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壳贝类腹泻性贝毒抗性机制及其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洁 徐汇镔 +3 位作者 陆荣茂 李佩珍 周朝生 胡园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393-1398,共6页
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是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某些双壳贝类对DSP毒素具有耐受性和抗性,可能与代谢速率、生物转化、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和磷酸酶突变等有关。为... 腹泻性贝毒(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是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某些双壳贝类对DSP毒素具有耐受性和抗性,可能与代谢速率、生物转化、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和磷酸酶突变等有关。为更全面了解贝类腹泻性贝毒研究进展,本文从DSP在双壳贝类中的类型、分布、累积转化、抗性机制及其去除途径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冈田酸 双壳贝类 累积 转化 抗性 去除
下载PDF
毛蚶、泥蚶、橄榄蚶的核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陆荣茂 林志华 +6 位作者 张永普 柴雪良 董迎辉 肖国强 张炯明 方军 胡利华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5-629,共5页
以毛蚶、泥蚶、橄榄蚶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蚶、泥蚶、橄榄蚶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为2N=38,核型公式分别为20m+12sm+6st,22m+12sm+4st,18m+18sm+2st,染色体臂数(NF)分别为70,72,74,未发现... 以毛蚶、泥蚶、橄榄蚶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蚶、泥蚶、橄榄蚶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为2N=38,核型公式分别为20m+12sm+6st,22m+12sm+4st,18m+18sm+2st,染色体臂数(NF)分别为70,72,7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从三种蚶核型不对称性的比较推测泥蚶进化程度最高,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橄榄蚶的进化程度在泥蚶和毛蚶之间,并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于毛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蚶 泥蚶 橄榄蚶 核型
下载PDF
文蛤稚贝的摄食、呼吸和排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陆荣茂 肖国强 +6 位作者 柴雪良 林志华 方军 张炯明 董迎辉 胡利华 刘保忠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39,共8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在25℃下文蛤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摄食率和不同温度对文蛤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质量的文蛤稚贝在单位时间内滤食4种藻类的质量和个数差异极为显著;温度对文蛤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也...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在25℃下文蛤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摄食率和不同温度对文蛤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质量的文蛤稚贝在单位时间内滤食4种藻类的质量和个数差异极为显著;温度对文蛤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也有显著影响,在12~32℃范围内,耗氧率、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O:N值也随之而升高;在3组试验温度下呼吸Q10的平均值为6.06,排泄Q10的平均值为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摄食 呼吸 排泄 稚贝
下载PDF
宽壳全海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陆荣茂 柴雪良 +2 位作者 董迎辉 肖国强 林志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以宽壳全海笋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宽壳全海笋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染色体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4m+8sm+6st,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海螂目另一物种砂海螂相比,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4条,亚端... 以宽壳全海笋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宽壳全海笋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染色体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4m+8sm+6st,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海螂目另一物种砂海螂相比,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多6条,核型比砂海螂更具不对称,推测宽壳全海笋较砂海螂原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壳全海笋 核型 染色体
下载PDF
小荚蛏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陆荣茂 张永普 +5 位作者 林志华 柴雪良 董迎辉 肖国强 张炯明 方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4-38,共5页
以小荚蛏(Siliqua minimai Gmelin)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小荚蛏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核型公式为2n=12m+14sm+10st+2t,染色体臂数(NF)=6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已经研究的大竹蛏、缢... 以小荚蛏(Siliqua minimai Gmelin)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小荚蛏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核型公式为2n=12m+14sm+10st+2t,染色体臂数(NF)=6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已经研究的大竹蛏、缢蛏和长竹蛏相比,小荚蛏核型更不对称,st/t类型数量更多,推测小荚蛏较为原始。用类平均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小荚蛏与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荚蛏(Siliqua minimai Gmelin)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基于形态参数和AFLP标记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林志华 董迎辉 +7 位作者 李宁 陆荣茂 肖国强 柴雪良 刘保忠 孙长森 包振民 胡景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51,共7页
应用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比较对文蛤的辽宁(LN)、山东(SD)、江苏(JS)、广西(GX)4个自然地理群体的7个壳形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SD和JS群体间差异不显著,LN和GX群体差异不显著,GX群体与SD和JS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利用4对... 应用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比较对文蛤的辽宁(LN)、山东(SD)、江苏(JS)、广西(GX)4个自然地理群体的7个壳形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SD和JS群体间差异不显著,LN和GX群体差异不显著,GX群体与SD和JS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利用4对引物组合对这4个群体进行了AFLP扩增,共得到236个位点,其中特有位点14个,这些特有位点可作为群体鉴别的特征性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4个文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而以GX群体最高,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0.2636、0.3961,SD群体最低,分别为0.2308、0.3462。从群体间遗传距离和NJ法构建的亲缘关系谱系图来看,LN和SD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0.0394),首先聚在一起,而GX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间都较远(0.1271—0.1586),单独分出一支,这说明GX群体已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用它与其他3个群体杂交可望较大幅度地提高遗传多样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地理群体 遗传多样性 形态变异 AFLP
