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E1与SAE2蛋白相互作用肽抑制剂的多种体外筛选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1
作者 胡晨阳 陆绍永 杨秀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7-575,共9页
目的·构建用于发现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的活化酶亚基1(SUMO-activating enzyme subunit 1,SAE1)与亚基2(SUMO-activating enzyme subunit 2,SAE2)相互作用的肽抑制剂的多种体外筛选体系,并对不... 目的·构建用于发现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的活化酶亚基1(SUMO-activating enzyme subunit 1,SAE1)与亚基2(SUMO-activating enzyme subunit 2,SAE2)相互作用的肽抑制剂的多种体外筛选体系,并对不同筛选体系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评价。方法·将编码SAE1和SAE2的目的基因分别插入pET-28a载体以构造原核蛋白表达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并纯化人源SAE1和SAE2蛋白;利用纯化的蛋白先后构建等温滴定量热检测(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实验、荧光偏振(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FP)实验、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实验和基于SAE酶活的荧光实验等多种筛选体系。尝试利用不同的筛选体系检测候选多肽的抑制活性,基于检测结果,从灵敏度、稳定性、检测通量和检测成本等维度评价各筛选体系的优缺点与适用性。结果·经ITC测得SAE1和SAE2蛋白在体外相互作用的解离常数(K_(d))为0.96μmol/L,并将活性最好的多肽PEPT7改造为FP实验的示踪剂(tracer),但同SAE2的亲和力无法满足FP的要求;SPR测得SAE1和SAE2相互作用的K_(d)值为1.13μmol/L,与ITC数据接近;基于SAE酶活的荧光实验筛选得到抑制活性最强的多肽HP1B[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IC_(50))达15.72μmol/L],SPR进一步确定其同SAE1的亲和力为34.4μmol/L。结论·尝试构建并比较了多种常见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抑制剂的筛选体系。其中,ITC的检测通量低,且难以准确评估结合热不显著的低亲和力多肽;FP体系的可行性高度依赖于示踪剂同靶点蛋白之间的强亲和力,同样无法用于低亲和力多肽的筛选与优化;SPR检测的灵敏度高,但检测成本较高;酶活实验兼具高灵敏度、稳健性、高通量和可接受的检测成本,是最适宜的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O活化酶亚基1 SUMO活化酶亚基2 多肽抑制剂 药物筛选 等温滴定量热检测实验 荧光偏振实验 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 基于酶活的荧光实验
下载PDF
基于生物医学大数据寻找不孕症关键致病基因及通路
2
作者 魏佳乐 刘鑫奕 +2 位作者 陆绍永 芦雪峰 张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77-1282,共6页
目的·通过整合不孕症遗传因素大数据,挖掘突变规律及相关致病基因。方法·根据全球蛋白资源数据库(Universal Protein Resource,Uniprot)蛋白类别对搜集的人类不孕症致病基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临床病例中每类基因的突变频数。... 目的·通过整合不孕症遗传因素大数据,挖掘突变规律及相关致病基因。方法·根据全球蛋白资源数据库(Universal Protein Resource,Uniprot)蛋白类别对搜集的人类不孕症致病基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临床病例中每类基因的突变频数。针对功能异常的氧化还原酶这一重要致病因素,进行功能和通路分析,观察通路的相关情况。于小鼠基因数据库(Mouse Genome Informatics,MGI)获取人类类固醇激素生成通路的小鼠同源基因及致病信息,寻找规律并结合基因互作分析评估其中的潜在基因。结果·不孕症致病基因里氧化还原酶类基因突变最常见,可能最易发生突变;其聚集于类固醇激素生成通路,发现潜在相关突变基因,并发现此通路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C3(aldo-keto reductase family 1 member C3,AKR1C3)是其中最可能的人类不孕症的潜在致病基因。结论·主要产生类固醇激素的氧化还原酶类致病基因在不孕症中突变最常见,可能包括AKR1C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症 大数据 氧化还原酶 类固醇激素通路 AKR1C3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突触细胞黏附分子介导早期突触形成的信号通路预测
3
作者 孟国昊 何欣恒 陆绍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6-1374,共9页
目的·探究突触细胞黏附分子(synaptic 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介导人类早期突触形成的信号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人类出生前前额叶皮层的单细胞测序数据,用伪时间排序模拟突触发生的基因表达过程。结合基因共表达... 目的·探究突触细胞黏附分子(synaptic 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介导人类早期突触形成的信号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人类出生前前额叶皮层的单细胞测序数据,用伪时间排序模拟突触发生的基因表达过程。结合基因共表达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sCAM的相互作用分子和相关信号通路。结果·早期兴奋性神经元突触形成的基因表达过程可由单向的线性轨迹模拟。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了sCAM神经连接蛋白(neurexins)、神经配蛋白(neuroligins)以及LAR-型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LAR-type receptor-type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LAR-type RPTPs)的相互作用分子。