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橙红年代》IP影视转换的成功经验及反思
1
作者 阮若桐 《艺术科技》 2022年第4期13-16,共4页
近年来,网络文学热度持续不减,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及其IP转换产业光彩异常,相关IP影视改编也越来越受青睐,甚至掀起网剧热潮。而江苏网络文学创作发端较早,作家数量较多,其作品和IP转换成绩突出,在网文界已形成独特... 近年来,网络文学热度持续不减,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及其IP转换产业光彩异常,相关IP影视改编也越来越受青睐,甚至掀起网剧热潮。而江苏网络文学创作发端较早,作家数量较多,其作品和IP转换成绩突出,在网文界已形成独特的“江苏现象”。文章立足江苏网络文学,基于网络文学IP改编的人气电视剧《橙红年代》,着重探究其IP转换的成功经验,指出不足之处,并思考其对江苏网络文学IP转换的启示,努力挖掘江苏网络文学IP转换的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红年代》 江苏网络文学 IP影视转换
下载PDF
江苏网络文学及其IP转换审思
2
作者 阮若桐 《艺术科技》 2022年第3期49-51,共3页
网络文学和IP转换的融合是当代江苏网络文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江苏网络文学实力雄厚、作品优质、类型多样、成果丰硕,形成了独有的“江苏现象”。而IP转换则无疑能为网络文学创作更多可能,实现多产业融合,提高影响力,焕发文学活力。当前... 网络文学和IP转换的融合是当代江苏网络文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江苏网络文学实力雄厚、作品优质、类型多样、成果丰硕,形成了独有的“江苏现象”。而IP转换则无疑能为网络文学创作更多可能,实现多产业融合,提高影响力,焕发文学活力。当前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文章基于江苏网络文学及其IP转换的现状,对江苏网络文学及其IP转换进行整体描述与分析,把握归纳特征、明确定位、发现问题、优化方式,以期为江苏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网络文学 IP转换 改编
下载PDF
“凡学家”一词背后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3
作者 阮若桐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1期152-153,共2页
“凡学家”一词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流行、火爆起来的,其含义丰富,使用频率高,运用范围广,被网友们竞相模仿。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下大众社会心理的真实写照,故本文从“凡学家”出发探讨其含义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现其背后折射... “凡学家”一词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流行、火爆起来的,其含义丰富,使用频率高,运用范围广,被网友们竞相模仿。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下大众社会心理的真实写照,故本文从“凡学家”出发探讨其含义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现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社会风气、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的现状和转变,以及受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外部交往动机等因素影响的心理现象。与此同时,分析其正反功能,并从个人、社会、国家角度探讨提高网民素质、引导积极风气、营造良好氛围的针对性措施,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学家” 自我欺骗 社会风气
下载PDF
李清照词中的“愁”绝情感探究
4
作者 张静 阮若桐 《艺术科技》 2022年第14期133-135,共3页
宋代词人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优裕,饱读诗书。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但以抒发闺思闲愁为主;后期多哀叹身世,孤独凄苦,诉说了漂泊流离、国破家亡的苦寂悲愁。愁绪贯穿李清照命途多舛的传奇一生,其词作... 宋代词人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优裕,饱读诗书。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但以抒发闺思闲愁为主;后期多哀叹身世,孤独凄苦,诉说了漂泊流离、国破家亡的苦寂悲愁。愁绪贯穿李清照命途多舛的传奇一生,其词作表达了纠结、苦闷、忧愁的内心独白。文章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其词中之“愁”展开解读,探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宋词 闲愁 伤愁 苦愁 恨愁
下载PDF
多情易感——纳兰性德词中“情”浅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阮若桐 《汉字文化》 2020年第24期74-75,共2页
纳兰性德,清初第一词人,出身显赫,饱读诗书,博学多才,行走于仕途,然而一生却逃不出一个情字。其词内容涉及爱情、友谊、悲情(悼亡)、边塞等,词风清丽婉约而始终哀感顽艳。"问世间,情为何物?"让我们从不同类的纳兰词中分析体... 纳兰性德,清初第一词人,出身显赫,饱读诗书,博学多才,行走于仕途,然而一生却逃不出一个情字。其词内容涉及爱情、友谊、悲情(悼亡)、边塞等,词风清丽婉约而始终哀感顽艳。"问世间,情为何物?"让我们从不同类的纳兰词中分析体会他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体味理解他内心深处超逸脱俗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真实情感境界和绝妙文笔词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兰性德 友情 爱情 悲情 家国情
原文传递
新媒体培育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及困境
6
作者 阮若桐 王旭 赵阳(指导) 《汉字文化》 2021年第10期174-175,共2页
近年来,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代社会较为流行的传播平台,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借此进行传播,它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育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新型平台。本文在充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细致考察目前此类主题传播平台的基础上发现:总体而... 近年来,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代社会较为流行的传播平台,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借此进行传播,它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育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新型平台。本文在充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细致考察目前此类主题传播平台的基础上发现: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以传播传统文化为目标的媒介平台的关注度不高,同时,此类平台制作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宣传策划不到位等问题也令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文化素养 现状 困境 《如果国宝会说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