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智能3D视频教学模式在骨外科学实践教学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蓝常贡 龙丽珍 +5 位作者 谢克恭 陆敏安 卢贤哲 罗群强 陆定贵 唐毓金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3期107-108,113,共3页
目的:探索和评价基于智能3D视频教学模式下骨外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效果。方法: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2015级1~5班248名实习本科生为试验组,以同年级6~10班242名实习临床本科生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智能3D视频教学授课... 目的:探索和评价基于智能3D视频教学模式下骨外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效果。方法: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2015级1~5班248名实习本科生为试验组,以同年级6~10班242名实习临床本科生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智能3D视频教学授课模式进行临床实践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多媒体教学+模拟手术教学模式;通过同一套试题进行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对比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考核和课堂满意度测评的差异,探索和评估两种教学模式在骨科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智能3D视频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实际临床技能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在骨科临床实践教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技术 PBL教学法 实践教学 骨外科 视频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在软骨损伤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瑞良 滕佳茵 +1 位作者 唐上城 陆定贵 《微创医学》 2024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水凝胶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近年来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从GelMA水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国内外学者对GelMA水凝胶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GelMA水凝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 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水凝胶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近年来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从GelMA水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国内外学者对GelMA水凝胶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GelMA水凝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概述GelMA水凝胶在软骨损伤与修复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侧重于提高GelMA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以及与其他生物材料的结合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其在软骨损伤与修复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 软骨组织工程 损伤与修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修复急性膝关节软骨损伤 被引量:4
3
作者 陆定贵 姚顺晗 +1 位作者 唐乾利 唐毓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5期4013-4018,共6页
背景:软骨缺乏血管、神经,自我修复能力有限。青年人的软骨修复主要方法有软骨下骨钻孔术、微骨折术,其目的是打通软骨下骨板,使骨髓腔受到炎症刺激从而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损伤区域分化为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从而发挥修复作... 背景:软骨缺乏血管、神经,自我修复能力有限。青年人的软骨修复主要方法有软骨下骨钻孔术、微骨折术,其目的是打通软骨下骨板,使骨髓腔受到炎症刺激从而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到损伤区域分化为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从而发挥修复作用。微骨折术后的软骨生长取决于损伤区归巢干细胞的数量,因此,提高干细胞归巢数量可提高手术成功的机会。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治疗软骨急性损伤的影响。方法:由人股骨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检测其分化为软骨细胞的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CXCR2表达,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动力学的影响。制作大鼠急性膝关节软骨损伤模型,造模后第1,2,3天关节内注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造模后第7天采用免疫化学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损伤区域PECAM-1阳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数量,采用DAPI染色检测损伤区域单核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66、CD29阳性,CD34阴性;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后CXCR2抗体表型退化、消失,而Ⅱ型胶原抗体表型呈阳性;③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阻断CXCR2受体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被抑制;④在动物模型中,DAPI染色结果提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组损伤区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化学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显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组修复损伤区域PECAM-1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⑤以上结果表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修复急性软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膝关节 软骨损伤 细胞归巢
下载PDF
小切口结合带线可吸收螺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髁间嵴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陆定贵 彭维波 +3 位作者 黄辉 班锦东 班洁勤 韦庆军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757-1758,1770,共3页
