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杉木林丛枝菌根真菌沿海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刘珏伶 曹聪 +5 位作者 阮超越 姜永孟 李晓杰 熊小玲 吕茂奎 谢锦升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丛枝菌根共生体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宿主植物之间形成的互惠共生形式。共生体中的碳、氮、磷交换和代谢影响着宿主植物和共生真菌之间的营养平衡和资源重新分配,对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 丛枝菌根共生体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宿主植物之间形成的互惠共生形式。共生体中的碳、氮、磷交换和代谢影响着宿主植物和共生真菌之间的营养平衡和资源重新分配,对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武夷山3个海拔(1400 m,800 m,200 m)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海拔杉木林根际土壤、杉木特征指标之间的总体差异,以及海拔梯度中主导AMF变化的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不同海拔杉木林中,AMF特征指标除侵染率不变外,孢子、球囊霉素和菌丝密度均随海拔呈上升趋势。综合主成分分析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各因子贡献值表明,土壤有机碳、温度、含水率、可溶性有机碳、总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影响AMF变化的重要因素;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可溶性有机碳对AMF影响最大,说明海拔梯度上易利用底物可能是影响杉木AMF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和预测AMF如何调控亚热带杉木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丛枝菌根真菌 海拔梯度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成形与结合伤椎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2
作者 蒋伟宇 马维虎 +4 位作者 赵华国 胡旭栋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8期703-708,共6页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27例(A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54~68(61.01±5.41)岁;新版AO分型,A3型16例,A4型11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25例(B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66(59.28±6.12)岁;新版AO分型,A3型1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12.4±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2±0.5、1.2±0.2、0.8±0.1,B组分别为5.0±0.6、2.5±0.4、1.3±0.2;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A组分别为(49.4±6.8)%、(94.5±1.2)%、(94.1±3.7)%,B组分别为(48.2±7.0)%、(94.3±4.1)%、(90.0±2.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20.4±5.2)°、(2.5±1.8)°、(4.4±1.7)°,B组分别为(19.8±6.8)°、(2.4±1.7)°、(7.0±1.2)°。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上述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组的VAS评分均较B组低(P<0.05);A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1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比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固定更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伤椎固定结合成形与跨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蒋伟宇 潘国平 +6 位作者 陈丹果 胡旭栋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王扬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5期440-444,共5页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骨质疏松 伤椎椎弓根固定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经椎板间完全内镜下与椎间盘镜下L5/S1椎间盘切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蒋伟宇 马维虎 +5 位作者 胡旭栋 阮超越 陈云琳 赵刘军 顾勇杰 于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4-740,共7页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完全内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和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特殊类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完全内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和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特殊类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PEID组和MED组,各42例。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疗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PEID组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54.4±10.6min;切口长度平均7mm;术后住院时间2~5d,平均3.4±0.6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4±0.5次;MED组手术时间45~90min,平均65.4±12.4min;切口长度平均18mm;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5.4±1.2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3±0.6次。PEID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住院天数均比MED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PEID组与ME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4±1.0和6.4±1.3;术后1d为1.4±1.2和1.0±0.8;术后1个月时为1.6±1.4和1.2±0.6;术后1年时为2.0±1.6和1.8±1.4;术前、术后1年时的ODI别为(58.4±18.0)%和(18.4±10.0)%。ME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6±1.2和7.0±1.0;术后1d为2.2±1.0和1.8±1.6;术后1个月时为2.0±1.3和1.6±1.1;术后1年时为2.2±1.5和2.1±1.2;术前、术后1年时ODI分别为(60.2±17.2)%和(20.0±14.2)%。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d时两组间腰痛、腿痛VAS评分PEID组均低于MED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年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术后1年优良率分别为90.9%和92.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ID和MED两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均满意,PEID更具有微创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内镜 椎板切除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阮超越 刘小飞 +5 位作者 吕茂奎 李晓杰 付作琴 任寅榜 黄俊 谢锦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4-962,共9页
