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基路堤拓宽静压PHC管桩挤土效应现场试验 被引量:37
1
作者 李国维 边圣川 +2 位作者 陆晓岑 杨涛 雷国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89-1096,共8页
PHC(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管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PHC管桩为挤土沉桩模式,沉桩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并对其可打性和承载特性有重要影响。结合广-清(广州至清远)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通过现场监测超静... PHC(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管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PHC管桩为挤土沉桩模式,沉桩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并对其可打性和承载特性有重要影响。结合广-清(广州至清远)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通过现场监测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土体水平位移,进行PHC管桩挤土效应研究。水平位移利用固定式测斜仪测量,孔隙水压力使用振弦式孔压计测量,并使用自动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研究发现,沉桩过程中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随深度增加近似呈线性增长,水平方向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挤土效应产生的土体水平位移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挤土效应滞后现象明显,可导致成桩后的桩体倾斜;拓宽地基场地上管桩施工对老路地基影响小,场地条件对沉桩挤土效应影响大,老路路堤对垂直于路基方向的水平位移有约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C管桩 广-清高速公路 挤土效应 孔隙水压力 水平位移
下载PDF
超固结软黏土一维蠕变次固结系数与侧压力系数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国维 胡坚 +1 位作者 陆晓岑 周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98-2205,共8页
通过K 0固结原状试样一维蠕变试验,模拟软土地基超载预压卸荷再加荷过程,研究超固结软黏土蠕变过程的次固结系数C和侧压力系数K 0r与应力历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超固结软黏土的主固结过程相对于正常固结状态有明显缩短,次固结系数C... 通过K 0固结原状试样一维蠕变试验,模拟软土地基超载预压卸荷再加荷过程,研究超固结软黏土蠕变过程的次固结系数C和侧压力系数K 0r与应力历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超固结软黏土的主固结过程相对于正常固结状态有明显缩短,次固结系数C与荷载相关,随着OCR增大而减小,超载预压时间延长导致OCR增大次固结系数减小。超固结软黏土蠕变过程的侧压力系数K 0r随时间近似恒定,受应力状态和应力历史影响,随再加荷压力增大而减小,随前期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与OCR近似成线性关系。依据试验和假定建立的K 0r理论模型,反应了相关条件的影响,无需专用参数,与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一维变形条件下,超固结软黏土的次固结系数C与广义剪应力和球应力的比值q p具有本质上的联系,符合双曲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固结 软黏土 蠕变 侧压力系数
下载PDF
公路软基静压PHC管桩承载特征原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邱志雄 陆晓岑 +2 位作者 李国维 王斌 侯宇宙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8-54,共7页
通过软土路基上PHC管桩的压桩、复压和原位载荷试验,研究静压PHC管桩的承载特征。试验表明,压桩力具有静力触探锥尖阻力的特征,能够反映地层的力学性状,可以用做现场判定桩长的依据;软土地基压桩后,桩体的极限承载力会随时间有所增长,... 通过软土路基上PHC管桩的压桩、复压和原位载荷试验,研究静压PHC管桩的承载特征。试验表明,压桩力具有静力触探锥尖阻力的特征,能够反映地层的力学性状,可以用做现场判定桩长的依据;软土地基压桩后,桩体的极限承载力会随时间有所增长,采用压桩终压值预估桩体的极限承载力是可行的,依据静力触探指标和规范方法计算的承载力偏于安全,以复压压桩力评估承载力随时间的增长偏于危险;桩承荷载既有端阻力也有侧阻力,侧阻力大于50%,本试验中PHC管桩的摩擦桩特征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软土地基 静压PHC桩 承载特征 原位试验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BA015对无乳链球菌的拮抗作用及其物质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陆晓岑 杜明洋 +7 位作者 周维佳 马红丽 黄璐熹 玉洁莹 刘建男 郭思聪 赵小然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为了从微生态防控的角度寻找水生动物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病的防治方法,以21株芽孢杆菌Baciclus作为来源菌株,采用双层平板点种法筛选出19株对无乳链球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经琼脂平板扩散抑菌试验获得一株对无乳链球菌... 为了从微生态防控的角度寻找水生动物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病的防治方法,以21株芽孢杆菌Baciclus作为来源菌株,采用双层平板点种法筛选出19株对无乳链球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经琼脂平板扩散抑菌试验获得一株对无乳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BA015,并对该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经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A015去菌体发酵液(CFS)的80%饱和硫酸铵沉淀物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2.8±1.9)mm;特性分析显示,其与茚三酮水溶液反应呈红色,且对高温、酸碱、蛋白酶、有机溶剂、紫外线均不敏感,符合脂肽类物质的特性;经凝胶柱层析后抑菌最强组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2μg/mL;MALDI-TOF-MS分析显示,其脂肽含有伊枯菌素(Iturin)、杆菌霉素(Bacillomycin)、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芬荠素(Fengycin)等。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A015及其去菌体发酵液对鱼类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治存在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脂肽 无乳链球菌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5
