讲讲这次考古的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煤 新疆 遗址 考古发现 遗迹 世界 尼勒克县 文物考古
下载PDF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和遗址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永强 阮秋荣 《大众考古》 2015年第9期12-13,共2页
2015年6~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伊犁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和遗址实施了考古工作,共计发掘墓葬76座、遗址1000余平方米,出土文化遗存300余件(组)。发掘的76座墓葬,依据墓葬封堆、墓室结构、人骨葬式和随葬品等将其分为青铜... 2015年6~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伊犁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和遗址实施了考古工作,共计发掘墓葬76座、遗址1000余平方米,出土文化遗存300余件(组)。发掘的76座墓葬,依据墓葬封堆、墓室结构、人骨葬式和随葬品等将其分为青铜时代中晚期、青铜时代晚期、早期铁器时代、塞乌(塞人和乌孙)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墓葬六个大的阶段。虽不能确定这些墓葬的沿袭关系,但大致的文化序列极为明显,这对于构筑喀什河乃至伊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框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勒克县 考古工作 遗址 墓地 新疆 文物考古研究所 伊犁河流域 快照
下载PDF
沙海中的古丝路明珠 尼雅遗址考古发掘小记
7
作者 阮秋荣 《中国民族》 2023年第5期49-49,共1页
作为就职后参加的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尼雅遗址对我来说终身难忘。1995年10月8日,我们终于抵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并在其中心位置的佛塔处安营扎寨。在我震惊于支离破碎的废墟的同时,紧张有序的工作已徐徐展开。没有想到,仅... 作为就职后参加的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尼雅遗址对我来说终身难忘。1995年10月8日,我们终于抵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并在其中心位置的佛塔处安营扎寨。在我震惊于支离破碎的废墟的同时,紧张有序的工作已徐徐展开。没有想到,仅仅时隔两天,我们就拉开了新疆首个“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序幕——尼雅遗址1995年I号墓地。高等级墓葬、精美丝绸……这些都让我们感到震惊、振奋和好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雅遗址 考古发掘 考古发现 高等级墓葬 支离破碎
原文传递
2.7~1.6ka BP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绿洲的变迁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峰 王涛 +4 位作者 海米提.依米提 师庆东 阮秋荣 孙志群 李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95-1504,共10页
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现代绿洲尾闾达理雅博依以西的古河道,对圆沙古城遗址(38°52′N,81°35′E)所在的干三角洲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陶石器残片、砍剁木及铜器小件等古人类活动遗迹点百余处,采集到能够反映古人类活动... 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现代绿洲尾闾达理雅博依以西的古河道,对圆沙古城遗址(38°52′N,81°35′E)所在的干三角洲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陶石器残片、砍剁木及铜器小件等古人类活动遗迹点百余处,采集到能够反映古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变迁的14C年龄样品14个及沉积物光释光(OSL)年龄样品5个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圆沙古城及其周围的绿洲至少约2.6kaBP于春秋时代(公元前716~475年)就已存在;约2.2kaBP,流经古城遗址的古河道曾发生断流,绿洲主体随克里雅河东迁至喀拉墩一带,成为史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塔里木丝路南道古国扜弥重要领地;约1.9kaBP,克里雅河曾再次在圆沙古城一带发育绿洲,该绿洲属东汉(公元24~220年)扜弥国,约至1.6kaBP与精绝和楼兰等塔里木盆地古绿洲同期废弃.圆沙等古绿洲的发育演变暗示,塔里木盆地铁器时代文明的开始可能与我国西部的2.8kaBP冰进事件有关,而其约1.6kaBP的消亡则与塔里木盆地精绝和楼兰等古绿洲的衰退可能有相似的原因.应用地貌学和考古学对圆沙干三角洲的年代学分析,为汉代及之前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演化与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 克里雅河 尾闾 绿洲 圆沙古城 环境变迁 14C测年 光释光测年
原文传递
新疆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差异性侵蚀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永崇 穆桂金 +9 位作者 秦小光 赵雪 许冰 贾红娟 张磊 阮秋荣 吴勇 魏东 王春雪 邵会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9,共7页
楼兰地区雅丹地貌正处于活跃发育时期,为研究雅丹地貌侵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楼兰雅丹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特征等进行野外调查、测量,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楼兰雅丹地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主要由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CS)... 楼兰地区雅丹地貌正处于活跃发育时期,为研究雅丹地貌侵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楼兰雅丹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特征等进行野外调查、测量,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楼兰雅丹地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主要由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CS)和松散的砂质粉砂层(SS)两类组成,并且CS层和SS层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由于地层存在差异侵蚀,楼兰雅丹侵蚀较慢的CS层普遍出现岩层坍塌现象,CS层坍塌块体长度(L)和厚度(T)分别代表了SS岩层的相对侵蚀深度和CS层的厚度。统计结果显示楼兰雅丹CS层坍塌块体长度和厚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553)。但是,随着坍塌块体厚度的增加,其长度增加呈减缓趋势(L/T比值逐渐减小趋势),直至长度和厚度相等(L/T≈1)。综合分析表明,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主要受风蚀作用影响,但是区域地层岩性特征、重力作用对楼兰雅丹侵蚀起着特殊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丹 侵蚀 坍塌 楼兰
原文传递
新疆伊犁尼勒克汤巴勒萨伊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4