为了解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森林生产力增加的背景下,凋落物增加如何影响土壤碳氮过程,在杉木人工林中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凋落物添加(一倍)与去除对土壤中碳氮、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及酶活性的影响... 为了解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森林生产力增加的背景下,凋落物增加如何影响土壤碳氮过程,在杉木人工林中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凋落物添加(一倍)与去除对土壤中碳氮、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凋落物添加后土壤中氮获得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上升,加速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获取氮素;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处理对土壤碳的影响较小,土壤有机碳(SOC)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土壤中δ^(13)C丰度与凋落物处理之间未呈现出相关规律性,而δ^(15)N丰度在凋落物添加处理后显著上升。这些结果说明,凋落物处理对杉木林土壤中氮的影响较为敏感,对土壤碳的影响较小。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产力提高、凋落物输入增加,可能会导致土壤中氮素的损失,迫使土壤微生物分泌更多的氮获得酶同植物竞争土壤氮,最终可能会造成土壤碳氮循环的不平衡,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处理 土壤碳氮同位素 酶活性
下载PDF
极外侧椎间融合联合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旭栋 马维虎 +2 位作者 蒋伟宇 阮超越 陈云琳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3例,... 目的: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3例,其中腰椎不稳症8例,轻中度腰椎滑脱症5例;男5例,女8例;年龄56~73岁,平均62.1岁;均为单节段融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X线片及CT扫描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及手术前后椎间孔面积变化。结果:1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2.8±5.2)min,平均失血量(82.5±22.6)ml。术后1例大腿内侧麻木,1例屈髋肌力下降,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31±0.75)分降低至(2.31±0.75)分(P<0.05),ODI由术前的(42.58±1.55)%降低至(12.55±0.84)%(P<0.05);影像学证实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完全融合,5例患者部分融合;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94.86±2.44)mm^2提高至术后的(150.70±7.02)mm2(P<0.05)。结论 :极外侧椎体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好,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椎间融合 腰椎退行性病变 经皮固定 治疗结果 安全性
下载PDF
白藜芦醇抑制脊髓损伤兔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 被引量:7
7
作者 蒋伟宇 胡旭栋 +7 位作者 陈云琳 阮超越 许楠健 王扬 徐顶立 张佳铭 李豪杰 马维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8期850-856,共7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保护兔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脊髓损伤模型组(SCI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RSV(L)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RSV(H)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每...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保护兔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CON组)、脊髓损伤模型组(SCI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RSV(L)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RSV(H)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P组),每组10只。除CON组外的其他4组均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每日静脉给药,CON组和SC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4 d。Tarlov法进行兔神经行为学评分,发色底物法测定脊髓组织MDA含量及SOD和GSH-Px活力,Western blot测定脊髓神经组织NLRP3、Caspase1 p20,IL-1β,Sirt1,NF-κB p65的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白藜芦醇增加脊髓损伤兔行为学评分,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降低脊髓组织MDA含量,增加SOD和GSH-Px活力,下调脊髓组织NF-κB p65的表达,上调Sirt1的表达,抑制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脊髓组织NLRP3、Caspase1 p20、IL-1β的表达均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可促进脊髓损伤兔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Sirt1、调节NF-κB通路和体内抗氧化水平,进一步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来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脊髓损伤 NLRP3炎症小体 氧化系统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旭栋 马维虎 +2 位作者 蒋伟宇 陈云琳 阮超越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17~56岁,平均32.5岁。根据Denis爆裂骨折分型,A型33例,B型26例,C型17例。神经功能损伤参照ASIA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21例,D级3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内占位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手术时间136~218 min,平均159 min;术中出血量150~36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47个月,平均32.1个月。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52.0±5.9)%、(87.2±1.8)%和(8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P=0.000);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9.7±8.2)°、(5.7±2.9)°和(5.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2,P=0.000);椎管内占位率分别为(37.5±7.2)%、(12.3±3.3)%和(1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2,P=0.000);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均未见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3例,B级0例,C级10例,D级21例,E级32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有限切开减压 胸腰段骨折 神经损伤
下载PDF
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颈脊髓损伤 被引量:5
9
作者 蒋伟宇 马维虎 +6 位作者 顾勇杰 赵刘军 胡旭栋 于亮 阮超越 陈云琳 冯乐玲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44-848,共5页
