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孔子成人教育思想发微
- 1
-
-
作者
阳自润
-
出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108-111,共4页
-
文摘
孔子在兴办私学中,曾创设有包容的成人教育。他于日常教学之时,实讲过某些寓有成人教育思想的言论,往往渗杂汨没于一般表现为普通教育思想的言论中,难解难分,几至颇少为世所议及。今特阐隐发微,拈出《论语》中如下几点加以论说,愿因而发扬光大之。一、提倡自学孔子本人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在《论语·为政》里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即是说,他十五岁才立志求学,根本没进过什么古时的“庠”、“序”等类的学校,也没念过如以后一样系统的小学、中学、大学;然並非未曾从师,尝询官于郯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但却无常师。
-
关键词
成人教育思想
发微
郯子
老聃
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问礼
志于学
苌弘
日常教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诗情友谊两千秋
- 2
-
-
作者
阳自润
-
机构
湖南教育学院
-
出处
《学术论坛》
1985年第12期29-34,共6页
-
文摘
柳宗元与刘禹锡,在中唐时期,是两位有名的诗人、文学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两人结成金兰之谊,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有一段嘉话,辉映千古。柳史称“河东人”(《旧唐书·本传》),是称其祖籍,其实柳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刘史称“彭城人”(《旧唐书·本传》),是称其郡望,其实刘生在苏州,长在浙右一带。
-
关键词
旧唐书
长安
连州
郡望
祖籍
监察御史
苏州
彭城
墓志铭
朗州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屈子精神,光昭日月
- 3
-
-
作者
阳自润
-
出处
《船山学报》
1987年第S1期28-34,共7页
-
文摘
爱国思想,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曾收入多首反映抗击外侮入侵的爱国诗章,如《六月》、《采薇》等是其代表作。俟至春秋前期,有许穆夫人写的《载驰》,也是这一类抒发爱国情怀的诗什。这都可算古代爱国思想的嚆矢。然而只有屈原才真正够得上称为爱国诗人。我认为其爱国思想,主要包含有忠君、恤民、怀土等三点内容。实由于这三点的溶和汇合,便构成屈原爱国思想的完整体系。
-
关键词
屈子
许穆夫人
采薇
忠君爱国
怀王
举贤授能
惜往日
九歌
美政
屈赋微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裁云镂月骋诗魂——杂谈屈原与《九歌·湘夫人》
- 4
-
-
作者
阳自润
-
出处
《云梦学刊》
1985年第3期62-66,共5页
-
文摘
说起屈原与《九歌·湘夫人》,我们当不会陌生,都跟湖南有着不寻常的关系,长期系念着大家的眷恋情怀。屈原虽出生于湖北秭归,可湖南汨罗却是他为国殉身的归宿。当战国时楚怀王之世,他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之官,勤于政事,有心要挽回楚国的颓势。但受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进谗打击,被废弃疏远,抑郁不得志。后约于楚顷襄王继位之初。
-
关键词
湘夫人
九歌
屈原研究
诗魂
左徒
湘君
上官大夫
湖北江陵
《九歌》
不得志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发潭州》臆说
- 5
-
-
作者
阳自润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杜甫研究学刊》
1990年第1期53-55,共3页
-
文摘
长沙,古为潭州州治。潭州,隋初设置,至唐沿用未改。故凡称潭州,率多指长沙。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来此,且写有《发潭州》等诗篇。《发潭州》一诗,写得沉郁顿挫、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古今颇有所议,因出末见,略为臆说,庶几以阐隐发微。这诗写于晚年,诗题“发潭州”三字极简古,概述了从潭州去衡州的伊始。
-
关键词
沉郁顿挫
发潭州
大诗人杜甫
含而不露
诗题
简古
耐人寻味
臆说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十见蛮江白芷生”——刘禹锡在朗州
- 6
-
-
作者
阳自润
-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0年第2期126-129,40,共5页
-
文摘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桔树鹧鸪声.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本文即借用刘禹锡的《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的前四句作开篇,这虽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写的,却十分精炼而又深为眷念地概括了前在朗州的十年贬谪生活。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祖籍洛阳,出生苏州,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和吏部取士科,
-
关键词
朗州
刘禹锡
旧唐书
苏州
洛阳
公元
祖籍
吏部
善卷
天命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略论李贺的诗风——为什么李贺诗曾被抑为鬼才
- 7
-
-
作者
阳自润
-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0年第1期106-109,95,共5页
-
文摘
标新拔俗、神奇瑰丽的李贺诗,在历史上的近千把年的文学领域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曾被抑为鬼才,难道不是可怪的吗?“鬼”之一词,在人们的心目中,无疑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如“妖魔鬼怪”,是说一切害人的东西; “鬼头鬼脑”,是说作风不正派;“心怀鬼胎”,是说暗藏不可告人的心事, “鬼蜮伎俩”,是说用心险恶,惯从暗里伤人。如此等等,只要沾着“鬼”字,大都有贬义而少褒义,真象常言说的: “一涉鬼趣,便无可观。”为什么历来论说李贺的诗才,偏要着上一个“鬼”字呢?这不是跟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给李贺诗推介之意大相迳庭了吗?
-
关键词
李贺
唐人
文人学士
虚荒诞幻
表现手法
毛主席
巫咸
略论
古文字
神仙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