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液相色谱检测结合生物活性测定与田间试验,证明水稻对噻嗪酮具有明显的内吸输导作用。稻茎可吸收和富集田水中的噻嗪酮,浓缩系数为2.4~3.5。施药187.5 g(a. i. )/ha后1~4周,噻嗪酮在稻茎中的消失率依次为73.30%、80.93%、90.32%和...通过液相色谱检测结合生物活性测定与田间试验,证明水稻对噻嗪酮具有明显的内吸输导作用。稻茎可吸收和富集田水中的噻嗪酮,浓缩系数为2.4~3.5。施药187.5 g(a. i. )/ha后1~4周,噻嗪酮在稻茎中的消失率依次为73.30%、80.93%、90.32%和95.01%。粗喷雾、泼浇、弥雾、毒土(有水层)等不同施药方式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噻嗪酮对稻飞虱的高度生物活性,在水稻上的内吸作用和稻茎对田水中药剂的吸收、富集能力,是该药在田间表现长效的主要原因。展开更多
文摘通过液相色谱检测结合生物活性测定与田间试验,证明水稻对噻嗪酮具有明显的内吸输导作用。稻茎可吸收和富集田水中的噻嗪酮,浓缩系数为2.4~3.5。施药187.5 g(a. i. )/ha后1~4周,噻嗪酮在稻茎中的消失率依次为73.30%、80.93%、90.32%和95.01%。粗喷雾、泼浇、弥雾、毒土(有水层)等不同施药方式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噻嗪酮对稻飞虱的高度生物活性,在水稻上的内吸作用和稻茎对田水中药剂的吸收、富集能力,是该药在田间表现长效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