目的:评价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严重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38例患者资料,... 目的:评价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严重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3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25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58.2岁;35例有明确颈部外伤史,3例仅受轻微暴力(与颈部突然过伸有关)。术前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9.8±4.4,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Score,JOA)为8.1±1.7;术前CT重建显示骨化韧带均分布在3个节段以上,椎管占位50%~85%,平均70.7%。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80±80)ml。末次随访时颈椎NDI和JOA评分分别为7.5±2.5和13.5±2.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颈椎前凸Cobb角为(8.10±2.70)°,末次随访时为(15.6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3例,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8例。无椎动脉损伤、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技术治疗重度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行,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脊髓损伤 减压术
下载PDF
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华国 马维虎 +5 位作者 蒋伟宇 李国庆 竺亚斌 王力冉 阮超越 王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67-971,共5页
目的:探讨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5年8月,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行C2—3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男5例,女2例,年龄27。62岁(平均43-12.7岁)... 目的:探讨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5年8月,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行C2—3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男5例,女2例,年龄27。62岁(平均43-12.7岁),HangmanⅡ型骨折6例,ⅡA型骨折1例。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7例患者均行C2—3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骨移植术。术后和随访时均行颈椎动力位X线片和CT检查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术前、术后采用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cciation)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症状。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15个月,平均为10.5+1.6个月。术后X线片和CT显示所有患者复位满意,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动力位X线片未见失稳出现;末次随访CT示植骨块连续性骨小梁通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为5~10个月(7.1±1.3个月),术后1周和6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3.1±10.5)%和(50.2±15.7)%。术后轴性症状3例为优,4例为良。结论:C2—3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骨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临床可行,能重建颈后肌群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C2棘突 肌肉血管 植骨
下载PDF
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旭栋 蒋伟宇 +3 位作者 陈云琳 许楠健 阮超越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21-327,共7页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 目的:探讨游离齿状突并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7~53(43.1±11.3)岁;病程3~27(10.2±6.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予颅骨牵引,14例可复性脱位患者中1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2例合并寰枕畸形患者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手术前后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变化;通过CT扫描评价术后寰枢关节融合率。结果:后路固定融合手术时间为86~170(92.2±2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0~350(250.7±65.2)ml,没有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1例C2椎板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复位丢失,再次行前路松解并最终行枕颈融合术。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58(32.0±12.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枕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2±0.9降低至1.3±0.7(P<0.05);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11.2±1.2提高到16.9±0.8(P<0.05);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寰枢椎或枕颈融合良好,融合时间为5~9(6.7±0.6)个月。结论:手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并发寰枢关节脱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齿状突 颈寰椎 寰枢关节 脱位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闽北地区柳杉树轮宽度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阮超越 董志鹏 +3 位作者 李颖俊 曹新光 邴晓瑾 周非飞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1期11-18,共8页
以福建北部宁德市虎贝镇柳杉树芯为对象,建立研究区68年(1950—2017)柳杉树轮宽度标准年表。通过年表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分析发现:研究区柳杉树轮宽度与上一年7月和当年6月温度在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序列上均显著负相关(P<0.01),夏季高温... 以福建北部宁德市虎贝镇柳杉树芯为对象,建立研究区68年(1950—2017)柳杉树轮宽度标准年表。通过年表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分析发现:研究区柳杉树轮宽度与上一年7月和当年6月温度在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序列上均显著负相关(P<0.01),夏季高温造成的干旱胁迫限制了柳杉径向生长;标准年表与前一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在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序列上均显著正相关(P<0.01),柳杉生长亦受水文年降水限制,土壤水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柳杉宽度年表与当年1—3月全球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相关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树木径向生长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说明ENSO可以通过遥相关(teleconnections)调控研究区的水文气候,从而影响区域的树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杉 树轮宽度 气候响应
下载PDF
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骨组织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阮超越 马维虎 李国庆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5年第2期203-207,共5页
