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23R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
作者 陆忠凯 陈志荣 +2 位作者 朱俊义 徐亚 华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076-2080,共5页
目的:研究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IL-23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探讨其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对198例IBD患者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IL-23R基因3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209026,p.Arg381Gln;rs413... 目的:研究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IL-23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探讨其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对198例IBD患者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IL-23R基因3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209026,p.Arg381Gln;rs41313262,p.Val362Ile;rs11465797,p.Thr175Asn)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其等位基因的表现频率,并结合临床资料评估其多态性与IBD的相关性.结果:(1)IBD中克罗恩病(CD)患者IL-23RArg-381Gln等位基因A的表现频率为2.70%,低于对照组(6.00%),但无统计学差异,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表现频率为5.65%,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2)IBD中CD患者IL-23RVal-362Ile等位基因A的表现频率为2.70%,UC组为2.42%,对照组为2.00%,3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IBD及对照组中均无Thr175Asn等位基因A表现,相应位点均表现为C.结论:我国IL-23R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BD无明显相关性,遗传异质性可能决定了IBD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3R 单核苷酸多态性 炎症性肠病
下载PDF
血管活性肠肽在调节肠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陆忠凯 陈卫昌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26-229,共4页
血管活性肠肽(VIP)是由2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脑肠肽。它既是一种胃肠激素,同时又是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递质,并参与调节肠黏膜的机械、化学、免疫屏障及肠道动力,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 肠屏障 脑肠肽
下载PDF
miR155在胃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陆忠凯 李晓岚 陈志荣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20-622,共3页
目的探讨miR155在胃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确诊的胃腺癌患者30例,收集临床资料,抽取外周血5 ml分离血浆,检测外周血中miR155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 目的探讨miR155在胃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确诊的胃腺癌患者30例,收集临床资料,抽取外周血5 ml分离血浆,检测外周血中miR155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同时留取胃腺癌手术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检测组织内miR155和IGF-1,分析它们的相关性。2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胃腺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miR-155的表达明显增高,并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而进一步增高。胃腺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IGF-1明显增高,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程度有关。miR155与IGF-1具有相关性。结论 miR155参与胃腺癌的发病,可能通过调控IGF-1/IGF-1R信号通路来促进胃腺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miR15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自噬相关IRGM基因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陆忠凯 陈志荣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1010-1012,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自噬相关IRGM基因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共166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8例,克隆恩病患者6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外周血5 ml,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RT...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自噬相关IRGM基因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诊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共166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8例,克隆恩病患者6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外周血5 ml,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IRGM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其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外周血IRGM仅少量表达(0.204±0.09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RGM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IRGM表达量进行性增高(轻、中、重型分别为0.408±0.102、0.582±0.184和0.826±0.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恩病患者IRGM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IRGM表达量进行性增高(轻、中、重型分别为0.462±0.126、0.628±0.202和0.902±0.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GM基因可能参与炎症性肠病的起病,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GM基因 炎症性肠病 自噬
下载PDF
