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译自英译本《文学笔记》(第1卷),英译本的底本是罗尔夫·蒂德曼(RolfTiedemann)主编的德文版《阿多诺全集》(第2卷,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4)。阿多诺的《文学笔记》共有4卷。他生前出版了前3卷,收录在由苏尔坎普出版...本文译自英译本《文学笔记》(第1卷),英译本的底本是罗尔夫·蒂德曼(RolfTiedemann)主编的德文版《阿多诺全集》(第2卷,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4)。阿多诺的《文学笔记》共有4卷。他生前出版了前3卷,收录在由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的'苏尔坎普文库系列'。第4卷虽未出版,但阿多诺生前已基本敲定了目录,只是个别篇章仍在修订之中,目前所见的版本有赖于德文编者的工作。在最早的版本中,《文学笔记》第1卷出版于1958年,为苏尔坎普文库第47卷;第2卷出版于1961年,为文库第71卷;第3卷出版于1965年,为文库第146卷。英译本共两册四卷,所据德文本是作者生前出版的最后版本:1968年出版的第1卷,1965年出版的第2卷,1966年出版的第3卷。《作为形式>的论说文》(The Essay as Form/Der Essay als Form)创作于1954至1958年,在收入德文版《文学笔记》第1卷之前未曾发表。该文是《文学笔记》(第1卷)的起首文章。从该文内容和创作立意看,是阿多诺专门为该书写的导论文章,只是未冠以导论之名。该文虽然重在讨论论说文的形式特征及其哲学美学意蕴,以期在学术领域确立论说文的合法性,但是因为这种确立离不开对既有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反思与批判,因而亦可将此文视为阿多诺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观念的浓缩版本,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说文的哲学内涵,主要指其对'同一性'哲学的批判。在阿多诺那里,'同一性'哲学涉及甚广,但主要指柏拉图以来的寻求'本源'(origin)和'第一性'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同一性不仅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还体现为思想内容、思想表征的内在同一,亦即符合'矛盾律'。面对复杂的经验现实,同一性哲学借助抽象获致概念,然而抽象过程为了达成概念的同一性,就不得不删除不能为概念统摄的内容。而且,同一性哲学还要求哲学写作必须概念明晰、逻辑严密、去除冗杂。因而,追求同一性必然带来对杂多经验的压制。阿多诺认为,这种趋向不仅体现在观念论哲学传统中,也体现于经验论哲学传统内。论说文作为阿多诺推崇的'非同一性哲学'的表征,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客体经验。它以一种非线性、非压抑、并置互证的方式,将携带了现象要素和真理性内容的诸多概念汇聚在一起,在一种似而不同的意义上实现哲学文体对现实经验的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存。论说文使用概念的方式不是直接定义概念,而是通过文本中概念之间的否定性差异关系来达到。如此,哲学思考和写作既保留了概念,又在避免了概念的压抑特性的同时赋予其精确性。从根本上说,论说文关注的不是普遍而永恒的'理念'(idea),而是具体而特殊的'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即无限多样又不断流逝变化、无从把握的'现象'。它具有鲜明的'试验'(Versuch)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易错性'和'暂时性',与自巴门尼德以来的西方哲学宣称的唯有永恒、完满而单一之物才是哲学和理论探讨的对象的观念直接冲突,而这恰恰符合阿多诺的形而上学批判意图。在阿多诺这里,论说文不仅是表征哲学思想的最佳形式,还是一种理想的批评文体。论说文的反体系特征,还表现在它'内在批判'(immanent critique)地使用理论而非'视角主义'地挪用理论。阿多诺明确指出,论说文从一开始就是'超群的批评形式':它深入到批评对象内部,从对象建构自身的原则和逻辑出发,考察其内在逻辑矛盾和蕴含的社会冲突、真理要素,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对象是否与某种预设的真理观念及其先验条件吻合。这种批评方法亦可称为'内在批判'。它依据事物的本来面貌,与抽象地想象事物的概念体系作对抗,揭示此类想象的虚假性。在此意义上,'内在批判'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critique of ideology)。论说文在批评实践中往返于文本与历史之间,综合了文本的内部形式要素和外部社会历史要素,因而还是一种'辩证批判’'(dialectic criticism)。论说文作为沟通哲学和艺术的批评文体,在具有哲学理性的同时,也能从艺术的丰富感知与经验出发,保存哲学抽象和概念体系压抑的感性要素。它尝试通过把艺术语言蕴含的真理内容翻译为相对明确的概念,将艺术从无语状态中解救出来。阿多诺十分青睐论说文,其后期文本如《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以及《文学笔记》,都具有鲜明的论说文特征。在他看来,真理的获致与真理的表征密不可分。这既与他坚持'客体优先性'的'非同一性哲学'的基本观念相符,又融汇了他对勋伯格'非调性'音乐的理解。在阿多诺那里,文体形式即思想呈示,形式并不外在于真理,而是真理的一部分。如果不考虑阿多诺是如何将哲学自身作为语言予以反思并发展出相应的文体形态的,那么将不能理解阿多诺。