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营养水体中2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陆开宏 胡智勇 +1 位作者 梁晶晶 朱津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08-1515,共8页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 选取宁波市城区内河2个营养类型水体日湖(中-富营养类型)和卧彩江(重富营养类型),于2008年8~11月,利用MIDI Sherlock MIS系统和其他传统方法,跟踪监测了2个水体内2种常见水生净化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季节变化,分析了水体主要水质参数、水体微生物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生植物根际效应显著,不同月份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要显著高于水体环境;植物种类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显著,在日湖水体,狐尾藻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显著高于喜旱莲子草;在卧彩江,2种植物根际细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查期间,日湖水温、TN、TP、Chla与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间均无显著相关,仅COD与喜旱莲子草根际细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在卧彩江,TP与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根际放线菌数量显著负相关,其余水质参数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植物根际优势菌种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有机物降解微生物为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植物种类的不同也导致了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食酸菌属(Acidovorax)、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特有菌种的出现.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除日湖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夏、秋两个季节相似性较高外,其余几个处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在21.60%~51.57%.日湖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夏季高于秋季,而卧彩江中夏季低于秋季;日湖中2种植物之间无论夏秋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卧彩江,夏季喜旱莲子草要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秋季则完全相反,据此说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受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植物种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水体 粉绿狐尾藻 喜旱莲子草 根际微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湖南镇水库浮游生物及其影响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陆开宏 朱津永 +4 位作者 王扬才 金春华 郑忠明 胡智勇 潘洁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16.71×106L-1之间,浮游动物则变化于8~3548L-1之间。春、夏季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oroides)水华持续数月,水体表层细胞密度高达2.28×108L-1,进入秋季后其优势逐渐被颤藻属(Oscillatoria)蓝藻取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螺旋鱼腥藻数量、总溶解固形物(TDS)和透明度(SD)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浮游动物演替主要与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Microcystis)毒素(EMC)、营养盐和螺旋鱼腥藻数量相关。由于高水平营养盐的存在,上行效应无法有效限制蓝藻的发生,水华蓝藻以其数量优势改变了水体理化条件,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因素,而营养盐可能通过主导可食藻类的生长,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动态。将水华蓝藻数量及藻毒素浓度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分别提高了对浮游植物、动物群落的解释15.6%和25.8%,说明水华蓝藻和藻毒素的存在对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浮游生物 微囊藻毒素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罗非鱼对蓝藻的摄食消化及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控制 被引量:46
3
作者 陆开宏 金春华 王扬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1-818,共8页
2000年至2003年实验研究尼罗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摄食、消化特性的基础上,在宁波月湖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了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应用试验.研究表明,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有很强的摄食与消化能力.25 ℃条件下,罗非鱼鱼种对铜绿微囊藻的平... 2000年至2003年实验研究尼罗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摄食、消化特性的基础上,在宁波月湖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了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应用试验.