经腹肠道超声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表现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凯 黄敏 +4 位作者 郑家驹 陆忠凯 顾军 郭建峰 曹秋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CD)的价值。方法 对33例CD患者行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图像,并与内镜和(或)消化道造影结果相对照;对肠壁血流进行分级,并检测C反应蛋白(CRP)。结果 CD超声主要表现为受累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呈&q... 目的探讨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CD)的价值。方法 对33例CD患者行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图像,并与内镜和(或)消化道造影结果相对照;对肠壁血流进行分级,并检测C反应蛋白(CRP)。结果 CD超声主要表现为受累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呈"靶环征"、"三明治征";增厚肠壁回声层次多消失,内膜面呈平板状或"鹅卵石样改变";超声可显示深裂隙状溃疡及较大的黏膜溃疡、并能发现肠管蠕动异常。CD易并发肠管狭窄、炎性包块、肠瘘、穿孔及脓肿;受累肠壁周围出现"爬行脂肪征"。病变类型以小肠-结肠型最多见(16/33,48.48%),其次为小肠型(11/33,33.33%),结肠型占15.15%(5/33),胃-回肠型占3.03%(1/33)。受累肠壁血流分级与CRP存在显著相关(r=0.59,P<0.01),一致性中等(Kappa=0.58,P<0.01)。结论 经腹肠道超声检查在CD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克罗恩病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中的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徐亚 陈志荣 +1 位作者 闵寒 陆忠凯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283-1286,共4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32例行ESD治疗的GIN...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32例行ESD治疗的GIN患者,并比较ESD治疗前后的病理差异,总结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1)完整切除率100% (32/32);切除病灶直径1.1 ~5.2 cm,平均(2.3±1.2)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 ~75 min,平均(35.0±16.5) min;术中无穿孔发生,术中出血率12.5% (4/32),予以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迟发性出血,32例患者均完成3~12个月随访,无病变残留或复发.(2)32例GIN患者行ESD治疗,术前低级别GIN 26例,高级别GIN 6例.行ESD后病理发现26例低级别GIN中有1例黏膜内癌,3例高级别GIN;6例高级别GIN中有2例黏膜内癌,癌变发现率为9.4%(3/32),总病理升级率为18.8%(6/32).结论 ESD治疗GIN能及时发现胃早癌,且能安全、有效地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上皮内瘤变 早癌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徐亚 陈志荣 +1 位作者 陆忠凯 闵寒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第4期260-262,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我科采用ESD治疗的21例LST患者,分析整块病...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我科采用ESD治疗的21例LST患者,分析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21例行ESD治疗的LST,ESD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0.48%(19/21);切除病灶直径1.1-10 cm,平均(3.7±3.1)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115 min,平均(75±46.5) min;2例出现术中穿孔,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其中癌变2例,余均为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治疗LST的整切率高,操作时间短,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大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24例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徐亚 陈志荣 +1 位作者 闵寒 陆忠凯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第6期509-510,共2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间常规普通内镜发现的24例消化道SMT(食管7例,胃13...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间常规普通内镜发现的24例消化道SMT(食管7例,胃13例,直肠4例),先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起源,再进行ESD治疗,获取术后病理及详细记录相关资料,评价ESD治疗SMT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1例病变因起源于固有肌层,辅以尼龙绳套扎,未能获取术后病理。切除病变直径0.5-2.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30-105 min,平均55 min。1例胃底病变术中出现穿孔,经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及保守治疗痊愈。所有病例术中少量出血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未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所有ESD剥离的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及切缘干净,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既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明确病变性质。但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因并发穿孔、出血概率大应慎行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家驹 李晓岚 +1 位作者 陆忠凯 陈志荣 《中国处方药》 2012年第5期5-7,12,共4页
近年来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药物,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溃结)与克罗恩病的治疗药物进展较快。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名目繁多,较多医师给患者处方时往往无所适从。治疗开始时缺乏制订的预期治疗目标,用药随意性较大;治疗中随意变更... 近年来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药物,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溃结)与克罗恩病的治疗药物进展较快。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名目繁多,较多医师给患者处方时往往无所适从。治疗开始时缺乏制订的预期治疗目标,用药随意性较大;治疗中随意变更药物或方案;或反复循环使用不能达到有效控制炎症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药物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常用药物 治疗药物 克罗恩病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UC临床特征评估中的价值
10
作者 徐亚 陆忠凯 陈志荣 《胃肠病学》 2012年第3期161-163,共3页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诊治有时较为困难,目前尚缺乏可反映本病临床特征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评估UC临床特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24例U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I...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诊治有时较为困难,目前尚缺乏可反映本病临床特征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评估UC临床特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24例U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UC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癌变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IGF-Ⅰ和IGFBP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且随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治疗有效者IGF-Ⅰ和IGFBP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癌变时IGF-Ⅰ和IGFBP3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IGF-Ⅰ和IGFBP3可有助于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且在预测UC癌变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结肠炎 溃疡性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11