目的 观察小切口结合自制带线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ACL止点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均经膝前内侧小切口显露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复位后,用尾帽带线可吸收螺钉固定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 观察小切口结合自制带线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ACL止点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均经膝前内侧小切口显露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复位后,用尾帽带线可吸收螺钉固定止点撕脱骨折,带线关节内打结。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临床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0±5.0)min,切口长度(36.0±4.2)mm;术后骨折复位、伤口愈合良好。随访8~12个月,术后6个月Lysholm临床评分(96.0±3.5)分,明显高于术前的(20.0±54.5)分(P〈0.05)。结论 小切口结合自制带线可吸收螺钉治疗前ACL胫骨止点骨折,骨折端显露充分,操作简单,复位牢固,损伤小,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髁间嵴 小切口 可吸收螺钉 前交叉韧带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在痛风石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陆定贵 班锦东 +3 位作者 黄辉 彭维波 班洁勤 李兰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痛风石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寻求提高切口愈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明确诊断痛风石病例7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清除痛风石,按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 目的观察痛风石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寻求提高切口愈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明确诊断痛风石病例7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清除痛风石,按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糖皮质激素组、秋水仙碱组和抗生素组。观察术后发热率、胃肠道反应率及术后2周切口愈合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糖皮质激素组疼痛缓解率明显、胃肠道反应率低,糖皮质激素组切口愈合率95%。结论痛风石围手术期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痛风发作,促进切口愈合,缓解发热等全身症状及胃肠道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痛风石 手术治疗 围手术期
下载PDF
保留蒂部皮肤浅静脉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陆定贵 彭维波 +4 位作者 班锦东 黄辉 黄宇航 班洁勤 韦积华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1254-1256,共3页
目的观察保留蒂部皮肤浅静脉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足踝部皮瓣缺损患者58例,均取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其中21例切取皮瓣时保留皮瓣蒂部皮肤浅静脉(保留组),37例不保留皮瓣蒂部皮肤浅静脉(非保留组),观察两组... 目的观察保留蒂部皮肤浅静脉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足踝部皮瓣缺损患者58例,均取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其中21例切取皮瓣时保留皮瓣蒂部皮肤浅静脉(保留组),37例不保留皮瓣蒂部皮肤浅静脉(非保留组),观察两组术后皮瓣肿胀率、皮瓣坏死率及皮瓣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保留组术后皮瓣肿胀率、坏死率均低于非保留组,切口愈合情况好于非保留组(P<0.05)。结论保留蒂部皮肤浅静脉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可提高皮瓣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皮肤缺损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保留蒂部皮肤浅静脉
下载PDF
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陆定贵 林佳杰 +1 位作者 姚顺晗 唐毓金 《微创医学》 2021年第4期538-541,共4页
人体软骨损伤后因软骨的自身修复能力有限,故常根据损伤特点而采取个性化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传统中医药治疗、肌内效贴等;手术治疗方式有关节镜下关节灌洗、微骨折... 人体软骨损伤后因软骨的自身修复能力有限,故常根据损伤特点而采取个性化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传统中医药治疗、肌内效贴等;手术治疗方式有关节镜下关节灌洗、微骨折术、自体骨软骨移植、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等。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学者们尝试运用组织工程技术来修复软骨缺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损伤 修复策略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止点磁共振测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陆定贵 彭维波 +3 位作者 黄辉 班锦东 韦积华 韦祥汀 《右江医学》 2016年第6期662-664,共3页
目的后交叉韧带(PCL)重建的关键是止点解剖与显露,术前详细了解磁共振下止点解剖形态学特点,为临床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适当切面上测量Blumensaat线、后交叉韧带股骨及胫骨止点长度、胫骨平台后缘斜... 目的后交叉韧带(PCL)重建的关键是止点解剖与显露,术前详细了解磁共振下止点解剖形态学特点,为临床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适当切面上测量Blumensaat线、后交叉韧带股骨及胫骨止点长度、胫骨平台后缘斜坡长度、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后缘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中心垂直距离,胫骨止点中心与腘窝血管丛距离。结果 PCL股骨起点长度平均(7.6±1.3)mm,占Blumensaat线24.8%;胫骨止点平均长度(8.8±1.0)mm,占斜坡长度37.0%,胫骨止点中心与ACL后缘垂直距离平均(19.3±2.2)mm,胫骨止点中心与腘窝血管丛距离(9.6±1.8)mm。结论后交叉韧带股骨起点位于Blumensaat线下半部,胫骨止点位于斜坡后下半部,胫骨止点靠近腘窝血管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后交叉韧带 测量
下载PDF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陆定贵 唐乾利 彭维波 《右江医学》 2018年第1期103-107,共5页
膝关节交叉韧带呈铰链式链接胫骨的髁间隆起及股骨髁间窝,分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两条,其中PCL起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止于胫骨平台斜坡下半部,是膝关节后向稳定的主要韧带。PCL损伤后其限制... 膝关节交叉韧带呈铰链式链接胫骨的髁间隆起及股骨髁间窝,分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两条,其中PCL起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面,止于胫骨平台斜坡下半部,是膝关节后向稳定的主要韧带。PCL损伤后其限制作用遭到破坏,膝关节后向极不稳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多种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方法,短期内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重建效果,如骨隧道定位、骨隧道内口对移植物剪切、移植物血管爬行长入、移植物撞击等。本文就上述问题,从PCL止点解剖及生物力学、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的止点显露和制作、骨隧道夹角对移植物磨损、保留残端对移植物愈合影响、重建移植材料、单束双束重建技术、移植物固定技术等PCL重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关节镜下膝关节PCL重建技术和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 重建
下载PDF
