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基斯坦橄榄石宝石学及矿物谱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阮维迪 周征宇 +3 位作者 DIETMAR Schwarz 杨萧亦 陈彦宇 刘奕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3-604,共12页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拉曼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巴基斯坦橄榄石进行了常规宝石学、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等研究,并探讨了其产地鉴别方法和依据。...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拉曼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巴基斯坦橄榄石进行了常规宝石学、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等研究,并探讨了其产地鉴别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巴基斯坦橄榄石含有针状"硼镁铁矿-硼铁矿"、点状磁铁矿等特征矿物包裹体组合;与美国、中国、埃塞俄比亚、越南、马达加斯加等地所产的橄榄石相比,巴基斯坦橄榄石的微量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富Li、B、Sc,贫Zn、Cu,同时V/Sc值偏低;巴基斯坦橄榄石红外吸收光谱中普遍存在的3580 cm-1附近吸收谱带与[Si]=(4H)_(Si)^(X)替代机制有关,指示其晶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构水;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380、450、490、635 nm附近强吸收峰分别与O^(2)-→Fe^(3+)电荷转移带,Fe^(3+)的^(6)A1→^(4)A1+^(4)E(^(4)G)电子跃迁和Fe^(2+)的^(5)T_(2g)→^(3)T_(2g)、^(5)T_(2g)→^(3)T_(1g)电子跃迁有关。综合分析认为,包裹体、微量化学成分和结构水致红外吸收谱带特征组合可视为巴基斯坦橄榄石的产地鉴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包裹体 化学元素 吸收光谱 巴基斯坦 结构水
下载PDF
透闪石质玉中黄玉与糖玉致色成因差异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奕岑 周征宇 +3 位作者 杨萧亦 陈彦宇 阮维迪 张灵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9-1196,共8页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电子顺磁共振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软玉中不同深浅的黄玉与糖玉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探讨其致色原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黄玉的致色原因主要为O^(2-)→Fe^(3+)的电荷转移跃迁及Fe^(3+...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电子顺磁共振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软玉中不同深浅的黄玉与糖玉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探讨其致色原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黄玉的致色原因主要为O^(2-)→Fe^(3+)的电荷转移跃迁及Fe^(3+)的^(6)A_(1)→^(5)T_(2)(D)跃迁,糖玉则主要由Fe^(3+)的^(6)A_(1)→^(4)E (D)、^(6)A_(1)→^(5)T_(2)(D)谱项跃迁与Mn;的Jahn-Teller效应致色。黄玉中O^(2-)→Fe^(3+)的电荷转移跃迁导致可见光区的412~500 nm处吸收,是形成与控制黄玉颜色的重要因素;而糖玉因含有Mn;致使黄绿色光被吸收而显示出黄绿色的补色。此外,Fe^(2+)—Fe^(3+)的荷移与Fe^(2+)(^(5)T_(2))+Fe^(3+)(^(6)A_(1))→Fe^(2+)(;E)+Fe^(3+)(^(6)A_(1))跃迁也对糖玉和黄玉的致色具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玉 糖玉 电子顺磁共振 紫外可-见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