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陆诗阔 李继岩 +2 位作者 吴孔友 崔永谦 杜维良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5-40,50,共7页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借助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对冀中坳陷几条地震大剖面的构造演化恢复,对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冀中坳陷潜山构造的总体演化表现出阶段性:Pt2-PZ,潜山形成的物质基础发育期;Mz,潜山的初始形...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借助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对冀中坳陷几条地震大剖面的构造演化恢复,对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冀中坳陷潜山构造的总体演化表现出阶段性:Pt2-PZ,潜山形成的物质基础发育期;Mz,潜山的初始形成期;E2k-E3s2,潜山的主要发育期;E3s1-E3d为潜山构造的调整定型期;N-Q,潜山的深埋期。根据前中生代基底成山的时代与基底被中新生界地层覆盖时代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将冀中坳陷潜山构造分为A类(基底先成山,再被覆盖形成潜山)、B类(基底成山的同时被上覆地层覆盖形成潜山)和C类(基底先被覆盖,后期再成山形成潜山构造)3种类型。其中A类潜山主要分布在靠近盆地中部牛驮镇凸起、雁翎、高阳低凸起等早期有古隆起存在的部位,受E2k-E3s2期冀中坳陷强烈块断裂陷作用的控制;B类为冀中坳陷潜山构造的主体;C类潜山在该区发育相对较少。单纯从演化特征看,成藏条件A类好于B类,B类好于C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潜山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
下载PDF
变质岩储层岩性及裂缝测井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陆诗阔 李冬冬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151,共6页
基于变质岩类主要造岩矿物及元素组成的特殊性,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变质岩潜山的岩性和储层裂缝的技术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常规测井中核测井系列(密度、自然伽马和中子测井)对变质岩岩性的识别... 基于变质岩类主要造岩矿物及元素组成的特殊性,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变质岩潜山的岩性和储层裂缝的技术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常规测井中核测井系列(密度、自然伽马和中子测井)对变质岩岩性的识别更为有效,另外可以采用元素俘获测井(ECS)等新的测井技术识别变质岩岩性。由于变质岩岩性复杂多样,对变质岩储层的识别需要在岩性识别的基础上建立其相应的储层识别标准。可用于识别变质岩储层裂缝的常规测井主要有双侧向、声波时差、双侧向—微球型聚焦、井径及自然伽马能谱等测井方法。另外,声波—电阻率成像测井、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交叉偶极子声波测井等新技术因其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变质岩储层裂缝识别。目前不存在普遍适用于各研究区的变质岩岩性和储层测井识别标准,针对具体地区需要考虑其特定的变质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实际测井资料,研究其相应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岩性识别 裂缝识别 测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济阳坳陷太古界储层特征与常规测井识别 被引量:3
3
作者 陆诗阔 郭玉新 孙建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4,135-136,共4页
济阳坳陷太古界是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深部挖潜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充分利用已有的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与周边地区野外露头资料相结合,对济阳坳陷太古界储层发育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岩石类型不同级别储层的测井响... 济阳坳陷太古界是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深部挖潜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充分利用已有的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与周边地区野外露头资料相结合,对济阳坳陷太古界储层发育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岩石类型不同级别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发现不同岩性相同级别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建立了太古界储层识别的定量化模型,经实际资料检验,储层识别模型精度达到80%以上,能够满足实际的勘探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测井响应特征 储层识别 太古界 济阳坳陷
下载PDF
Review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dy-namics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被引量:3
4
作者 陆诗阔 蔡永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7-559,共13页
