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有机肥提升不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 被引量:23
1
作者 陆太伟 蔡岸冬 +3 位作者 徐明岗 高强 孙楠 张文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83-2193,共11页
基于收集已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湿筛法)、相对独立的43篇文献的319组成对数据,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研究不同耕地类型、种植制度及土壤质地条件下施肥对各粒径团聚体(>2、2~0.25、0.25~0.053、<0.053 mm)有机... 基于收集已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湿筛法)、相对独立的43篇文献的319组成对数据,利用Meta整合分析法研究不同耕地类型、种植制度及土壤质地条件下施肥对各粒径团聚体(>2、2~0.25、0.25~0.053、<0.053 mm)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TSOC)及>2、2~0.25、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机肥对总有机碳的提升幅度(38.0%)是化肥(8.8%)的4.3倍,而对各级团聚体有机碳的提升幅度(39.7%~72.3%)是化肥(4.3%~15.8%)的4.6~9.2倍(P<0.05)。对于<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而言,施用化肥无影响,但有机肥能显著提升其有机碳含量。在同一条件不同粒径下,与不施肥相比,一年两熟、旱地、砂土及黏土下施用有机肥对2~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在同一粒径不同条件下,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对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升幅度(P<0.05)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0.25 mm:砂土>壤土、黏土;旱地>水田、水旱轮作;0.25~0.053 mm和<0.053 mm: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旱地>水田、水旱轮作。施用化肥与施用有机肥结果类似,但差异不显著。施用化肥显著降低了水田中<0.053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幅度为16.4%。>0.25和<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与TS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TSOC每增加1.00g·kg^(-1)时,>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幅度(0.61 g·kg^(-1))要高于<0.25 mm粒径(0.23 g·kg^(-1))。可见,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累积,尤其是大团聚体(>0.25 mm),而不同条件下,尤其在旱地及质地较轻的砂土中,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累积更应该考虑有机肥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团聚体有机碳 耕地类型 土壤质地 整合分析法
下载PDF
磷肥对紫花苜蓿及其根瘤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陆太伟 石雅飞 +2 位作者 李进文 邹长明 王允青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11期3-4,共2页
以多年生绿肥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磷肥用量对绿肥及其根瘤生长和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设6种磷肥水平,分别为P0、P1、P2、P3、P4、P5(随过磷酸钙施入磷量分别为每千克土0、35mg、70mg、140mg、280mg、560mg磷)。结果表明... 以多年生绿肥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磷肥用量对绿肥及其根瘤生长和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设6种磷肥水平,分别为P0、P1、P2、P3、P4、P5(随过磷酸钙施入磷量分别为每千克土0、35mg、70mg、140mg、280mg、560mg磷)。结果表明,适当增施磷肥能促进紫花苜蓿及其根瘤的生长和养分吸收积累,紫花苜蓿在较高量磷肥(施入磷140mg/kg土)时生长最好,养分吸收积累最多,鲜草产量和营养价值最高,磷肥利用率也在此时最高;但磷肥施用过多则使绿肥及其根瘤生长不良,营养价值降低,鲜草老化且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用量 紫花苜蓿 根瘤 养分积累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脲酶/硝化抑制剂双控下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唐贤 陆太伟 +4 位作者 黄晶 张旭博 高菊生 孙楠 徐明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0-37,共8页
以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设置大田试验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U)、氮肥配施0. 5%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与1%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U+N/D)、氮肥配施1%NBPT与2%DMPP [U+2 (N/D)],研究4种施肥组合下双季... 以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设置大田试验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U)、氮肥配施0. 5%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与1%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U+N/D)、氮肥配施1%NBPT与2%DMPP [U+2 (N/D)],研究4种施肥组合下双季稻土壤脲酶、土壤NH+4-N、田面水NH+4-N和NO-3-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和U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在施肥后第1~15 d,土壤脲酶活性、土壤NH+4-N、田面水NH+4-N含量增加,田面水NO-3-N含量无显著变化。与U+2 (N/D)处理相比,早稻中U+N/D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增加了0. 03~0. 70 mg·g-1,土壤NH+4-N含量显著增加了19. 11~61. 44 mg·kg-1,田面水NH+4-N含量显著增加了34. 48~40. 70 mg·L-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NH+4-N与土壤脲酶、田面水NH+4-N均呈显著负相关,田面水NH+4-N与土壤脲酶、田面水NO-3-N均呈显著正相关(P <0. 05)。综上,与其他处理相比,U+N/D处理是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土壤NH+4-N和田面水NH+4-N含量的最优处理,合理配施尿素及0. 5%脲酶抑制剂NBPT和1%硝化抑制剂DMPP能够显著提高NH+4-N供水稻吸收,减少氮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红壤性水稻土 脲酶 氮素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