研究表明,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有很强的摄食与消化能力.25 ℃条件下,罗非鱼鱼种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消化率达67.5%,摄食率则随鱼体体重及水温的升高而增加.1999年至2000年蓝藻泛滥的月湖水体,2001年和2002年先后放养鲢鳙蚌(9.8 g·m-3)和罗非鱼鱼种(3~5 g·m-3)后,蓝藻水华不再出现,浮游藻类年平均细胞数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67.5%和79.6%,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下降48.6%和63.8%;蓝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70.0%分别下降至22.1%和11.2%,水体透明度则由之前的20~50 cm上升至55~137 cm.在已经发生严重蓝藻水华的镇海公园等水体中,放养罗非鱼鱼种 (8~15 g·m-3)20 d左右,水华消失,叶绿素含量和浮游植物数量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罗非鱼放养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与系统初始的群落结构、营养状态及水体所承受的营养物负荷存在更大的关系.罗非鱼放养应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理想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富营养化 蓝藻水华 摄食 消化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与修复的环境生态工程——利用明矾浆和鱼类控制桥墩水库蓝藻水华 被引量:77
4
作者 陆开宏 晏维金 苏尚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2-737,共6页
1997年和 1998年夏季桥墩水库相继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 .1998年 9月 1m2 水面喷洒 38 8g改性明矾浆应急除藻 ,当年蓝藻水华基本消失 .1998年底和 1999年初 ,1hm2 水面放养尾重 2 0g左右鲢、鳙鱼种 12 0 0尾 .1999年仅局部发生蓝藻水华 ,... 1997年和 1998年夏季桥墩水库相继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 .1998年 9月 1m2 水面喷洒 38 8g改性明矾浆应急除藻 ,当年蓝藻水华基本消失 .1998年底和 1999年初 ,1hm2 水面放养尾重 2 0g左右鲢、鳙鱼种 12 0 0尾 .1999年仅局部发生蓝藻水华 ,8月份水库浮游蓝藻数量比 1998年同期下降 77 7% ,透明度提高 1 5m ;2 0 0 0和 2 0 0 1年水库不再出现蓝藻水华 ,水体表观质量明显提高 ,与 1998年 8月同期比较 ,透明度提高 2 4m ,总氮下降 6 1 1% ,总磷下降 5 9.4 % ,浮游蓝藻总量由 1998年的 10 4 35 5× 10 4个细胞 L下降至 14 3 3× 10 4个细胞 L ,蓝藻个体数量比例从 1998年的 99 2 %下降至 31 5 % .水体富营养状况从治理前的中—富营养类型恢复到中—贫营养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修复 环境生态工程 水库 富营养化 蓝藻水华 明矾浆 水体污染
下载PDF
几个试验因子对细巧华哲水蚤清滤率和滤食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陆开宏 吕耀平 +2 位作者 林霞 郑祯 姚国琴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47,共4页
以象山港浮游桡足类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 (Sinocalanustenellus)成体为试验动物投喂以大溪地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ona),对其清滤率F(ml/个·h)和滤食率G(细胞/个·h)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 ,温度、海水比重、食物浓度及试... 以象山港浮游桡足类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 (Sinocalanustenellus)成体为试验动物投喂以大溪地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ona),对其清滤率F(ml/个·h)和滤食率G(细胞/个·h)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 ,温度、海水比重、食物浓度及试验动物密度的变化对细巧华哲水蚤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水温15℃、比重1.010、食物浓度150000个细胞/ml和试验动物密度0.25个/ml的条件下 ,细巧华哲水蚤滤食率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巧华哲水蚤 清滤率 滤食率 影响因子 饲料
下载PDF
三角褐指藻不同藻株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陆开宏 林霞 钱云霞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0-24,共5页
1996~ 1998年对上海、浙江和厦门的三角褐指藻进行分离克隆 ,比较了其中 5个藻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脂肪酸组成及培养液淡化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5个藻株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基本一致 ,均具有高比例的肉豆蔻酸 (14∶0 )、棕榈... 1996~ 1998年对上海、浙江和厦门的三角褐指藻进行分离克隆 ,比较了其中 5个藻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脂肪酸组成及培养液淡化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5个藻株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基本一致 ,均具有高比例的肉豆蔻酸 (14∶0 )、棕榈酸 (16∶0 )、棕榈油酸 (16∶1)、十六碳二烯酸 (16∶2 )和EPA(2 0∶5) ,只有低含量的DHA(2 2∶6 )、花生烯酸 (2 0∶1)和 18碳脂肪酸 ,但不同藻株的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 ,EPA含量最高的为XS0 3株 ,细胞干重中的含量为 39.0 2mg/g ,占脂肪酸总量的 2 8.0 0 % ;而EPA含量最低的为XS0 4株 ,细胞干重含量及占脂肪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 2 3.4 2mg/g和 19.13%。培养液淡化对三角褐指藻脂肪酸组成明显影响 ,但对不同藻株的作用结果不同。淡化后 ,DHA和山嵛酸 (2 2∶0 )的含量在所有藻株中均有明显下降 ,而 14∶0、16∶0、16∶1、16∶2、18∶0、2 0∶5和脂肪酸总量在SS0 2和ZS0 6株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ZS0 8、XS0 3和XS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 藻株 淡化培养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应用彗星试验研究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对铜锈环棱螺肝细胞DNA的损伤 被引量:4
