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用白话写作
1
作者
赵思运(译)
肖淑云(译)
陆志韦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白话是一个人自己的方言,诗人理所当然地用他自己的白话创作。白话和古典之间的界限是很难划分的,但是,白话不仅与古典表达方式之间有很多具体不同,而且也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古典诗歌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平民出身"而走向过...
白话是一个人自己的方言,诗人理所当然地用他自己的白话创作。白话和古典之间的界限是很难划分的,但是,白话不仅与古典表达方式之间有很多具体不同,而且也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古典诗歌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平民出身"而走向过分雕琢。而白话诗的抒情和叙事技巧大部分都很粗糙。白话诗、自由诗、小诗的发展已经走向末路。在这种背景下,陆志韦推荐了卞之琳、臧克家、陈梦家等人的一些佳作,并且介绍了自己的几首作品的创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古典语言
北京方言
白话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乎简体字和拼音方案
2
作者
陆志韦
《语文建设》
1958年第2期21-23,共3页
这些日子,我常是在自问自答:以往我对文字改革的看法,哪几点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哪几点未必是这样。特别是文改委员中间,在简字和拼音上都出了个别的右派分子,我们更得要“自疚”;断不能因为自己跟他们在政治上划清了界限,就以为在文改...
这些日子,我常是在自问自答:以往我对文字改革的看法,哪几点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哪几点未必是这样。特别是文改委员中间,在简字和拼音上都出了个别的右派分子,我们更得要“自疚”;断不能因为自己跟他们在政治上划清了界限,就以为在文改方面,思想方法上和作风上,都万事大吉了。我现在要说的,都不过是些技术上的小节,但是免不了会反映出我对于劳动人民的利益是否彻底忠心,对于租国的语言、文字是否全盘地了解,是否平心静气地在谋求解决巳经发现了的种种内部矛盾。同志们会从这个角度来批判我。我们委员会以往不常能用这样的诚恳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以后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机会面对面地作些同志式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音方案
简字
自问自答
繁简
方言区
地域方言
尖团
附加符号
人能
卡尼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反切是怎样构造的
被引量:
13
3
作者
陆志韦
《中国语文》
1963年第5期349-385,共37页
第壹章 论《切韵》的反切 第贰章 论徐邈的反切 第叁章 论吕忱《字林》的反切 第肆章 论郭璞的反切 第伍章 余绪 第壹章论《切韵》的反切 汉魏以后盛行反切。从历史记载来看,反切和反语差不多同时出现。反语出现之前早巳有“合...
第壹章 论《切韵》的反切 第贰章 论徐邈的反切 第叁章 论吕忱《字林》的反切 第肆章 论郭璞的反切 第伍章 余绪 第壹章论《切韵》的反切 汉魏以后盛行反切。从历史记载来看,反切和反语差不多同时出现。反语出现之前早巳有“合音”,像“之乎”、“之于”等于“诸”之类,或是“邾娄”等于“邹”之类。反语和“合音”反映一种共同的原则,就是把汉语的一个音节腰斩成两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切
构造
《切韵》
《字林》
历史记载
“之于”
反语
合音
原文传递
从“谓语结构”的主语谈起
被引量:
9
4
作者
陆志韦
《中国语文》
1963年第4期284-290,共7页
一缘起 近来常跟几位年轻的同人漫谈怎样研究古汉语语法,怎样为汉语语法史从方法上奠定基础。我提出过这样的意见:至少有两件事我们一开头就得留意,一是怎样把先秦文献里表现出来的语法结构和唐五代以后北方话白话文里表现出来的语...
一缘起 近来常跟几位年轻的同人漫谈怎样研究古汉语语法,怎样为汉语语法史从方法上奠定基础。我提出过这样的意见:至少有两件事我们一开头就得留意,一是怎样把先秦文献里表现出来的语法结构和唐五代以后北方话白话文里表现出来的语法结构互相联络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语结构
主语
语法结构
古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史
先秦文献
白话文
北方话
原文传递
试谈汉语语法学上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被引量:
4
5
作者
陆志韦
《中国语文》
1961年第6期12-18,共7页
一 在词汇平面上,什么叫做“形式”,什么叫做“意义”,什么叫做“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我总以为问题比在语法平面上来得简单。这也许是错觉,因为自己没研究过词汇。譬如“红”这概念的语言形式在北京话是hong,语音上简直可以...
