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类区系调查及宿主动物染带关系监测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尹小平 叶志辉 +3 位作者 骄娃 马东虎 张江国 阿布都.扎伊尔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查清口岸地区蜱类本底种群构成、分布特点及与宿主的寄生关系,监测蜱类跨界动态信息,为识别外来物种、传疫情况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主要在口岸地区鼠疫监测点范围内,用人工诱捕法、布旗法,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 目的查清口岸地区蜱类本底种群构成、分布特点及与宿主的寄生关系,监测蜱类跨界动态信息,为识别外来物种、传疫情况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主要在口岸地区鼠疫监测点范围内,用人工诱捕法、布旗法,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洞穴中采集蜱类,将优势种群进行病原体监测。结果经一年的调查,采集蜱类1科5属8种1780只,其中包括进口牛皮中采集的334只蜱。优势种为亚洲璃眼蜱,占78.8%。该蜱除城区外在各监测点均有分布,也是寄生在家畜、小型哺乳动物体表的重要种类。常见种有银盾革蜱、残缘璃眼蜱、盾糙璃眼蜱、短垫血蜱,前3种是寄生在牛、羊、马、骆驼等体表的常见种,后1种是寄生在虎鼬、大耳猬等野生小型动物的常见种。稀有种有雷氏硬蜱、血红扇头蜱,常寄生在狼体表、鼠洞等。罕见种为短小扇头蜱。在进口牛皮中采集蜱类334只。结论经过一年的调查,初步查清了口岸地区蜱类媒介本底的种群构成、分布数量、季节消长及与宿主的染带关系,进口牛皮染蜱的动态信息,为防治疫病疫情、蜱类媒介的传入传出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类 调查 阿拉山口
原文传递
中哈边境口岸地区野生动物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2
作者 尹小平 田延河 +3 位作者 骄娃 张江国 阿布都.扎伊尔 陈胤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66-366,369,共2页
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是当今世界重要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流行区域从西北重灾区现已扩散到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中哈边境口岸地区该病的中间宿主未见有大沙鼠等沙鼠类动物感染的报道。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病 沙鼠类 流行病学 自然疫源地 中哈边境 口岸
原文传递
2008年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监测结果及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尹小平 叶志辉 +3 位作者 骄娃 马东虎 郭刚 阿布都.扎伊尔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近况及疫情动态变化,为预警、预报、防控提供新的信息。方法在口岸城区、郊区、野外15个不同生境监测点布夹、布笼捕鼠,探洞、采集体外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取血、脏器用微量法进行鼠疫F1抗体、抗原检测,对... 目的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近况及疫情动态变化,为预警、预报、防控提供新的信息。方法在口岸城区、郊区、野外15个不同生境监测点布夹、布笼捕鼠,探洞、采集体外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取血、脏器用微量法进行鼠疫F1抗体、抗原检测,对阳性结果用试管法复判。结果2008年在口岸地区捕获小型哺乳动物4目6科10属13种599只,年平均捕获率2.8%,其中城区捕获率为0.5%,郊区2.1%,野外4.6%;小家鼠为城区优势种,大沙鼠为郊区、野外的优势鼠种。采集蚤类6科12属17种6050匹,臀突客蚤为优势蚤种。采集蜱类238只,螨类23只。血清学检测F1抗体873份,抗原548份。从入境交通工具中查到夹带的啮齿动物4批、犬类尸体1批、蜱类3批338只。结论2008年口岸城区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大沙鼠在郊区、野外均为优势种,臀突客蚤为主要传播媒介,预示大沙鼠鼠间疫情没有停息,入境交通工具夹带媒介生物种类多,存在传疫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鼠情 动态变化 特征
原文传递
新疆北部边境口岸大沙鼠种群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调查 被引量:6
4