下载PDF
文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22
7
作者 董迎辉 林志华 +2 位作者 柴雪良 陆荣茂 肖国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技术三种方法,对文蛤卵在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直径90.06μm±5.59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鞭毛型,全... 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技术三种方法,对文蛤卵在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直径90.06μm±5.59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8.05μm±1.60μm,头部呈狭茧形,长度为3.06μm±0.17μm;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5min-10min,精子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激活卵子启动两次成熟分裂;分别在受精后20min、30min,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成熟分裂完成之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到最大,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受精后35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min-45min,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结果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55min-60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是与第一次卵裂的卵裂沟呈基本垂直的纵裂;受精后80min-90min,第三次卵裂完成,仍为不等全裂,但自此次起开始进行螺旋分裂。此外,实验中也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多极分离和天然三倍体等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受精 早期胚胎发育 细胞学观察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稚贝摄食、呼吸和排泄率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肖国强 张炯明 +3 位作者 柴雪良 陆荣茂 林志华 方军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5,共6页
本文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在25℃下菲律宾蛤仔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食率.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稚贝在12-32℃范围内,排... 本文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在25℃下菲律宾蛤仔稚贝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食率.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菲律宾蛤仔稚贝在12-32℃范围内,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峰值变化,在26℃排氨率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OR)和温度(t)的回归方程为:OR=0.0155e^0.696t,R^2=0.9291.O:N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菲律宾蛤仔稚贝呼吸Q10平均3.8,排泄Q10平均是1.88.菲律宾蛤仔稚贝在单位时问内(g/h)对4种藻类的滤食率高低依次为扁藻〉小球藻〉金藻〉角毛藻,差异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菲律宾蛤仔 滤食率 耗氧率 排泄率 稚贝 温度
下载PDF
大竹蛏的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14
9
作者 肖国强 柴雪良 +4 位作者 邵艳卿 张炯明 董迎辉 陆荣茂 林志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25,共5页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大竹蛏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水温21~24℃);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31.2%;最低出现在2月份,为21.2%。大竹蛏卵径为85~95μm;受精卵在水温22℃,经20-24h孵化成D形幼虫;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125μm,浮游幼虫经5~6d培养进入附着变态期,壳长为250μm,发育变态为稚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 繁殖周期 肥满度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宽壳全海笋稚贝呼吸代谢及其对若干环境因子适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肖国强 柴雪良 +5 位作者 张炯明 林志华 陆荣茂 董迎辉 方军 胡利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4-29,共6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宽壳全海笋对温度、盐度、pH、氨氮、底质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温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在14~34℃范围内...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宽壳全海笋对温度、盐度、pH、氨氮、底质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温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在14~34℃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排氨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1e0.4379x,R2=0.9948,耗氧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896lnx+0.0912,R2=0.9558。O∶N(摩尔比)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稚贝呼吸Q10(温度系数)平均值是2.53,排泄Q10平均值是3.1。宽壳全海笋稚贝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5~30℃和15~25;pH的适宜范围为7.0~9.0;氨氮的96h半致死浓度为30.3mg/L,安全浓度为3.03mg/L。不同壳长的宽壳全海笋稚贝对不同厚度泥底质的适应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 稚贝 耗氧率 排氨率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饥饿对3种不同规格文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范建勋 林志华 +4 位作者 肖国强 柴雪良 赵一强 陆荣茂 张炯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3-76,共4页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饥饿对3种不同规格文蛤(Meretrixmeretrix Linnaeu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饥饿的时间分别为1,3,5,7,10,13,20,27,35d。实验结果表明,饥饿对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极其显著的...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饥饿对3种不同规格文蛤(Meretrixmeretrix Linnaeu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饥饿的时间分别为1,3,5,7,10,13,20,27,35d。实验结果表明,饥饿对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P〈0.01)。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在饥饿1~7d时,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饥饿7d以后,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在饥饿1~10d时,排氨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饥饿10d以后,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实验周期内,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的文蛤的0/N值分别为15.05~36.12(平均23.69),15.6~37.56(平均24.73),17.44~47.25(平均2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饥饿 耗氧率 排氨率