In recent twenty years, much numerical simulation work has been done on the evolution of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In this paper some principal numerical models and results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earli... In recent twenty years, much numerical simulation work has been done on the evolution of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In this paper some principal numerical models and results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earlier plane stress or plane strain model has much discrepancy with the actual deformatio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such as the thickening of Tibetan crust and the lateral extrusion of Tibet along strike-slip faults. The thin viscous sheet model and the thin-plate model may simulate the change of the crustal thickness and the deformation pro-duced by gravitational force. It is suitable for studying the large-scale and long-time deformation. The influence of faults on the deformation of Tibetan plateau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动力学过程 数值模型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东南部吉萨尔山前中下侏罗统构造格架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陆诗阔 包子鹤 杨俊生 《新疆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0-264,共5页
以现有地质及地震资料为基础,对阿姆河右岸区块东南部靠近吉萨尔山前地区的中下侏罗统主要构造特征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该区中下侏罗统油气勘探,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对造山带向盆地过渡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该区... 以现有地质及地震资料为基础,对阿姆河右岸区块东南部靠近吉萨尔山前地区的中下侏罗统主要构造特征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该区中下侏罗统油气勘探,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对造山带向盆地过渡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该区中下侏罗统整体表现为由三列近似呈雁行状排列的NE向背斜带组成的褶皱-冲断构造。从控制背斜构造发育的断裂活动特征看,东部山前断层表现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逆冲,活动强度大,向西逆断层运动的强度逐渐减弱,且由南向北西部断层的逆冲运动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在研究区的北部发育典型的构造三角带。西部背斜带可视为断裂运动方式由南向北变化导致的调节构造。沿构造带走向,三列背斜构造高点由南向北逐渐升高。通过对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与上覆地层构造特征的比较,结合该区侏罗系沉积特征,认为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是与上覆地层构造变形共同形成于新近纪喜山期统一的区域构造运动背景下。其主要构造变形机制是晚古近—新近纪以来,在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受吉萨尔山脉的隆升挤压和研究区北部NW向的大型断裂如布哈拉断裂、曼格什拉克断裂的右旋压扭共同作用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区块 吉萨尔山前 中下侏罗统 构造特征
下载PDF
碰撞带倾角和摩擦系数对陆-陆碰撞变形的影响
6
作者 陆诗阔 蔡永恩 +1 位作者 丁林 刘金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53,共10页
借助一个简单的大陆与大陆碰撞模型,即把两个大陆的碰撞简化为两个粘弹性块体的碰撞,两个块体之间的不连续变形面对应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断裂带,运用三维粘弹性拉格朗日非连续变形有限元(LDDA)方法,通过分析模型中不连续变形面的... 借助一个简单的大陆与大陆碰撞模型,即把两个大陆的碰撞简化为两个粘弹性块体的碰撞,两个块体之间的不连续变形面对应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断裂带,运用三维粘弹性拉格朗日非连续变形有限元(LDDA)方法,通过分析模型中不连续变形面的存在对两个粘弹性块体碰撞变形的影响,探讨了大陆碰撞断裂带的倾角和摩擦系数对两个大陆碰撞变形影响的一般规律,给出了大陆碰撞变形的一些显著的特点。尽管运算模型的几何尺寸、边界条件等参考了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的实际特征,但所得结果适用于更一般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碰撞断裂带倾角和摩擦系数对陆一陆碰撞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断裂带倾角在15~30°时,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导致的仰冲板块一侧隆升高度相对更大,利于形成高大的山脉,其中以15°倾角对应的仰冲板块一侧隆升最高;当断裂带倾角在30-45°时,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导致的俯冲板块的俯冲深度相对更深,利于形成深陷的盆地,其中以45°倾角对应的俯冲陆块一侧俯冲最深;当断裂带倾角≥75°时,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相对俯冲和仰冲作用变得不明显。碰撞断裂带摩擦系数越小,碰撞过程中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相对俯冲和仰冲作用越强,形成高大的山脉和深陷的盆地要求碰撞断裂带摩擦系数≤0.2°从大陆与大陆碰撞变形构造特征看,除发育前陆盆地一山脉系统外,在仰冲陆块一侧靠近造山带后缘还发育呈不对称结构的挤压性凹陷,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断裂带倾角在15-30°时,该类型凹陷更容易形成,其中以30°倾角对应的凹陷最深,反映其形成可能是大陆碰撞过程中陆块之间相对俯冲和仰冲运动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陆碰撞 粘弹性块体 不连续变形面 碰撞断裂带 倾角 摩擦系数
下载PDF
GPS资料对青藏高原现今下地壳粘性特征的约束
7
作者 陆诗阔 丁林 刘金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32,共11页