作者 余强 陆忠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2790-2793,共4页
目的:研究我国克罗恩病(CD)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I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为轻(20例)、中(18例)、重(16例)3组.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方法分别检测轻、中、重各组CD患者规... 目的:研究我国克罗恩病(CD)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I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4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为轻(20例)、中(18例)、重(16例)3组.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方法分别检测轻、中、重各组CD患者规范性治疗前后的外周血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结果,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外周血IGF-I和IGFBP3对CD的临床意义.结果:(1)中重度CD患者外周血IGF-I值分别为104.78μg/L±16.28μg/L和77.50μg/L±12.46μg/L,IGFBP3值分别为2.83mg/L±1.02mg/L和1.93mg/L±0.65mg/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并随着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均P<0.05).轻度组IGF-I及IGFBP3值较对照组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2)中重度CD经治疗有效后IGF-I值分别为122.75μg/L±27.14μg/L和102.31μg/L±29.24μg/L,IGFBP3值分别为3.85mg/L±0.92mg/L和3.35mg/L±1.35mg/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轻度组治疗有效后IGF-I及IGFBP3值较治疗前也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GF-I和IGFBP3有助于评估CD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并可能对CD急慢性病情的转换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克罗恩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下载PDF
益生菌对伪膜性肠炎TL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12
作者 许亮 陆忠凯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867-869,共3页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伪膜性肠炎患者TL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2例伪膜性肠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和益生菌治疗组。观察两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副作用的发生率。收集伪膜性肠炎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T...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伪膜性肠炎患者TL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2例伪膜性肠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和益生菌治疗组。观察两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副作用的发生率。收集伪膜性肠炎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TLR4的表达量,观察益生菌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 (1)益生菌治疗组平均症状改善时间为(9.4±3.2)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2.6±3.8)d。益生菌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为9.1%,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7.3%(P<0.05)。(2)伪膜性肠炎患者TLR4表达量为0.732±0.08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92±0.020(P<0.01)。经治疗有效后TLR4的表达明显下降,益生菌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为0.306±0.057(P<0.05)。结论益生菌能有效治疗伪膜性肠炎,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膜性肠炎 益生菌 TLR4
下载PDF
30例重症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护理特点分析
13
作者 廖丽萍 王玲 +4 位作者 陆雯 王静倩 龚菲 姚清芳 陆忠凯 《内蒙古中医药》 2009年第10X期98-99,共2页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特点,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预后。方法:收集我院30例重症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BD发病特点及病情加重原因,总结临床护理特点。结果:感染、焦虑和劳累是IBD重要的诱发因素,不规则用药及缺乏用药...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特点,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预后。方法:收集我院30例重症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BD发病特点及病情加重原因,总结临床护理特点。结果:感染、焦虑和劳累是IBD重要的诱发因素,不规则用药及缺乏用药依从性是IBD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结论:加强心理、症状及用药护理有助于提高IBD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护理
下载PDF
胃镜下胃黏膜结节样隆起与幽门螺杆菌和病理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邬战勇 谭壮忱 +1 位作者 秦晓华 陆忠凯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6期449-450,共2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胃黏膜结节样隆起与幽门螺杆菌(Hp)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检查阳性367例,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及1分钟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参照直观模拟评分图给予分级比较.同时给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予以正规根除Hp治疗1~... 目的:探讨胃镜下胃黏膜结节样隆起与幽门螺杆菌(Hp)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检查阳性367例,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及1分钟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参照直观模拟评分图给予分级比较.同时给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予以正规根除Hp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294例(80.11%),在正规根除Hp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结节样隆起消失281例(95.58%),明显减轻13例.病理提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间为大量淋巴细胞侵润,异型增生127例(34.60%),癌变5例(1.36%).结论:慢性胃炎胃镜下结节样隆起改变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是治疗该类胃炎较为有效的手段;长期HP感染部分病例将导致胃黏膜萎缩及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样隆起 幽门螺杆菌(Hp) 淋巴细胞侵润
下载PDF