下载PDF
浙江沿海藻类重金属含量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星星 吴越 +3 位作者 周朝生 陆荣茂 曾国权 黄振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9-1034,共6页
为了解浙江沿海藻类重金属污染情况,评价人体经藻类途径摄入重金属的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3种藻类样品中Pb、Cd、As、Hg含量,并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进行比较,基于美国环保署(USEPA)2000年提出的健康风险... 为了解浙江沿海藻类重金属污染情况,评价人体经藻类途径摄入重金属的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3种藻类样品中Pb、Cd、As、Hg含量,并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进行比较,基于美国环保署(USEPA)2000年提出的健康风险模型,通过计算目标危害系数(THQ、TTHQ)的方法预测藻类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34份藻类样品中,83.33%羊栖菜和100%紫菜的镉,16.67%羊栖菜、44.44%海带和100%紫菜的铅,100%羊栖菜和66.67%海带的无机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从单一重金属风险来看,成人摄入所调查的3种藻类虽然尚属安全,但羊栖菜和海带的砷、紫菜的镉应引起重视,儿童膳食途径摄入所调查的3种藻类可能存在砷和镉的膳食摄入潜在风险,尤其是羊栖菜和海带的砷、紫菜的镉。从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来看,成人和儿童摄入所调查的3种藻类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成人和儿童的潜在复合健康风险主要由无机砷和镉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重金属 健康风险 浙江
下载PDF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柴雪良 张炯明 +4 位作者 方军 陆荣茂 谢起浪 林志华 宁修仁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8,共7页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碳收支 生长率 代谢生理
下载PDF
三种蛏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邵艳卿 陆荣茂 +3 位作者 董迎辉 柴雪良 肖国强 林志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30,共5页
应用AFLP技术对浙南地区分布的小荚蛏(Siliqua minimai)、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大竹蛏(Solen grandis)3种蛏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检测,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781个清晰的位点;小荚... 应用AFLP技术对浙南地区分布的小荚蛏(Siliqua minimai)、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大竹蛏(Solen grandis)3种蛏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检测,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781个清晰的位点;小荚蛏、缢蛏和大竹蛏多态位点比例依次为79.22%、84.25%和64.82%,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97 10、.307 0和0.278 5,Shannon 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40 2、0.457 5和0.401 0,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58 50、.269 1和0.183 8。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蛏的核DNA遗传多样性水平以缢蛏为最丰富,小荚蛏次之,大竹蛏最低;并且3种蛏的共享位点很少,遗传趋异比较明显,说明3种蛏的遗传关系比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园 陈然 +7 位作者 胡利华 闫茂仓 李敏 唐明 朱洁 龚洋洋 曾国权 陆荣茂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99,共7页
为比较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双齿围沙蚕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浙江舟山、温岭和江苏盐城三个不同地区沙蚕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盐城野生沙蚕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 为比较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双齿围沙蚕营养成分差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浙江舟山、温岭和江苏盐城三个不同地区沙蚕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盐城野生沙蚕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而其灰分含量显著性低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P<0.05)。温岭养殖沙蚕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舟山养殖和盐城野生沙蚕(P<0.05)。盐城野生沙蚕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温岭和舟山养殖沙蚕,盐城野生沙蚕的非必需氨基酸低于温岭和舟山养殖沙蚕。不同地区沙蚕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约39.65%~40.35%。盐城野生沙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53.41%)高于舟山(50.23%)和温岭(48.47%)养殖沙蚕,盐城野生沙蚕体内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3.90±0.15)μg/kg]显著性高于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0.73±0.03)μg/kg和(0.77±0.03)μg/kg)](P<0.05),盐城野生沙蚕体内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高达(17.30±0.95)μg/kg。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沙蚕营养成分丰富,江苏盐城野生沙蚕的粗蛋白、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并且在营养组成特征方面优于浙江舟山和温岭养殖沙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地区 野生 养殖 双齿围沙蚕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宽壳全海笋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董迎辉 柴雪良 +3 位作者 陆荣茂 林志华 肖国强 张炯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31,共7页