7
作者 陆开宏 张双玲 +2 位作者 张春景 谢丽凤 梁晶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9-1085,共7页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3组不同成分的微藻悬浮液中[蓝藻组:只投喂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混合藻组:50%四尾柵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产毒铜绿微囊藻;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柵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螺肝组织中的藻毒素浓度。结果表明,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s)浓度分别为:蓝藻组(36.34±4.12)μg·L-1;混合藻组(18.69±2.12)μg·L-1;对照组未检出。在喂食暴露的前6h内,混合藻组和蓝藻组螺肝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持续增长,而后出现下降趋势;第12h更换藻液并将微藻浓度调整至初始值后,肝组织中MCs含量又迅速回升。同期螺肝细胞DNA损伤指标彗星尾长(TL)、彗星尾距(TM)和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ail DNA%)也随螺肝组织中MCs含量发生相应变化,各项DNA损伤指标均在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6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各项指标值有所回落,但第12h更换藻液后,DNA损伤再次加剧。整个实验期间(24h),混合藻组和蓝藻组的DNA损伤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混合藻组均显著高于蓝藻组。说明铜锈环棱螺经产毒微囊藻喂食暴露后,其肝组织细胞的DNA受到损伤,且螺肝组织MCs积累越多,DNA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DNA损伤 彗星试验 铜锈环棱螺
下载PDF
枝角类RAPD条件优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陆开宏 石志猛 王扬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307,共5页
以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和多刺裸腹(M.macrocopaStraus)为材料,对枝角类RAPD扩增条件进行了摸索和优化,结果表明,枝角类PCR扩增反应的最佳体系为:在25μL体积中,模板DNA25ng/μL,dNTPs0.1mmol/L,TaqDNA聚合酶1U,引物0.1μm... 以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和多刺裸腹(M.macrocopaStraus)为材料,对枝角类RAPD扩增条件进行了摸索和优化,结果表明,枝角类PCR扩增反应的最佳体系为:在25μL体积中,模板DNA25ng/μL,dNTPs0.1mmol/L,TaqDNA聚合酶1U,引物0.1μmol/L,Mg2+1.5mmol/L,10×PCR缓冲液2.5μL。按照优化的RAPD条件进行实验,重现性良好。2种裸腹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同种裸腹不同生存盐度之间的种群遗传相似度较高,分别为0.9134和0.9038;而多刺裸腹和蒙古裸腹两个种间的遗传相似度相对较低,约为0.5~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腹溞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遗传多样性 枝角类 RAPD条件
下载PDF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形态及其变异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陆开宏 林霞 钱云霞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8,共8页
分别对青岛、浙江、上海和厦门四地的三角褐指藻藻种及单个细胞克隆后多个藻株的形态及其变异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青岛、上海藻种短期培养后 ,培养液细胞基本由梭形细胞组成 ;浙江和厦门藻种则基本由三出放射形细胞组成。正常培养液中... 分别对青岛、浙江、上海和厦门四地的三角褐指藻藻种及单个细胞克隆后多个藻株的形态及其变异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青岛、上海藻种短期培养后 ,培养液细胞基本由梭形细胞组成 ;浙江和厦门藻种则基本由三出放射形细胞组成。正常培养液中卵形细胞比例均在 0 .1%以下。特定条件下 ,梭形和三出放射形细胞均能产生卵形细胞 ,卵形细胞也能发育成梭形或三出放射形细胞 ;三出放射形细胞可能经“突变”或“定向变异”转变成梭形细胞 ,而梭形细胞培养液中没有出现三出放射形细胞。培养液比重、温度及光照条件的改变短期内对细胞形态类型的转变没有明显影响 ;淡水和低温 ( 4℃~ 8℃ )的长期胁迫能使梭形和三出放射形藻株发生高比例的卵形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 形态类型 形态变异 变异机理 光照 温度 三出放射形 梭形 卵形 诱变
下载PDF
13种饵料微藻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陆开宏 林霞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01年第3期27-32,共6页
:1 996~ 1 999年间对我国 1 3种习见海、淡水微藻及部分单克隆藻株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PUFA)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各自适宜培养条件下获得的 1 3种藻类细胞中 ,硅藻门的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tricornutum)、中肋骨条藻 (Ske... :1 996~ 1 999年间对我国 1 3种习见海、淡水微藻及部分单克隆藻株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PUFA)组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各自适宜培养条件下获得的 1 3种藻类细胞中 ,硅藻门的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tricornutum)、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closterium)、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muelleri)和金藻门的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具有较高的EPA含量 ,占脂肪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 1 9.1 3 %~ 2 8.0 0 %、2 4.6 2 %、2 7.80 %、2 1 .45%和 2 6 .6 5% ;而 1 3种藻类细胞中DHA的含量普遍较低 ,只有绿色巴夫藻、球等鞭金藻 (Isochrysisgalbana)和等鞭金藻 (Isochrysissp .)