作者 马红丽 孙娜 +4 位作者 陆晓岑 刘建男 郭思聪 赵小然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4-718,共5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的病原,从病蟹(体质量25~35 g)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记为2EJM001,该菌可生长在YPD和NA培养基上,形成1~3 mm白色不透明隆起的圆形菌落,并对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18S rD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以使明胶液化,可发酵葡萄糖,不可发酵乳糖、棉子糖、密二糖、半乳糖、麦芽糖和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为阴性;对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等药物高度敏感;18S rDNA分子序列与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的一致性为99.53%且二者自然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将其鉴定为二尖梅奇酵母;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蟹肌纤维结构松散、横纹消失,部分区域溶解液化;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健康中华绒螯蟹具有致病性,并出现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研究表明,二尖梅奇酵母是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鳌蟹 二尖梅奇酵母 牛奶病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暴发性疖疮病的病原分离与组织病理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建男 郭羿 +4 位作者 倪萍 郭思聪 马红丽 陆晓岑 叶仕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1-706,共6页
为探究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疖疮病的病因及患病大菱鲆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从患病鱼体(体质量为180 g±10 g)分离到一株优势菌DLPJC01,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并进... 为探究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疖疮病的病因及患病大菱鲆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从患病鱼体(体质量为180 g±10 g)分离到一株优势菌DLPJC01,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并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证实其为疖疮病病原;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链霉素、头孢噻肟和新霉素5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13种抗菌药物完全耐药;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病鱼呈现典型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各组织中均可见大量细菌团块;肌肉组织呈急性化脓性肌炎,肌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渗出;肝、脾、肾、鳃和肠道等组织呈多灶性或弥漫性坏死,坏死细胞的细胞核碎裂、核染色质边移。研究表明,大菱鲆疖疮病的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亚种为典型的全身性感染菌,肝、脾、肾、鳃、肠道和肌肉是其主要的靶器官或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杀鲑气单胞菌亚种 分离鉴定 组织病理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中华小长臂虾肌肉白浊症的初步诊断
7
作者 郭思聪 孙娜 +3 位作者 刘建男 陆晓岑 马红丽 叶仕根 《科学养鱼》 2020年第4期57-57,共1页
2019年3月,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市海珍品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接诊了一例中华小长臂虾肌肉白浊病例,与已报道的虾类肌肉白浊病均有较大差异,现将诊断情况报道如下。一、发病情况2018年10月,辽宁省盘锦地区某养殖场发现部分养殖的中华小长臂... 2019年3月,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市海珍品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接诊了一例中华小长臂虾肌肉白浊病例,与已报道的虾类肌肉白浊病均有较大差异,现将诊断情况报道如下。一、发病情况2018年10月,辽宁省盘锦地区某养殖场发现部分养殖的中华小长臂虾出现肌肉混浊、不透明的现象,临床发病率50%左右。病虾主要表现为活力较弱,身体有水肿感,全身肌肉浑浊、发白,受刺激后易死亡。但由于病虾摄食基本正常,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故未引起重视。2019年春,该养殖场进行中华小长臂虾繁殖时发现越冬亲虾肌肉白浊比例较越冬前有所增加且大部分病虾在繁殖过程中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情况 疾病防控 病虾 肌肉白浊病 海珍品 虾类 繁殖过程 重点实验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