一 在词汇平面上,什么叫做“形式”,什么叫做“意义”,什么叫做“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我总以为问题比在语法平面上来得简单。这也许是错觉,因为自己没研究过词汇。譬如“红”这概念的语言形式在北京话是hong,语音上简直可以说没有“变体”。“红”这概念是跟一个形式(或说“它的形式”)严格地结合着的。这形式是物质的,在描写语言学上可以用话把它描写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学
“意义”
描写语言学
“形式”
语言形式
“红”
北京话
平面
原文传递
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
被引量:
3
6
作者
陆志韦
《文学评论》
1962年第4期13-35,118-119,共25页
今年全世界爱好和平进步的人士正在庆祝诗圣杜甫的一二五○年生日。国内报刊上已经发表了好多纪念文章,大都着重杜诗的思想性。从前人读杜诗可又偏重另一个方面。元稹(杜君墓系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
今年全世界爱好和平进步的人士正在庆祝诗圣杜甫的一二五○年生日。国内报刊上已经发表了好多纪念文章,大都着重杜诗的思想性。从前人读杜诗可又偏重另一个方面。元稹(杜君墓系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几句话写在杜甫去世后四十三年。“诗圣”这称号也许是从这里脱胎来的。“体势”的“体”所指的该是杜诗的体裁、格律。“势”大概就是“孤高”、“流丽”之类。杜甫自己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焉得思如陶谢手”,“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诗的风度和格律,近来少有人谈到了。本文只想谈一下格律。“格律”有种种含义。就汉语的古诗来说,不妨限于古人所谓“约句”和“准篇”,也就是一句之中如何调平仄,一篇之中如何按平仄把各句安排好。这里要谈的只是杜甫的五律和七律,这两宗就占了杜诗的百分之五十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五律
七律
五言
句式
上下句
对仗
格式
不合格
平声字
原文传递
补《试论副动词》——并略谈《汉语语法教材》论“介词”的部分
7
作者
陆志韦
《中国语文》
1960年第5期220-221,共2页
《中国语文》1960年4月号发表了饶长溶同志的《试论副动词》。正象作者说的,那篇论文只代表一种方法上的试探,希望为“副动词”或是“介词”这语法范畴找出跟它相应的语法形式。从意义方面说,“介词”是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
《中国语文》1960年4月号发表了饶长溶同志的《试论副动词》。正象作者说的,那篇论文只代表一种方法上的试探,希望为“副动词”或是“介词”这语法范畴找出跟它相应的语法形式。从意义方面说,“介词”是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动词’或述说的‘形容词’上去”(黎锦熙:《国语文法》,11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动词
介词
语法教材
《中国语文》
汉语
语法形式
语法范畴
代名词
原文传递
题名
用白话写作
1
作者
赵思运(译)
肖淑云(译)
陆志韦
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出处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诗人陆志韦(1894-1970)研究"(项目编号:11JCZW04YB)阶段性成果
文摘
白话是一个人自己的方言,诗人理所当然地用他自己的白话创作。白话和古典之间的界限是很难划分的,但是,白话不仅与古典表达方式之间有很多具体不同,而且也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古典诗歌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平民出身"而走向过分雕琢。而白话诗的抒情和叙事技巧大部分都很粗糙。白话诗、自由诗、小诗的发展已经走向末路。在这种背景下,陆志韦推荐了卞之琳、臧克家、陈梦家等人的一些佳作,并且介绍了自己的几首作品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
白话
古典语言
北京方言
白话诗
分类号
I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乎简体字和拼音方案
2
作者
陆志韦
出处
《语文建设》
1958年第2期21-23,共3页
文摘
这些日子,我常是在自问自答:以往我对文字改革的看法,哪几点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哪几点未必是这样。特别是文改委员中间,在简字和拼音上都出了个别的右派分子,我们更得要“自疚”;断不能因为自己跟他们在政治上划清了界限,就以为在文改方面,思想方法上和作风上,都万事大吉了。我现在要说的,都不过是些技术上的小节,但是免不了会反映出我对于劳动人民的利益是否彻底忠心,对于租国的语言、文字是否全盘地了解,是否平心静气地在谋求解决巳经发现了的种种内部矛盾。同志们会从这个角度来批判我。我们委员会以往不常能用这样的诚恳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以后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机会面对面地作些同志式的批评。