随着生物材料工程学不断发展,生物材料对骨科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透明质酸具有高度黏弹性、可塑性、超强的持水性、渗透性和良好的生物易吸收性等优势,同时改性的透明质酸不仅保持了原来的性能,还要完善它易降解、力学性能... 随着生物材料工程学不断发展,生物材料对骨科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透明质酸具有高度黏弹性、可塑性、超强的持水性、渗透性和良好的生物易吸收性等优势,同时改性的透明质酸不仅保持了原来的性能,还要完善它易降解、力学性能差等功能,使之更能适应人体,因此成为最近生物材料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就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软骨缺损、骨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包括细胞在透明质酸的生长、动物试验、临床进展等进行概括,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骨组织 软骨细胞 骨关节炎
下载PDF
枕骨髁解剖及后路枕骨髁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4
作者 阮超越 马维虎 +1 位作者 李国庆 李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3-745,共3页
枕颈部是颅骨与颈椎的交界区,是由枕骨、寰枢椎及骨间多条重要的韧带组织围成的腔隙内容纳下位延髓和上位颈髓,是中枢神经系统向下传递指令的唯一通道。维持颅颈交界区骨肌系统稳定,是头颈部完成屈伸、旋转和侧屈功能,传递中枢神经... 枕颈部是颅骨与颈椎的交界区,是由枕骨、寰枢椎及骨间多条重要的韧带组织围成的腔隙内容纳下位延髓和上位颈髓,是中枢神经系统向下传递指令的唯一通道。维持颅颈交界区骨肌系统稳定,是头颈部完成屈伸、旋转和侧屈功能,传递中枢神经系统指令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如果损伤,轻则引起颈部疼痛,重则引起瘫痪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枕颈不稳治疗主要是枕颈融合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髁 力学研究 髁螺钉 中枢神经系统 颅颈交界区 生物 后路 解剖
下载PDF
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程杭清 李国庆 +4 位作者 孙韶华 马维虎 阮超越 赵华国 徐荣明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1期1008-1012,共5页
目的 :比较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或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技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损... 目的 :比较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或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技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5例,男65例,女30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固定58例(经肌间隙组),微创经皮入路固定37例(微创经皮组)。对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未发现切口感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短、住院期间费用低(P〈0.05);而微创经皮组较经肌间隙组切口总长度小(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及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易于学习掌握,无须增加患者手术费用和遭受过多的医源性辐射,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术入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数字化三维重建模拟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 被引量:8
16
作者 娄桢祺 马维虎 +4 位作者 王扬 李国庆 阮超越 赵华国 蒋伟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5-591,共7页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位、感染、肿瘤、畸形及退行性变,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模拟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枕骨髁长、宽、高、进钉点至枕骨内侧缘和颅底部的距离,并通过3-matic软件测量枕骨髁螺钉进钉长度、头倾角、内倾角及与枕骨切线间的切线角,比较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共模拟置入100枚枕骨髁螺钉,三维模型大体观察均无舌下神经管、寰枕关节面和枕骨髁内外侧壁的损伤。男、女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进钉点参数、置钉后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枕骨髁解剖学长、宽、高、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及距颅底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1.67mm、11.27±1.21mm、10.72±1.13mm、5.37±0.10mm及2.95±0.47mm,女性分别为21.07±1.43mm、10.64±0.81mm、9.62±0.95mm、5.05±0.10mm及3.04±0.48mm,女性枕骨髁长、宽、高及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均显著性小于男性(P<0.05),进钉点距颅底垂直距离与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钉后男性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内倾角及进钉长度分别为3.90°±2.01°、12.45°±4.73°、28.15°±4.53°、22.47±1.48mm,女性分别4.19°±2.01°、11.25°±4.61°、30.00°±4.70°、21.59±1.62mm,女性进钉长度较男性短(P<0.05),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及内倾角男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倾角与切线角间存在正相关性(r=0.519,P<0.05),与其余置钉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国人女性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男性存在差异,枕骨髁三维重建下模拟螺钉置入显示男女性枕骨髁均可安全容纳螺钉置入固定,理论上切线角可结合进钉点及内倾角指导枕骨髁螺钉的安全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枕骨髁 枕骨髁螺钉 枕颈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森林表层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曹聪 阮超越 +5 位作者 任寅榜 张世良 熊小玲 李晓杰 吕茂奎 谢锦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347-5356,共10页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及酶活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武夷山不同海拔的三种典型森林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把高海拔土柱置换到低海拔的方式模拟增温,探究模拟增温对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 为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及酶活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武夷山不同海拔的三种典型森林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把高海拔土柱置换到低海拔的方式模拟增温,探究模拟增温对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柱置换后海拔梯度上土壤温度平均增加2℃。土柱置换模拟增温导致高海拔(1400 m)土壤有机碳下降幅度最大;不同海拔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呈下降趋势,仅高海拔达到显著水平。土柱置换对各海拔土壤水解酶活性影响较大,而对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相反,土柱置换增温增加了各海拔土壤归一化酶活性,且高海拔土壤归一化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程度比低海拔更大。冗余分析结果发现,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温度和含水率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最重要的因子。本研究表明模拟增温对高海拔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影响较大,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微生物活性和分泌酶的能力来影响土壤碳氮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海拔梯度 土柱置换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芒萁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俊 吕茂奎 +4 位作者 李晓杰 阮超越 付作琴 张浩 谢锦升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1期9-16,共8页