存在有意义的DHA含量 .蓝藻门的钝顿螺旋藻 (Spirulina platensis)、绿藻门的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subcordiformis)、盐藻 (Dunaliellasalina)、海水小球藻 (Chlorellasp)、淡水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和淡水斜生栅藻 (Scenedesmusobliquus)没有或仅有很小比例的EPA和DHA .利用高EPA藻种三角褐指藻和DHA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饲育河蟹第一期(Z1 )和第二期蚤状幼体 (Z2 ) ,Z1 至Z2 的变态率及大眼幼体 (M)育成率均明显高于海水小球藻、螺旋藻和鸡蛋黄饲育的对照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EPA DHA 应用
下载PDF
海、淡水驯化对5种微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陆开宏 林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对5种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分析及海淡水驯化影响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淡水小球藻和海水小球藻的特征脂肪酸均为16:0、16:2、18:0、18:2和18:3;淡水斜生栅藻的特征脂肪酸为16:0、18:1和18:3;... 对5种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分析及海淡水驯化影响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淡水小球藻和海水小球藻的特征脂肪酸均为16:0、16:2、18:0、18:2和18:3;淡水斜生栅藻的特征脂肪酸为16:0、18:1和18:3;海水三角褐指藻的特征脂肪酸为14:0、16:0、16:1和EPA。淡水藻海水驯化和海水藻淡水驯化后,特征脂肪酸的种类不发生变化,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有明显变化,驯化后,几种特征脂肪酸及总脂肪酸占细胞干重的比例在蛋白核小球藻。小球藻-1和三角褐指藻SS02品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斜生栅藻、小球藻-2和三角褐指藻ZS08、XS03品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淡水驯化 脂肪酸
下载PDF
2种摄藻鱼消化酶活性及消化器官组织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陆开宏 王扬才 蔡惠凤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39,64,共4页
在以蓝藻水华为食时,罗非鱼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鲢,其中罗非鱼肝脏蛋白酶活性是鲢的6.99倍,而肠道蛋白酶活性平均比鲢高出136.72%。淀粉酶活性2种鱼差异不明显。罗非鱼摄食后,极低的pH胃酸环境不仅在破坏蓝藻细胞壁时起到决定性作用,而... 在以蓝藻水华为食时,罗非鱼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鲢,其中罗非鱼肝脏蛋白酶活性是鲢的6.99倍,而肠道蛋白酶活性平均比鲢高出136.72%。淀粉酶活性2种鱼差异不明显。罗非鱼摄食后,极低的pH胃酸环境不仅在破坏蓝藻细胞壁时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在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罗非鱼比鲢具有更适合摄食群体蓝藻水华的鳃耙结构,更大的肠内表面积和更薄的肌层厚度,这些可能增强了罗非鱼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蓝藻水华 消化酶活性 消化器官组织 形态
下载PDF
人工繁殖蟹苗淡化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陆开宏 徐如卫 江锦坡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5-38,共4页
人工繁殖蟹苗淡化方法的初步研究陆开宏,徐如卫,江锦坡(浙江水产学院养殖系,宁波315010)河蟹(Eriocheirsinensis)系海水繁殖、淡水生长的洄游性甲壳动物,人工繁殖的蟹苗(大眼幼体)由于自身调节渗透压... 人工繁殖蟹苗淡化方法的初步研究陆开宏,徐如卫,江锦坡(浙江水产学院养殖系,宁波315010)河蟹(Eriocheirsinensis)系海水繁殖、淡水生长的洄游性甲壳动物,人工繁殖的蟹苗(大眼幼体)由于自身调节渗透压的需要,一般均需淡化后才移入淡水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蟹苗 人工繁殖 淡化法
下载PDF
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饵料基础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陆开宏 华建权 陈贤龙 《黄渤海海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70,共8页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 ,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 ,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 :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 期 (Z1)至 期 (Z2 )的变态率...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 ,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 ,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 :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 期 (Z1)至 期 (Z2 )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 ,Z1可以不投饵 ,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 ,能明显提高 Z2 活力和 Z2 至 Z3 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 ,在幼体培育前期 (Z1)投喂单胞藻、轮虫 ,后期 (Z3 以后 )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 ,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但达到一定密度后 ,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蚤状幼体 饵料基础 捕食率 人工培育
下载PDF