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及间充质干细胞的修复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定贵 《微创医学》 2021年第3期307-311,共5页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基质构成,缺乏神经、血管,损伤后自愈能力差,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导致肢体残疾[1]。目前临床上治疗软骨损伤常用的方法有自体或异体软骨移植、人工关节置换等[2]。自体软骨可移植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面...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基质构成,缺乏神经、血管,损伤后自愈能力差,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导致肢体残疾[1]。目前临床上治疗软骨损伤常用的方法有自体或异体软骨移植、人工关节置换等[2]。自体软骨可移植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面积缺损患者,而同种异体移植常常有较强的排斥反应,疗效欠佳。人工关节虽然在力学上已接近正常关节,但存在假体松动、使用寿命短等缺陷。组织工程学是一门与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紧密相关的学科,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将细胞与材料有机结合,构建出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来修复病损,以达到与正常组织生物特性最大化的相似[3]。组织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支架材料。组织工程的概念兴起以来,有关学者一直在尝试运用组织工程技术来修复软骨缺损。软骨组织工程的目的是模拟软骨修复的自然过程,通过对种子细胞、支架、细胞生物活性物质等的调控,促进软骨组织愈合[4]。现对软骨组织工程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修复软骨缺损的临床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软骨损伤 组织修复 种子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软骨损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
11
作者 陆定贵 韦庆军 +3 位作者 李桥川 韦积华 肖仕辉 李伟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5063-5067,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聚集有影响。目的:观察软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修复区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以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关系。方法:建立兔软骨损伤模型,分别于建模后2,5,7,10,14,28... 背景: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聚集有影响。目的:观察软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修复区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以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关系。方法:建立兔软骨损伤模型,分别于建模后2,5,7,10,14,28d取损伤灶及边缘区组织,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和体外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的迁移影响。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呈现出时间变化的趋势,软骨损伤后第7天达到高峰(P<0.05)。体内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聚集在软骨损伤灶周围,但在封闭CXC趋化因子受体4后,此聚集现象逐渐减弱(P<0.05)。结果证实,局部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在软骨损伤早期明显升高,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损伤修复区迁移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CXC趋化因子受体4 软骨损伤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以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2
作者 韦庆军 赵劲民 +2 位作者 陆荣斌 李晓峰 陆定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6500-6503,共4页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Watson-Jones入路 改良Gibson入路 微创 全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BrdU标记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庆军 陆定贵 +3 位作者 赵劲民 韦积华 肖仕辉 李伟岸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拟在体外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台盼蓝染色观察离心后细胞活性,绘制BMSCs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诱导传代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 目的:拟在体外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台盼蓝染色观察离心后细胞活性,绘制BMSCs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诱导传代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2周后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和阿尔新蓝染色检测蛋白多糖的表达。BrdU标记BMSCs,观察最佳标记率及标记时间,并予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测定标记后细胞活性。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能分离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SCs,分离后细胞活性均大于99%,BMSCs表面标记CD90、CD45、CD34阳性细胞表达分别为99.24%、0.03%、1.37%,BMSCs的生长曲线呈S形。成软骨诱导2周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阿尔新蓝染色细胞基质被蓝染。BrdU标记后,MSCs标记率>95%,BrdU细胞标记最佳时间为48 h,最佳浓度为10 mg/L,标记后细胞活性高。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可获得纯度较高BMSCs;BrdU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标记BMSCs的方法,BrdU对细胞标记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培养 诱导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四甲基偶氮唑盐
下载PDF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韦庆军 陆定贵 《微创医学》 2011年第4期335-338,共4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Oguz认为[1],ACL是膝关节受损伤后最容易断裂的韧带,一旦断裂将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可导致膝关节内的半月板损伤、加速关节退行性变、骨性关节炎。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重建 移植物 人工韧带
下载PDF
Inlay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双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丁科 罗群强 +5 位作者 韦积华 陆定贵 唐乾利 唐毓金 袁健 葛清卿 《右江医学》 2021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采用Inlay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双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探讨此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5例PCL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均采用Inlay小切口切开复位双锚钉内固定,其中,男19例,女6例... 