土壤团聚体在维持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未治理地(Y0)、恢复13年(Y13)和恢复31年(Y31)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保留芒萁覆盖地(NRd)、去除芒萁覆盖地(Rd)与林下裸地(CK)之间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及其与根系... 土壤团聚体在维持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未治理地(Y0)、恢复13年(Y13)和恢复31年(Y31)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保留芒萁覆盖地(NRd)、去除芒萁覆盖地(Rd)与林下裸地(CK)之间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及其与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质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芒萁覆盖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74.8%、25.9%、54.0%)和根系生物量(92.3%、84.4%、89.2%)。在恢复13年和31年的马尾松林中,NRd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分别比CK处理的高18.0%和16.8%(P<0.05),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亦显著高于CK。去除芒萁1年后,未治理地(Y0)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粉粒与黏粒(<0.053 mm)比例分别下降了46.3%和61.1%(P<0.05);而在恢复的马尾松林中由于去除芒萁导致根系的大量死亡,Rd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9.2%和18.7%(P<0.05),大团聚体比例、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则无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根系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芒萁覆盖增加了地下根系生物量,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对维持土壤结构和减少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年限 芒萁覆盖 土壤有机质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程杭清 马维虎 +4 位作者 王扬 娄桢祺 徐顶立 李国庆 阮超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 :通过对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枕颈部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年龄32~55岁,身高155~180cm的颈椎尸体标本,不做手术处理建立正常模型,切断标本的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制... 目的 :通过对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枕颈部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年龄32~55岁,身高155~180cm的颈椎尸体标本,不做手术处理建立正常模型,切断标本的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制作枕颈不稳模型,枕骨髁螺钉的置钉固定建立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给予三个模型枕骨1.5N·m的屈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0~C1与C0~C2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分析比较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内固定模型的运动范围改变,评价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有效性。结果:在C0~C1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4.13°±0.71°、7.60°±0.43°、3.77°±0.27°、5.42°±0.44°,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23.57°±2.26°、11.96°±1.44°、5.21°±0.29°、7.13°±0.67°,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7.53°±0.77°、3.79°±0.64°、2.56°±0.34°、0.89°±0.31°;而在C0~C2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9.72°±0.71°、17.62°±0.97°、7.55°±0.51°、51.46°±3.11°,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30.57°±2.32°、23.85°±0.91°、9.37°±0.55°、68.91°±6.25°,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11.30°±0.66°、9.19°±0.63°、5.12°±0.59°、7.39°±0.76°。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大于正常模型,正常模型的活动度大于固定模型。结论: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充分证明了该固定技术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融合 枕骨髁螺钉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连栽杉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土壤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郑洪 阮超越 +3 位作者 程芳花 曹聪 吕茂奎 谢锦升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4期43-47,70,共6页
杉木连栽常导致地力退化,但连栽是否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并不清楚。以福建三明粉砂岩发育红壤上的连栽杉木为对象,研究了杉木细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分析了杉木连栽影响杉木根系菌根侵染率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 杉木连栽常导致地力退化,但连栽是否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并不清楚。以福建三明粉砂岩发育红壤上的连栽杉木为对象,研究了杉木细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分析了杉木连栽影响杉木根系菌根侵染率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杉木连栽没有显著导致土壤退化现象,二代林杉木细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显著高于一代和三代林,一代和三代林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在杉木连栽时,影响杉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的主导土壤因子是全氮、容重、SOC和速效磷含量。因此,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杉木菌根真菌的侵染率,从而有利于提升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连栽 菌根侵染率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