用普通光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系统观察了宽壳全海笋卵子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结果发现,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有明显的生发泡和核仁;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4.042±... 用普通光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系统观察了宽壳全海笋卵子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结果发现,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有明显的生发泡和核仁;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4.042±1.166)μm,头部呈椭圆形,前端的顶体略呈钝锥状;在水温24℃条件下,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6-9 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随后精子进入卵内并轻微膨胀;受精后20,30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成熟分裂结束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雄原核形成略早于雌原核;受精后40 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以原核联合的方式结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结果在受精后约50 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第一次卵裂结束;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5-70 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和多极分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壳全海笋 受精 早期胚胎发育 细胞学观察
下载PDF
文蛤山东种群与江苏种群杂交及自繁子代的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迎辉 林志华 +3 位作者 柴雪良 陆荣茂 肖国强 刘保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7-564,共8页
利用fAFLP技术研究了文蛤山东种群与江苏种群的杂交子代(SJ,JS)和自繁子代(SS,JJ)群体的遗传差异。3对荧光引物组合在4个F1群体96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55个位点,多态位点比例高达97.65%。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信息指数显示,4个群体的... 利用fAFLP技术研究了文蛤山东种群与江苏种群的杂交子代(SJ,JS)和自繁子代(SS,JJ)群体的遗传差异。3对荧光引物组合在4个F1群体96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55个位点,多态位点比例高达97.65%。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信息指数显示,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依次为SJ>SS>JS>JJ,而且两杂交组的变异度都大于自繁组,说明杂交增加了文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程度。fAFLP扩增位点分析表明,SJ和JS的显性基因频率有所增加,并且正、反杂交群体在遗传结构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偏母性特征。从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来看,JS与JJ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0.976 1),而与SS间的遗传相似性为0.945 0;SJ与SS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50 2,与JJ群体间为0.925 4;SJ群体与JS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小(0.907 5)。在依据群体间相对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树上,JS与JJ间的亲缘关系最近,首先聚在一起,SJ与SS间亲缘关系较近,也能聚为一支,但明显可以看出正交组合SJ与其它3个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综合分析表明,文蛤地理种群杂交增加了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度,正、反交群体在遗传结构上都明显地偏向母本,正交组合SJ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变异度最大,这与其在生长速度上表现出的杂种优势可能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杂交 遗传差异 地理种群
下载PDF
鮸鱼幼鱼在不同水温下摄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少波 单乐州 +2 位作者 林志华 陆荣茂 杨圣云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6-280,共5页
以冰鲜桡足类为饵料对鮸鱼幼鱼在不同水温时的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10、15和20℃时,幼鱼消化道饵料系数和食物消化时间呈线性回归方程,曲线斜率为食物消化速度;消化时间各为16、19和12h;摄食率各为100%、100%和85%;消化道饵料系数均在4... 以冰鲜桡足类为饵料对鮸鱼幼鱼在不同水温时的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10、15和20℃时,幼鱼消化道饵料系数和食物消化时间呈线性回归方程,曲线斜率为食物消化速度;消化时间各为16、19和12h;摄食率各为100%、100%和85%;消化道饵料系数均在45-60min之内达到最大值;饱食系数各为3.11%、7.84%和8.42%;提出鮸鱼幼鱼的日摄食量指数公式为:日摄食指数=饱食系数+(12×消化道饵料系数与消化时间曲线方程一次项系数),得到日摄食量指数各为5.92%、15.19%和22.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鲵鱼 幼鱼 水温 摄食
下载PDF
文蛤不同地理群体自繁和互交F_1代的早期生长性状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国强 林志华 +3 位作者 董迎辉 柴雪良 陆荣茂 刘保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5-263,共9页
为了培育文蛤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山东野生群体和江苏野生群体)的自繁和互交实验,获得了2个自繁群体和2个互交群体,运用方差分析对4个群体子一代的浮游幼虫和稚贝(1~12月龄)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受精... 为了培育文蛤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山东野生群体和江苏野生群体)的自繁和互交实验,获得了2个自繁群体和2个互交群体,运用方差分析对4个群体子一代的浮游幼虫和稚贝(1~12月龄)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受精卵的孵化率、胚胎发育和浮游幼虫生长无明显差异;2个月龄内稚贝各实验组生长发育差异不明显;3-12月龄稚贝生长性状主要表现为S♀×J♂>S♀×S♂>J♀×S♂>J♀×J♂,其中前3个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与第四组合差异显著;互交组的杂种优势率范围在6%~168%。杂种优势在不同性状表现不同,活体重的杂种优势高于壳长、壳高和壳厚;同时各性状指标受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较大,5-10月份是高速生长期,而12月份以后处于低生长状态。获得的4个群体将作为进一步选育的基础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种群 自繁 生长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浙南沿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星星 黄振华 +3 位作者 吴越 陆荣茂 叶深 柯爱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44,共6页
测定了浙南沿海苍南霞关(CN)、洞头霓屿(DT)和乐清清江口(QJK)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这3个地区各个站点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呈现一定的相似性,Cu,Pb,Zn和Cr均属... 测定了浙南沿海苍南霞关(CN)、洞头霓屿(DT)和乐清清江口(QJK)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这3个地区各个站点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呈现一定的相似性,Cu,Pb,Zn和Cr均属于中等污染程度;3个地区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6.44,7.23,6.45,属于低污染程度。3个地区的生态风险指数表现为DT(45.29)>CN(42.26)>QJK(42.16),指数数值都小于150,属于低生态危害程度,在空间分布上,苍南霞关和乐清清江口呈现近岸高、远岸低,湾内高、湾外低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沿海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生态危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