假定GPS速度场在很大程度上受震间期地壳浅部发震层弹性应变积累的影响,文中以青藏地区现有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在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和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NUVEL-1 A模型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粘弹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用下地壳... 假定GPS速度场在很大程度上受震间期地壳浅部发震层弹性应变积累的影响,文中以青藏地区现有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在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和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NUVEL-1 A模型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粘弹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用下地壳介质流动和大陆深部断裂带内的延性应变集中等两种不同的大陆岩石圈深部变形机制对青藏地区现今地壳运动解释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对于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可能受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控制。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尽管模型结果本身不能排除该区下地壳可能存在着延性应变相对集中的深部断裂带,但为了减小对GPS观测资料的预测误差,模拟试验明确表明该地区下地壳介质粘度偏低。在青藏高原的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用中下地壳断裂带内延性应变相对集中来解释GPS观测资料更好,暗示在青藏高原的这两个地区活动断裂可能向下切割很深。忽略青藏高原下地壳介质粘度的横向差异,为了对GPS观测资料的预测做到一级近似,要求青藏高原下地壳平均粘度为(1~5)×1022Pa.s,同时在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向深部的延伸带内介质的粘度约为1021Pa.s。受青藏高原高海拔和下地壳低粘度的控制,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PS资料 下地壳介质流动 深部断裂带延性应变集中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分区和变形样式 被引量:51
8
作者 王伟锋 王毅 +1 位作者 陆诗阔 马宗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4-333,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晚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多期构造变形叠加复合使盆地内构造变形复杂多样。由于各期构造运动影响的范围、应力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因而盆地不同地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圈闭类型和分布特征各不相...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晚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多期构造变形叠加复合使盆地内构造变形复杂多样。由于各期构造运动影响的范围、应力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因而盆地不同地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圈闭类型和分布特征各不相同。西北部构造区( 带) 发育“鱼鳞”状冲断推覆构造;东北部构造区( 带) 以雁列状展布的冲断构造为主;东、西部构造区( 带) 发育近直线状冲断构造;南部构造区(带) 发育“瓦垅”状推覆构造;中央构造区变形较弱,以隆坳变形为主,发育少量正断层和逆断层。各构造区(带) 发育了特征不同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分析 盆地 准噶尔盆地 构造分区 变形样式
下载PDF
辽西地区构造演化与盆地成因类型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伟锋 陆诗阔 孙月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81-89,共9页
辽宁省西部地区发育了一系列中生代小型含煤盆地。这些盆地内有广泛的油气显示,但勘探效果却不理想。本文分析了辽西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结合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研究了辽西地区盆地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探讨了辽西地区构造演化史、... 辽宁省西部地区发育了一系列中生代小型含煤盆地。这些盆地内有广泛的油气显示,但勘探效果却不理想。本文分析了辽西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结合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研究了辽西地区盆地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探讨了辽西地区构造演化史、盆地形成机制和成因类型,并以阜新盆地为例,阐述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岩浆活动 地球动力学 盆地 成因类型
下载PDF
阜新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伟锋 陆诗阔 +2 位作者 谢向阳 郭玉新 孙月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02-206,共5页
在阜新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气成藏期以后断裂的封闭史、构造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性、盖层封闭性和控油断层封闭性的定性、定量分析,用以模糊评判为主的评价方法对阜新盆地的油气藏保存条件进行了评价,探讨... 在阜新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气成藏期以后断裂的封闭史、构造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性、盖层封闭性和控油断层封闭性的定性、定量分析,用以模糊评判为主的评价方法对阜新盆地的油气藏保存条件进行了评价,探讨了断陷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油气藏 保存条件 断层 岩浆
下载PDF
济阳坳陷太古界岩浆岩常规测井综合识别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廷全 郭玉新 +1 位作者 孟涛 陆诗阔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1,113,共5页