10
作者 阮秋荣 阿里甫 +5 位作者 王云 张树春 关巴 佟文康 张杰 刘玉生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22,共10页
2010年5-6月,为配合工程建设,新握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伊犁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喀尔沃依村东牧区草场中的汤巴勒萨伊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关键词 发掘简报 墓地 萨伊 伊犁 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 2010年 工程建设
原文传递
新疆特克斯县阔克苏西2号墓群的发掘 被引量:20
11
作者 阮秋荣 王永强 阿里甫.尼亚孜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16,I0001-I0006,共20页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年对阔克苏西2号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了墓群中部的93座墓葬。这批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和竖穴石室墓。出土了铜器、骨器、陶器、铁器和石器等遗物。从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制判断,墓葬的时代...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年对阔克苏西2号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了墓群中部的93座墓葬。这批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和竖穴石室墓。出土了铜器、骨器、陶器、铁器和石器等遗物。从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制判断,墓葬的时代差距较大,分别属于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特克斯 阔克苏西2号墓群 青铜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原文传递
新疆尼勒克乌吐兰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2
作者 阮秋荣 胡望林 +4 位作者 张杰 关巴 刘玉生 王云 佟文康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0-63,F0002,共15页
2013年,为了配合新疆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环境治理项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施工范围内的墓葬和遗址(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此处被称为“乌吐兰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墓葬17座,祭祀遗址3处。现将此次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关键词 发掘简报 新疆 墓地 文物考古研究所 环境治理 尼勒克县 普查资料 考古发掘
原文传递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 被引量:15
13
作者 阮秋荣 王永强 +16 位作者 于建军 关巴 胡望林 巴依尔 陈坤龙 刘建峰 张蕊侠 张树春 麦提阿则 康萍 孟红梅 田羽 郭芳 肯杰古丽 刘玉生 王云 尼加提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7-70,共14页
2015~2016年,在吉仁台沟口遗址清理房址20座及早期墓葬8座,出土陶器、铜器等遗物1000余件(组)。该遗址为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是目前为止伊犁河谷发现最大、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为建立该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 新疆尼勒克县 吉仁台沟口遗址 房址 安德罗诺沃文化
原文传递
新疆乌鲁木齐萨恩萨依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4
作者 阮秋荣 托乎提.吐拉洪 +13 位作者 胡兴军 张铁男 梁勇 巴珊珊 刘维玉 张元 哈里 王云 阿里甫 伊力夏提 亚森 沙米热 何晓 刘玉生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2,共9页
萨恩萨依墓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板房沟乡东自杨沟村萨恩萨依沟口的二级台地上,2006~2008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乌兽木齐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80座,出上陶器、铜器、骨器、石器、铁器等300余件(组... 萨恩萨依墓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板房沟乡东自杨沟村萨恩萨依沟口的二级台地上,2006~2008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乌兽木齐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80座,出上陶器、铜器、骨器、石器、铁器等300余件(组)。墓葬的类型多样,文化面貌复杂,墓地年代自青铜时代至汉唐时期。此墓地的发掘为探讨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文化与欧亚草原地区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助干了解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发掘简报 墓地 新疆 2008年 枢纽工程 河东
原文传递
新疆新源县别斯托别墓地2010年的发掘 被引量:6
15
作者 阮秋荣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36,I0012-I0016,共12页
2010年的发掘2010年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源县新源镇别斯托别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3座墓葬。墓葬的地表有卵石堆成的封堆,墓室为竖穴土坑。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骨器、铁器、金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并结合测年数... 2010年的发掘2010年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源县新源镇别斯托别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3座墓葬。墓葬的地表有卵石堆成的封堆,墓室为竖穴土坑。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骨器、铁器、金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并结合测年数据推测,别斯托别墓地的时代大致在西汉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新源 别斯托别墓地 西汉
原文传递
2010年新疆伊犁河流域考古新收获 被引量:3
16
作者 阮秋荣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3,共4页