作者 尹小平 田延河 +2 位作者 骄娃 阿布都.扎伊尔 陈胤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掌握大沙鼠的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为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弓形夹法昼夜捕鼠,单只装袋,送实验室梳检体外寄生物进行鉴定;路线洞群法调查大沙鼠种群分布,观察活动规律及综合分析。结果在新疆北部边境11个口岸中5个... 目的掌握大沙鼠的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为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弓形夹法昼夜捕鼠,单只装袋,送实验室梳检体外寄生物进行鉴定;路线洞群法调查大沙鼠种群分布,观察活动规律及综合分析。结果在新疆北部边境11个口岸中5个有大沙鼠分布,从新疆最西端,东经80°37′,北纬43°40′的都拉塔口岸到东经82°48′,北纬46°41′的克图口岸,特别是阿拉山口及两翼区密度最高,在新疆东部东经93°20′31″,北纬44°14′32″的老爷庙口岸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沙鼠分布区。发现大沙鼠不仅与野栖鼠类混居,也与家栖鼠类、媒介交换转移。在大沙鼠分布口岸平均捕获率为3.2%,染蚤率为89.6%,蚤指数为14.0,在中哈边境地区大沙鼠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臀突客蚤,而在东部中蒙口岸为簇鬃客蚤。同时调查了大沙鼠年度季节性、日间活动规律,洞群、筑巢、栖息、觅食特征等。结论大沙鼠是中哈、中蒙口岸周边地区的优势种,根据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为指导、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分布 活动规律 新疆北部口岸
原文传递
臀突客蚤重要生态学调查与流行病学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尹小平 叶志辉 +3 位作者 彭定希 骄娃 张江国 阿布都.扎伊尔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掌握大沙鼠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臀突客蚤的生态学动态规律,为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在口岸鼠疫监测区采集鼠、动物体蚤,洞干、洞口蚤,镜下观察孕蚤数量,将年度内逐月采集的鼠体、洞口洞干、孕蚤数的优势蚤种经鉴定、分类后绘制成臀... 目的掌握大沙鼠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臀突客蚤的生态学动态规律,为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在口岸鼠疫监测区采集鼠、动物体蚤,洞干、洞口蚤,镜下观察孕蚤数量,将年度内逐月采集的鼠体、洞口洞干、孕蚤数的优势蚤种经鉴定、分类后绘制成臀突客蚤季节消长图。结果臀突客蚤不仅在野外、郊区,而且在口岸城区均有分布。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采蚤总数的66.3%,也是该区多种啮齿类和野生动物的次要蚤种。臀突客蚤鼠体蚤密度高峰在4月,蚤指数为12.87,其他各月也有臀突客蚤分布。洞干、洞口游离蚤密度高峰在7月,蚤指数为1.70。臀突客蚤雌性在3-9月为繁殖产卵期,但高峰在4-6月,占全年孕蚤数的68.3%。结论臀突客蚤是中哈边境口岸周边四季均能生存的多宿主、广泛分布的蚤种。该蚤不仅能自然感染鼠疫菌,并可叮人吸血。在鼠体蚤、洞干、洞口游离蚤高峰期应高度警戒,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突客蚤 生态学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阿拉山口口岸灭鼠效果回顾性分析及鼠情反弹监控的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尹小平 叶志辉 +3 位作者 彭定希 骄娃 刘文平 阿布都.扎伊尔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总结、评价灭鼠效果、经验和教训,为持续巩固灭鼠成果及鼠情反弹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2005年开始,在口岸城区、郊区及野外阳性点区连续5年的灭鼠、灭蚤,在城区用溴敌隆毒饵,在郊区和野外用人工捕获法、堵洞、投磷化铝和建立砖... 目的总结、评价灭鼠效果、经验和教训,为持续巩固灭鼠成果及鼠情反弹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2005年开始,在口岸城区、郊区及野外阳性点区连续5年的灭鼠、灭蚤,在城区用溴敌隆毒饵,在郊区和野外用人工捕获法、堵洞、投磷化铝和建立砖制溴敌隆毒饵站隔离防护带;将5年前、5年间和5年灭鼠后的鼠情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2009年在口岸城区鼠形动物密度由5年前的9.0%降至0.2%,褐家鼠密度由20.0%降至0,染蚤率由93.3%降为0,印鼠客蚤指数由16.27降为0,原有的优势鼠种及媒介印鼠客蚤现已消退,鼠形动物密度是口岸开放20年以来的最低;在郊区灭鼠区鼠形动物密度由6.0%下降到3.0%,野外阳性点大沙鼠密度也由原来的9.0只/hm2下降到2.3只/hm2。结论当前口岸灭鼠措施、技术和药物有效,消除了口岸鼠疫疫情发生的潜在风险;为巩固成果、监控鼠情反弹隐患,探讨了创建口岸鼠防安全五道防线屏障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鼠效果 回顾 鼠情
原文传递
2009年阿拉山口口岸蜚蠊种群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尹小平 叶志辉 +3 位作者 彭定希 骄娃 刘文平 阿布都.扎伊尔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99-399,共1页
阿拉山口口岸1992年对外开放,2005年在宾馆偶见蜚蠊,2006年后逐渐增多,并有单位开始不断的进行防治。根据蜚蠊危害的实际情况,按照国质检[2001]61号文的要求,2009年我们在阿拉山口口岸开展了蜚蠊的生态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蜚蠊 种群 分布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