关键词
拼音方案
简字
自问自答
繁简
方言区
地域方言
尖团
附加符号
人能
卡尼亚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反切是怎样构造的
被引量:
13
3
作者
陆志韦
出处
《中国语文》
1963年第5期349-385,共37页
文摘
第壹章 论《切韵》的反切 第贰章 论徐邈的反切 第叁章 论吕忱《字林》的反切 第肆章 论郭璞的反切 第伍章 余绪 第壹章论《切韵》的反切 汉魏以后盛行反切。从历史记载来看,反切和反语差不多同时出现。反语出现之前早巳有“合音”,像“之乎”、“之于”等于“诸”之类,或是“邾娄”等于“邹”之类。反语和“合音”反映一种共同的原则,就是把汉语的一个音节腰斩成两段。
关键词
反切
构造
《切韵》
《字林》
历史记载
“之于”
反语
合音
分类号
H1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从“谓语结构”的主语谈起
被引量:
9
4
作者
陆志韦
出处
《中国语文》
1963年第4期284-290,共7页
文摘
一缘起 近来常跟几位年轻的同人漫谈怎样研究古汉语语法,怎样为汉语语法史从方法上奠定基础。我提出过这样的意见:至少有两件事我们一开头就得留意,一是怎样把先秦文献里表现出来的语法结构和唐五代以后北方话白话文里表现出来的语法结构互相联络起来。
关键词
谓语结构
主语
语法结构
古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史
先秦文献
白话文
北方话
分类号
H314 [语言文字—英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谈汉语语法学上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被引量:
4
5
作者
陆志韦
出处
《中国语文》
1961年第6期12-18,共7页
文摘
一 在词汇平面上,什么叫做“形式”,什么叫做“意义”,什么叫做“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我总以为问题比在语法平面上来得简单。这也许是错觉,因为自己没研究过词汇。譬如“红”这概念的语言形式在北京话是hong,语音上简直可以说没有“变体”。“红”这概念是跟一个形式(或说“它的形式”)严格地结合着的。这形式是物质的,在描写语言学上可以用话把它描写出来,
关键词
汉语语法学
“意义”
描写语言学
“形式”
语言形式
“红”
北京话
平面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
被引量:
3
6
作者
陆志韦
出处
《文学评论》
1962年第4期13-35,118-119,共25页
文摘
今年全世界爱好和平进步的人士正在庆祝诗圣杜甫的一二五○年生日。国内报刊上已经发表了好多纪念文章,大都着重杜诗的思想性。从前人读杜诗可又偏重另一个方面。元稹(杜君墓系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几句话写在杜甫去世后四十三年。“诗圣”这称号也许是从这里脱胎来的。“体势”的“体”所指的该是杜诗的体裁、格律。“势”大概就是“孤高”、“流丽”之类。杜甫自己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焉得思如陶谢手”,“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诗的风度和格律,近来少有人谈到了。本文只想谈一下格律。“格律”有种种含义。就汉语的古诗来说,不妨限于古人所谓“约句”和“准篇”,也就是一句之中如何调平仄,一篇之中如何按平仄把各句安排好。这里要谈的只是杜甫的五律和七律,这两宗就占了杜诗的百分之五十六。
关键词
杜甫
五律
七律
五言
句式
上下句
对仗
格式
不合格
平声字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补《试论副动词》——并略谈《汉语语法教材》论“介词”的部分
7
作者
陆志韦
出处
《中国语文》
1960年第5期220-221,共2页
文摘
《中国语文》1960年4月号发表了饶长溶同志的《试论副动词》。正象作者说的,那篇论文只代表一种方法上的试探,希望为“副动词”或是“介词”这语法范畴找出跟它相应的语法形式。从意义方面说,“介词”是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动词’或述说的‘形容词’上去”(黎锦熙:《国语文法》,11页)。
关键词
副动词
介词
语法教材
《中国语文》
汉语
语法形式
语法范畴
代名词
分类号
H35 [语言文字—俄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用白话写作
赵思运(译)
肖淑云(译)
陆志韦
《枣庄学院学报》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关乎简体字和拼音方案
陆志韦
《语文建设》
195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古反切是怎样构造的
陆志韦
《中国语文》
1963
13
原文传递
4
从“谓语结构”的主语谈起
陆志韦
《中国语文》
1963
9
原文传递
5
试谈汉语语法学上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陆志韦
《中国语文》
1961
4
原文传递
6
试论杜甫律诗的格律
陆志韦
《文学评论》
1962
3
原文传递
7
补《试论副动词》——并略谈《汉语语法教材》论“介词”的部分
陆志韦
《中国语文》
196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