2010年为配合新疆伊犁地区的水电、城市等基本建设工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尼勒克县、特克斯县、新源县等多处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获取了一批珍贵文物和重要考古资料。一、发掘概况2010年度伊犁地区考古发掘的墓地有尼勒克县的... 2010年为配合新疆伊犁地区的水电、城市等基本建设工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尼勒克县、特克斯县、新源县等多处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获取了一批珍贵文物和重要考古资料。一、发掘概况2010年度伊犁地区考古发掘的墓地有尼勒克县的铁勒克萨依墓地、铁列克布拉克墓地、汤巴勒萨伊墓地、特克斯县的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新源县的别斯托别村墓地,发掘墓葬139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0年 伊犁河流域 新疆 考古发掘工作 基本建设工程 伊犁地区 尼勒克县
原文传递
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地貌背景与遗址形成过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云鹏 张家富 +6 位作者 阮秋荣 王永强 韩建业 张俊娜 雷华蕊 郭玉杰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6-1393,共18页
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不仅发现了规格较高、保存完整的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更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使用煤炭的遗迹。遗址区的地貌背景和堆积物年代框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遗址的考古... 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不仅发现了规格较高、保存完整的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更发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使用煤炭的遗迹。遗址区的地貌背景和堆积物年代框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遗址的考古学意义,为此文章对遗址区进行了野外地貌考察,对该区阶地堆积物和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得出了如下结论:流经遗址区的喀什河在遗址区发育了4级基座阶地(T1、T2、T3和T4),阶地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指示它们的形成时间分别是≥2.4 ka、≥14 ka、约60 ka和≥75 ka。除构造活动因素外,这些阶地的形成和阶地堆积物的堆积主要与气候有关,阶地的拔河高度和形成年代指示喀什河的平均下切速率逐渐加快。遗址所在的第三级阶地在基座上堆积厚层砾石,在其形成后堆积了黄土,黄土的来源主要是附近喀什河和伊犁河两岸阶地上的河流堆积物以及下游冲洪积物,遗址区在32.1~30.0 ka期间黄土堆积速率为0.12 mm/a,全新世晚期堆积速率为0.14~0.21 mm/a。古人最早可能在4.5 ka时就在该区活动,在3.6 ka至3.0 ka的某一时段,古人在第三级阶地黄土地面上生活和进行生产活动,并使当时地表30~20 ka(厚约1.2 m)的黄土地层发生了扰动,随后遗址被废弃。遗址区1.9 ka以来的地层可能未受扰动,古人活动遗迹被后期的黄土堆积埋藏并被保存;遗址区坡积物不发育,未受洪水或山洪影响,遗址区地貌环境相对稳定,古人生活时的原始地貌保留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仁台遗址 河流阶地 粒度分析 光释光测年 地貌背景 遗址形成过程
原文传递
新疆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阮秋荣 《西部考古》 2013年第1期125-154,共30页
安德罗诺沃文化对新疆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分析新疆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探讨了该类遗存在新疆地区的时空分布、区域性文化内涵及演进源流等问题,同时提出安德罗诺沃文化'汤巴勒萨伊'考古学文化类型。
关键词 安德罗诺沃文化 区域性文化 演进源流 汤巴勒萨伊类型
原文传递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石器功能分析:来自植物微体遗存的证据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清 马志坤 +5 位作者 陈秋荷 马永超 阮秋荣 王永强 韩建业 杨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0-461,共12页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中亚、欧亚草原类型相似的石器.本文对新疆伊犁地区青铜时代吉仁台沟口遗址(82.77°E,43.84°N;3600~3000 cal.a B.P.)出土的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长条形石磨盘、石杵和饼形石器的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为这些石器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分析结果显示,石器表面的淀粉粒来自禾本科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而石器表面发现的775粒植硅体中,粟类作物稃片植硅体占9%,其他类型的植硅体以早熟禾亚科(Pooideae)型和棒型为主,另在石杵上发现栝楼属(Trichosanthes)植物果皮植硅体及植物组织.结合遗址中大植物遗存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石磨盘曾用于研磨麦类作物种子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石杵亦用于麦类作物研磨,但也对粟类作物进行脱壳以及加工栝楼属植物果实.用于分析的饼形石器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打制饼形石器,残留物中的植物遗存显示可能与石磨盘组合用于加工植物的块根块茎;第二类为磨制饼形石器,其表面发现极少量粟类稃片植硅体,推测其可能用于粟类作物脱粒.研究结果为新疆伊犁地区考古遗址出土安德罗诺沃文化石器的功能、农作物加工过程,以及古代社会生计模式的认识提供了依据;石器残留物中块根块茎类淀粉粒以及农作物植硅体的发现,是对已有大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 石器功能 植物微体遗存 淀粉粒 植硅体
原文传递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发现与收获 被引量:1
20
作者 阮秋荣 《文物天地》 2021年第7期48-58,共11页
一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地理环境新疆尼勒克县位于西天山伊犁河谷的东端,所处的尼勒克盆地是伊犁河谷三大盆地中最小的,川流不息的喀什河东西横贯,从古至今滋养着这片土地。这里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对于早期人类的农耕、狩猎、游牧、渔... 一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地理环境新疆尼勒克县位于西天山伊犁河谷的东端,所处的尼勒克盆地是伊犁河谷三大盆地中最小的,川流不息的喀什河东西横贯,从古至今滋养着这片土地。这里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对于早期人类的农耕、狩猎、游牧、渔捞等经济类型来说,这种山前环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利用的动植物及水资源,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又像是天然安全防线,天山深处,犹如世外桃源,是古人生存的理想场所。吉仁台沟口遗址(图一)就位于尼勒克盆地东北角的一隅之地,喀什河右岸(行政区划属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恰勒格尔村),西距县城约20千米。相传民国时期有宗教人士想在此处修建庙宇道观,察其地形,称之为“五龙之地”,不敢亵渎而悄然离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距 宗教人士 五龙 早期人类 天山深处 尼勒克 气候适宜 吉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