杭州西湖引流冲污前后浮游藻类变化及防治富营养化效果评价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陆开宏 姚礼一 +1 位作者 周少勤 李梅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66-272,共7页
1988年4月—1989年4月西湖各湖区浮游藻类逐月分析资料表明,引水冲污后西湖蓝藻个体数量比例从1981年的84.4%下降到69.7%,藻种数118种增至192种;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多项水质指标的TSI均值表明,西湖水体依然属富营养类型... 1988年4月—1989年4月西湖各湖区浮游藻类逐月分析资料表明,引水冲污后西湖蓝藻个体数量比例从1981年的84.4%下降到69.7%,藻种数118种增至192种;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多项水质指标的TSI均值表明,西湖水体依然属富营养类型,且有缓慢发展趋势,引水并未根本改变西湖水质特性。根据藻量及多样性指数的方差分析,对各湖区污染及富营养程度进行了多重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 浮游藻类 富营养化
下载PDF
藻类中EPA、DHA的含量及其在水产养殖等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开宏 孙世春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1998年第2期90-99,共10页
综述了藻类中EPA、DHA的研究现状。藻类中廿碳五烯酸(EPA)和廿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在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品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培养液的配方、温度、光照强度、盐度、通气及培养时间等许多因子都能不同程度地影... 综述了藻类中EPA、DHA的研究现状。藻类中廿碳五烯酸(EPA)和廿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在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品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培养液的配方、温度、光照强度、盐度、通气及培养时间等许多因子都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藻类中EPA和DHA的合成和积累,但不同种类的影响效果不尽一致。富含EPA和DHA的藻类在水产养殖、人体保健和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EPA DHA 影响因子 应用
下载PDF
几种枝角类的卵鞍形态及表面超微结构 被引量:8
17
作者 陆开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5-572,共8页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浙东地区八种常见淡水枝角类卵鞍形态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卵鞍形态多为三角形或豆荚形 ,表面大都具特定的纹饰 ,内储冬卵 1~ 2枚。卵鞍的形态、表面纹饰、冬卵的数量和排列方向具有种的特异性。枝角类的分...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浙东地区八种常见淡水枝角类卵鞍形态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卵鞍形态多为三角形或豆荚形 ,表面大都具特定的纹饰 ,内储冬卵 1~ 2枚。卵鞍的形态、表面纹饰、冬卵的数量和排列方向具有种的特异性。枝角类的分类地位相距越远 ,卵鞍形态和表面结构相差越大 ,相近种和亚种间的卵鞍在光镜下难以区别 ,亚显微结构却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卵鞍 形态 亚显微结构
下载PDF
罗非鱼除藻对月湖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开宏 王扬才 金春华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05年第1期39-43,共5页
宁波月湖放养罗非鱼前后的水体理化因子检测结果表明, 放养罗非鱼后水体透明度有较大改善,年平均升高0. 16m,与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结果十分吻合.与此相反,水体COD、TP和TN比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TN差异显著(P<0.05),TP... 宁波月湖放养罗非鱼前后的水体理化因子检测结果表明, 放养罗非鱼后水体透明度有较大改善,年平均升高0. 16m,与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结果十分吻合.与此相反,水体COD、TP和TN比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TN差异显著(P<0.05),TP为极显著(P<0.01);通过与进水口的水质对比,发现TN、TP受外源水质影响明显.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证明月湖TP的增加与罗非鱼放养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而罗非鱼对浮游藻类的牧食压力导致了水体叶绿素的减少及透明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生物调控 月湖 水质因子
下载PDF
河蟹土池育苗阶段性养水给饵技术的探索 被引量:5
19
作者 陆开宏 周洪 茅树杰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225-229,共5页
分别于 1997年 3~ 4月和 1998年 4~ 5月在浙江舟山、鄞县两地河蟹土池育苗中进行了一种阶段性养水给饵技术的试验。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孵幼前的施肥养水、幼体培育中丰年虫无节幼体的间断性停喂和后期外源性天然饵料的利用。结果表明,... 分别于 1997年 3~ 4月和 1998年 4~ 5月在浙江舟山、鄞县两地河蟹土池育苗中进行了一种阶段性养水给饵技术的试验。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孵幼前的施肥养水、幼体培育中丰年虫无节幼体的间断性停喂和后期外源性天然饵料的利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饵料及亲蟹成本,而且可明显提高一期蚤幼的变态率,稳定土池育苗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土池育苗 施肥养水 阶段性给饵
下载PDF
淡水枝角类的培养技术 被引量:7
20
作者 陆开宏 《水产养殖》 CAS 1992年第1期2-4,共3页
枝角类又称水溞,隶属于节枝动物门、甲壳纲、枝角目,是淡水水体中最重要的浮游生物组成之一。枝角类不仅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0~60%)、含有鱼类营养所必需的重要氨基酸,而且维生素及钙质也颇为丰富。
关键词 淡水 枝角类 水蚤 养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