Rho鸟苷交换因子-9(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9,ARHGEF9)与neurexins、neuroligins发生相互作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是网络的中心蛋白。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与neuroligins及neurexins的配体富亮氨酸重复序列跨膜蛋白3(leucine-rich repeat transmembrane neuronal protein 3,LRRTM3)发生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的成员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双特异性磷酸酶4(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 4,DUSP4)和CDC42参与LAR-type RPTPs的成员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D(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type D,PTPRD)及其配体富亮氨酸重复和含纤连蛋白Ⅲ型结构域1(leucine rich repeat and fibronectin typeⅢdomain containing 1,LRFN1)、LRFN2、LRFN5的相互作用网络。结论·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重要sCAM neurexins、neuroligins和LAR-type RPTPs的相互作用蛋白和相关通路,可为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突触发生 神经发育 RNA测序 突触细胞黏附分子 蛋白相互作用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odels of HIV-1 Integrase Inhibitors of DKAs
4
作者 张美青 赵文娜 陆绍永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769-1781,共13页
As one of the three viral encoded enzymes of HIV-1 infection, HIV-1 integrase has become an attractive drug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Diketoacid compounds (DKAs) are one kind of potent and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HI... As one of the three viral encoded enzymes of HIV-1 infection, HIV-1 integrase has become an attractive drug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Diketoacid compounds (DKAs) are one kind of potent and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HIV-1 IN. In the present work, two three-dimensional QSAR techniques (CoMFA and CoMSIA) were employed to correlat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with the activity of inhibiting the strand transfer for 147 DKAs. The all-oritation search (AOS) and all-placement search (APS) were used to optimize the CoMFA model. The diketo and keto-enol tautomers of DKAs were also used to establish the CoMFA model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nol was the dominant conformation in the HIV-1 IN and DKAs complexes. It can provide a new method and reference to identify the bioactive conformation of drugs by using QSAR analysis. The best CoMSIA model, with five fields combined, implied that the hydrophobic field is very important as well as the steric and electrostatic fields. All models indicated favorable internal valid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three model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FA model seems to be more predictive. The contour maps could afford steric, electrostatic, hydrophobic and H-bo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action of ligand-receptor complex visually. The models would give some useful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novel and potent HIV-1 integrase inhibi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integrase diketo acids COMFA COMSIA 3D-QSAR
下载PDF
G-蛋白偶联受体GPR120分子模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陆绍永 蒋勇军 +1 位作者 俞庆森 邹建卫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553-1558,共6页