目的采用Inlay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双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探讨此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5例PCL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均采用Inlay小切口切开复位双锚钉内固定,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9~67岁,平均(41.76±12.32)岁,较完整的骨折块面积大小1.68~2.60 cm^(2),平均(2.17±0.28)cm^(2),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Lysholm及IKD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6.76±5.02)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锚钉拔出、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47.04±4.23)分增加到(96.80±1.76)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46.72±4.77)分增加到(97.48±1.45)分,术后IKDC、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Inlay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双锚钉内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疗效确切,该术式具有显露充分、操作简便、创伤小和安全可靠等优点,适合各种骨折类型的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撕脱性骨折 后交叉韧带 锚钉固定 Inlay切口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ER-2基因扩增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erbB-2蛋白表达情况的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煦 陆定贵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1290-1294,共5页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检测(FISH)、免疫组化技术(IHC)在乳腺癌HER-2基因及蛋白检测中的差异性与相关性。方法:以98例乳腺癌患者的手术病理切片为检测对象,分别进行FISH、IHC检测,分析两种检测结果。结果:IHC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占53例(54...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检测(FISH)、免疫组化技术(IHC)在乳腺癌HER-2基因及蛋白检测中的差异性与相关性。方法:以98例乳腺癌患者的手术病理切片为检测对象,分别进行FISH、IHC检测,分析两种检测结果。结果:IHC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占53例(54.08%),阴性占45例(45.92%)。FISH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占比29例(29.59%),阴性占69例(70.41%)。以FISH为金标准,IHC检测为-的符合率为42(93.33%),+的符合率5(17.86%),++的符合率11(78.57%),+++的符合率10(90.91%)。结论:IHC初步筛查C-erbB-2蛋白,-、+++符合率较高,在++、+筛查中IHC符合率较低,建议在IHC筛查基础上再做FISH筛查,以明确HER-2基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乳腺癌 HER-2 C-ERBB-2蛋白
下载PDF
锁定接骨板外固定和组合臂式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陆定贵 唐乾利 +5 位作者 彭维波 唐毓金 李兰甜 班洁勤 班锦东 韦积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46-1148,共3页
目的比较组合臂式外固定架与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5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的37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组合臂式外固定架治疗的55例患者进行比较。两... 目的比较组合臂式外固定架与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5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的37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组合臂式外固定架治疗的55例患者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Gustilo分型、合并伤、软组织缺损范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4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个月,对照组外固定架针道松动发生率为76.4%(42/55),骨不连发生率为29.1%(16/55),返岗工作率为70.9%(39/55);研究组分别为8.1%(3/37)、8.1%(3/37)和91.9%(34/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2例患者发生畸形愈合,而研究组未见钢板扭曲、螺钉退出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评价法评价,对照组优良率为60.0%(33/55),研究组为91.9%(34/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4,P=0.002)。结论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操作简便、骨折愈合快,可有效固定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开放性骨折 组合臂式外固定架 锁定接骨板 外固定
原文传递
阻挡钉治疗胫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 被引量:4
18
作者 陆定贵 姚顺晗 +2 位作者 林佳杰 张卫扬 何凤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314-1317,共4页
[目的]探讨阻挡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阻挡钉治疗的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55±1... [目的]探讨阻挡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阻挡钉治疗的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55±10.8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AO分型:A型12例,B型17例,C型5例。总结阻挡钉治疗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41.18±11.53)min、切口长度(2.09±0.79)cm、术中出血量(4.58±2.36)ml、术中透视(4.32±1.25)次。患者术后均获随访(20.21±6.26)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VAS评分逐渐减小,膝关节HS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其中有31例术后骨折愈合,愈合时间(5.71±1.40)个月,3例骨折未愈合,予更换直径更大髓内钉及植骨后痊愈。[结论]应用阻挡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是一种微创、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肥大性骨不连 阻挡钉
原文传递
骨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辉 彭维波 陆定贵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预防对策,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70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医院感染发生率、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生医院感染90例,感染率为3.64%,感染部位分别为呼吸系...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预防对策,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70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医院感染发生率、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生医院感染90例,感染率为3.64%,感染部位分别为呼吸系统40例占44.44%、泌尿系统16例占17.78%、消化系统14例占15.56%、穿钉部位11例占12.22%、切口9例占10.00%;80例进行病原菌培养,培养出53株病原菌,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8株,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34株,检出率为64.15%;年龄大、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组死亡率为8.89%,高于未发生医院感染的1.47%(P<0.05)。结论骨科住院患者常合并一定程度的医院感染,可加重病情,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相关特点实施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