这尤其适用于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阿多诺的文体选择,并非盲目、不加反思地依从一种小众传统,而是基于他对哲学思想、文学与艺术状况、文化观念和时代精神等的判断作出的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译自英译本《文学笔记》(第1卷),英译本的底本是罗尔夫·蒂德曼(RolfTiedemann)主编的德文版《阿多诺全集》(第2卷,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4)。阿多诺的《文学笔记》共有4卷。他生前出版了前3卷,收录在由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的'苏尔坎普文库系列'。第4卷虽未出版,但阿多诺生前已基本敲定了目录,只是个别篇章仍在修订之中,目前所见的版本有赖于德文编者的工作。在最早的版本中,《文学笔记》第1卷出版于1958年,为苏尔坎普文库第47卷;第2卷出版于1961年,为文库第71卷;第3卷出版于1965年,为文库第146卷。英译本共两册四卷,所据德文本是作者生前出版的最后版本:1968年出版的第1卷,1965年出版的第2卷,1966年出版的第3卷。《作为形式>的论说文》(The Essay as Form/Der Essay als Form)创作于1954至1958年,在收入德文版《文学笔记》第1卷之前未曾发表。该文是《文学笔记》(第1卷)的起首文章。从该文内容和创作立意看,是阿多诺专门为该书写的导论文章,只是未冠以导论之名。该文虽然重在讨论论说文的形式特征及其哲学美学意蕴,以期在学术领域确立论说文的合法性,但是因为这种确立离不开对既有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反思与批判,因而亦可将此文视为阿多诺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观念的浓缩版本,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说文的哲学内涵,主要指其对'同一性'哲学的批判。在阿多诺那里,'同一性'哲学涉及甚广,但主要指柏拉图以来的寻求'本源'(origin)和'第一性'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同一性不仅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还体现为思想内容、思想表征的内在同一,亦即符合'矛盾律'。面对复杂的经验现实,同一性哲学借助抽象获致概念,然而抽象过程为了达成概念的同一性,就不得不删除不能为概念统摄的内容。而且,同一性哲学还要求哲学写作必须概念明晰、逻辑严密、去除冗杂。因而,追求同一性必然带来对杂多经验的压制。阿多诺认为,这种趋向不仅体现在观念论哲学传统中,也体现于经验论哲学传统内。论说文作为阿多诺推崇的'非同一性哲学'的表征,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客体经验。它以一种非线性、非压抑、并置互证的方式,将携带了现象要素和真理性内容的诸多概念汇聚在一起,在一种似而不同的意义上实现哲学文体对现实经验的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存。论说文使用概念的方式不是直接定义概念,而是通过文本中概念之间的否定性差异关系来达到。如此,哲学思考和写作既保留了概念,又在避免了概念的压抑特性的同时赋予其精确性。从根本上说,论说文关注的不是普遍而永恒的'理念'(idea),而是具体而特殊的'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即无限多样又不断流逝变化、无从把握的'现象'。它具有鲜明的'试验'(Versuch)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易错性'和'暂时性',与自巴门尼德以来的西方哲学宣称的唯有永恒、完满而单一之物才是哲学和理论探讨的对象的观念直接冲突,而这恰恰符合阿多诺的形而上学批判意图。在阿多诺这里,论说文不仅是表征哲学思想的最佳形式,还是一种理想的批评文体。论说文的反体系特征,还表现在它'内在批判'(immanent critique)地使用理论而非'视角主义'地挪用理论。阿多诺明确指出,论说文从一开始就是'超群的批评形式':它深入到批评对象内部,从对象建构自身的原则和逻辑出发,考察其内在逻辑矛盾和蕴含的社会冲突、真理要素,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对象是否与某种预设的真理观念及其先验条件吻合。这种批评方法亦可称为'内在批判'。它依据事物的本来面貌,与抽象地想象事物的概念体系作对抗,揭示此类想象的虚假性。在此意义上,'内在批判'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critique of ideology)。论说文在批评实践中往返于文本与历史之间,综合了文本的内部形式要素和外部社会历史要素,因而还是一种'辩证批判’'(dialectic criticism)。论说文作为沟通哲学和艺术的批评文体,在具有哲学理性的同时,也能从艺术的丰富感知与经验出发,保存哲学抽象和概念体系压抑的感性要素。它尝试通过把艺术语言蕴含的真理内容翻译为相对明确的概念,将艺术从无语状态中解救出来。阿多诺十分青睐论说文,其后期文本如《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以及《文学笔记》,都具有鲜明的论说文特征。在他看来,真理的获致与真理的表征密不可分。这既与他坚持'客体优先性'的'非同一性哲学'的基本观念相符,又融汇了他对勋伯格'非调性'音乐的理解。在阿多诺那里,文体形式即思想呈示,形式并不外在于真理,而是真理的一部分。如果不考虑阿多诺是如何将哲学自身作为语言予以反思并发展出相应的文体形态的,那么将不能理解阿多诺。这尤其适用于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阿多诺的文体选择,并非盲目、不加反思地依从一种小众传统,而是基于他对哲学思想、文学与艺术状况、文化观念和时代精神等的判断作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