血管活性肠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陆忠凯 陈卫昌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O)、SAP组和VIP干预组,采用微泵逆行胰胆管注射4%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动物模型,SAP制模后5min腹腔注射VIP...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O)、SAP组和VIP干预组,采用微泵逆行胰胆管注射4%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动物模型,SAP制模后5min腹腔注射VIP5×10^-9nmol作为VIP干预组。各组在制模后1h、6h、12h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逆转录(RT)-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并对肠黏膜组织行电镜检查。结果与SO组相比,SAP组血浆内毒素和肠黏膜TLR4表达在制模1h即开始增高,并随制模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增高,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电镜检查肠黏膜有明显的病理损伤。VIP干预组与SAP组同时点相比,血浆内毒素和肠黏膜TLR4表达降低,病理损伤减轻,制模后6h尤为明显。SO组肠黏膜未见TLR4表达。结论VIP能有效保护SAP肠屏障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肠黏膜TLR4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 TOLL样受体4 胰腺炎 肠屏障
原文传递
窄光谱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忠凯 陈志荣 +1 位作者 任伯良 朱俊义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窄光谱成像技术(NB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传统普通肠镜(白光模式)及NBI模式下分别对220处大肠增生性病灶进行观察、诊断,并取病理活检,对比NBI与传统肠镜诊断大肠增生性病变性质的准确性。总结NBI下大肠各种增生性病灶的... 目的探讨窄光谱成像技术(NB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传统普通肠镜(白光模式)及NBI模式下分别对220处大肠增生性病灶进行观察、诊断,并取病理活检,对比NBI与传统肠镜诊断大肠增生性病变性质的准确性。总结NBI下大肠各种增生性病灶的腺管开口特点。结果 NBI诊断大肠增生性病灶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肠镜,病理符合率达85.5%,高于传统肠镜73.6%,(P<0.05);NBI下大肠炎性增生的腺管开口多为Ⅰ、Ⅱ型(96.7%),腺瘤多为Ⅱ、Ⅲ型(79.7%),早癌的腺管开口可为Ⅲ(20.0%)、Ⅳ(73.3%)和Ⅴ型(6.7%),进展期肿瘤多为Ⅴ型开口(90.7%)。结论 NBI较传统肠镜更能预测大肠增生性病灶的性质,提高早癌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光谱成像技术 肠镜
原文传递
ERCP胆道支架治疗高龄良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陆忠凯 陈志荣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7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置入治疗高龄良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选取高龄(年龄75~99岁)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2例,排除ERCP禁忌证后放置胆道支架置入引流。观察住院期间患者症状缓解情况、黄疸指数恢复情况,术...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置入治疗高龄良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选取高龄(年龄75~99岁)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2例,排除ERCP禁忌证后放置胆道支架置入引流。观察住院期间患者症状缓解情况、黄疸指数恢复情况,术后胰腺炎、胆管炎、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放置胆道支架引流后均好转出院。24~48h腹部症状基本缓解,术后1~2周黄疸指数基本恢复正常。术后2例(3.85%)出现轻度胰腺炎,对症治疗后好转。3例(5.77%)出现高淀粉酶血症未作特殊处理。术后3例(5.77%)出现基础合并症加重,其中1例出现心房颤动再发,2例出现COPD加重。术后住院期间无胆管炎发作,术后随访3个月中有3例(5.77%)出现胆管炎再发,给以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结论]ERCP胆道支架治疗高龄良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胆道支架 高龄
原文传递
血管活性肠肽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忠凯 陈卫昌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ANP大鼠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ANP组和VIP组,每组分制模后1h、6h、12h3个时间点,各6只。采用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ANP模型,VIP组在制模后5min腹腔内注...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ANP大鼠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ANP组和VIP组,每组分制模后1h、6h、12h3个时间点,各6只。采用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ANP模型,VIP组在制模后5min腹腔内注射VIP 5 nmol。ELISA法检测血浆及肠组织匀浆VIP水平;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RT-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TNF-α、IL-6、IL-10 mRNA表达;肠黏膜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NP组肠黏膜结构损害明显,VIP组病变减轻。ANP组血浆及肠黏膜VIP水平在制模后6h分别为(49.582±3.735)pg/ml和(87.731±4.601)pg/g pro,均显著低于SO组(P〈0.05),制模后12h分别为(65.192±5.785)pg/ml和(110.978±6.420)pg/g pro,高于SO组;ANP组制模后6h血浆内毒素水平、肠黏膜TNF·Ot、IL-6、IL·10mRNA表达量分别为(29.570±5.127)pg/ml、0.861±0.081、1.150±0.187和0.786±0.102,均显著高于SO组(P〈0.05)。VIP组制模后6h血浆内毒素水平、肠黏膜TNF-α、IL-6 mRNA表达分别为(20.486±2.811)pg/ml、0.707±0.095和0.889±0.136,均较ANP组下降(P〈0.05);IL-10 mRNA表达为0.992±0.126,较ANP组增高(P〈0.05)。结论VIP对ANP大鼠肠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血管活性肠肽 肠黏膜屏障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23R Arg381Gln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陆忠凯 陈志荣 +1 位作者 郑家驹 施瑞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82-784,共3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以机体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遗传因素与IBD的起病密切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IL-23R基因中有一个非同义单核...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以机体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遗传因素与IBD的起病密切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IL-23R基因中有一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rs11209026,c.1142G〉A,p.Arg381Gln可能与IBD有关,但国际上不同的研究结果使IL-23RSNP与IBD的相关性产生了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基因多态性 相关性 白细胞介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溃疡性结肠炎 IBD
原文传递
小肠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20
作者 陆忠凯 陈志荣 +1 位作者 徐亚 郑家驹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4-735,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癌 神经内分泌肿瘤 小肠 消化道肿瘤 生物学特性 病理学特征 消化系统 良性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