新的长链脂肪酸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20(G-protein-coupled receptor120,GPR120)是2型糖尿病的潜在治疗靶标.由于其晶体结构迄今尚未获得,成为基于结构的新药设计的瓶颈.首先,以人体β2肾上腺能素受体(human β2 adrenergic receptor,β2... 新的长链脂肪酸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20(G-protein-coupled receptor120,GPR120)是2型糖尿病的潜在治疗靶标.由于其晶体结构迄今尚未获得,成为基于结构的新药设计的瓶颈.首先,以人体β2肾上腺能素受体(human β2 adrenergic receptor,β2AR)晶体结构为模板,通过同源模建方法构建GPR120三维结构,对整个体系进行包膜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然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建了GPR120的小分子激动剂GW9508与GPR120的相互作用模型,发现了受体分子识别的关键性残基,为开展定点突变实验提供了指导意义.所建模型为研究受体与配体作用提供了合理的初始结构,此方法也适用于其他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子模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GPR120 同源模建 分子动力学模拟 2型糖尿病
原文传递
基于HPPD靶标酶的分子对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军 李祖光 +1 位作者 邹建卫 陆绍永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09-1314,共6页
对羟基苯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是一类新型化学除草剂的重要靶标酶.首先研究了底物小分子与HPPD的对接模型,分析了不同价态铁离子对对接结果的影响,并最终确定铁离子是以二价的方式与底物发生作用.随后,采用类似方法,对文献报道的一系列... 对羟基苯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是一类新型化学除草剂的重要靶标酶.首先研究了底物小分子与HPPD的对接模型,分析了不同价态铁离子对对接结果的影响,并最终确定铁离子是以二价的方式与底物发生作用.随后,采用类似方法,对文献报道的一系列环己二酮类HPPD抑制剂进行了对接研究,并得到了对接结合自由能与除草活性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性系数达到0.916.这一结果为设计新的HPPD抑制剂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羟基丙酮酸双氧化酶 环己二酮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M1胆碱受体选择性别构激动剂的虚拟筛选和体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熊彩虹 陆绍永 +3 位作者 赵娜 徐见容 赵兰雪 邱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9期1601-1606,共6页
目的:M1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受体)在改善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高表达各M受体亚型的CHO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以期筛选获得新型M1受体选择性别构激... 目的:M1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受体)在改善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高表达各M受体亚型的CHO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以期筛选获得新型M1受体选择性别构激动剂。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对已知具有M1受体选择性作用别构激动剂与M1受体的晶体结构进行对接,确定活性对接口袋,据此进行化合物库虚拟筛选;利用高表达各M受体亚型的CHO细胞,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检测。结果:虚拟筛选得到184个化合物,其中,体外实验显示化合物AJ-292和AG-205-6对M1受体有明显的激动效果,而对M3、M5受体则无影响。结论:综合利用虚拟筛选、结构分析以及特异性活性分析,筛选出具有M1受体高选择性激动作用的化合物AJ-292和AG-205-6,为设计开发新型的M1选择性别构激动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1受体 虚拟筛选 别构激动剂 CHO细胞 体外活性
原文传递
可以诱导PPARγ相加效应的变构热区的识别 被引量:2
8
作者 冯丽 陆绍永 +9 位作者 郑振 陈颖毅 赵圆圆 宋堃 薛红娟 金利华 李勇 黄诚 李医明 张健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5期1559-1570,M0004,共13页
PPAR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TZD)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增敏剂.尽管TZD药物具有强有效的药理活性,但其日益凸显的毒副作用已经被证实与常规使用剂量成正相关.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平衡TZD药物的药... PPAR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TZD)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增敏剂.尽管TZD药物具有强有效的药理活性,但其日益凸显的毒副作用已经被证实与常规使用剂量成正相关.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平衡TZD药物的药理活性和毒副作用.本研究发现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VC)可以通过触发PPARγ的全新变构位点,来累积放大RSG的抗糖尿病活性,同时缓解其毒副作用的发生.BVC可协同增强TZD对PPARγ转录活性的激动作用,进而相加诱导低剂量RSG的胰岛素增敏性,同时缓解RSG单独用药时造成的体重增加和肝肾毒性副作用.BVC与RSG可同时结合在PPARγY型空腔中,其中BVC占据TZD右上方由螺旋-H3、螺旋H5、β折叠-3以及Loop 7构成的口袋.位于螺旋H5上的Met329和Ser332周围的变构热区介导了BVC触发的相加效应.基于该变构热区,本文筛选了一系列新型的变构激动剂,而且其同时具备与TZD的相加效应.这些工作揭示了选择性变构调控PPARγ的新方向,可望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式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抗糖尿病活性 胰岛素增敏剂 毒副作用 肝肾毒性 热区 右上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