济阳坳陷目前已有数口探井钻探到以太古界岩浆岩为主要储层的油藏,火成岩与变质岩测井储层评价技术面临较大困难。在详细调研济阳坳陷太古界岩浆岩体发育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总结了岩浆岩的测井响应模式,建... 济阳坳陷目前已有数口探井钻探到以太古界岩浆岩为主要储层的油藏,火成岩与变质岩测井储层评价技术面临较大困难。在详细调研济阳坳陷太古界岩浆岩体发育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总结了岩浆岩的测井响应模式,建立了相关的交会图技术、曲线叠置技术和基于统计分析的Fisher判别定量识别方法,形成了太古界岩浆岩常规测井综合识别方法。该技术在郑4-2井岩浆岩岩性识别实验中平均准确率达到了83.9%。该技术系列在完善断陷盆地油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的同时,还可以为济阳坳陷太古界下阶段油气勘探开发乃至储量申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界 岩浆岩 岩性识别 测井响应特征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盆地构造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王伟锋 陆诗阔 金强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松辽、渤海湾和苏北等—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与郯庐断裂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郯庐断裂活动是邻近地区断裂变形、深部物质作用、岩石圈减薄、岩浆作用以及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活动和盆地... 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松辽、渤海湾和苏北等—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与郯庐断裂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郯庐断裂活动是邻近地区断裂变形、深部物质作用、岩石圈减薄、岩浆作用以及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活动和盆地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在印支至早燕山运动期间,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北西俯冲,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压扭活动。在松辽地区,派生的应力场使早期的地壳断裂成为郯庐断裂的分支,并发生张剪变形;在渤海湾和苏北地区,早期的两组剪切断裂联合成北凸的弧形断裂。由于断裂的触发与减压作用,地壳上部进一步张裂,形成断陷盆地。②从晚侏罗世开始至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时强时弱,郯庐断裂压扭与拉张裂陷交替进行。同时,由于重力均衡和深部幔隆的收缩作用,使松辽盆地整体下沉,渤海湾和苏北地区仍是幔隆和断陷盆地形成时期。③新生代期间,郯庐断裂分段活动,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效应,渤海湾、苏北地区和郯庐断裂带南段共同受到北西—南东方向的伸展变形,地幔再次拱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沉积盆地 中新生代 构造动力学
下载PDF
冀中饶阳凹陷潜山演化类型及成藏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孔友 李继岩 +2 位作者 陆诗阔 崔永谦 臧明峰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1期27-34,共8页
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饶阳凹陷中的潜山进行构造演化恢复,根据潜山形成、埋藏、定型的时期,从潜山演化历史角度,将饶阳凹陷中的潜山分为五种演化类型:早形成、晚埋藏、晚定型(早-晚-晚型),早形成、晚埋藏、早定型(早-晚-早型),早形成、... 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饶阳凹陷中的潜山进行构造演化恢复,根据潜山形成、埋藏、定型的时期,从潜山演化历史角度,将饶阳凹陷中的潜山分为五种演化类型:早形成、晚埋藏、晚定型(早-晚-晚型),早形成、晚埋藏、早定型(早-晚-早型),早形成、早埋藏、晚定型(早-早-晚型),早形成、早埋藏、早定型(早-早-早型),晚形成、早埋藏、晚定型(晚-早-晚型)。通过分析潜山的形成期、埋藏时间的长短和定型时间的早晚,认为早-晚-晚型的潜山构造(带)最有利于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类型 潜山类型 油气成藏 饶阳凹陷
下载PDF
阜新盆地构造特征与圈闭类型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伟锋 陆诗阔 +1 位作者 郭玉新 孙月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3期26-30,34,共6页
阜新盆地是辽西地区的一个晚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经研究表明,盆地剖面形态为典型的地堑式,平面上为北北东走向,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两侧的边界断裂在成盆期内发生了剪切走滑、挤压逆冲和拉张裂陷等... 阜新盆地是辽西地区的一个晚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经研究表明,盆地剖面形态为典型的地堑式,平面上为北北东走向,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两侧的边界断裂在成盆期内发生了剪切走滑、挤压逆冲和拉张裂陷等复杂的构造变形;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与边界断裂斜交的雁行状背斜和洼陷以及多组断裂构造。主要的控油构造样式有入字型、雁行状、铲形正断层滑脱断阶、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等。圈闭类型主要有背斜、断鼻和断块等,分布于生油洼陷周围,非常有利于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构造类型 圈闭 阜新盆地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及其在地学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金朝 陆诗阔 +2 位作者 许鹤华 王石 蔡永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2,共8页
在二维弹性 LDD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粘弹性 LDDA方法 ,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通过两个三维块体的摩擦滑动数值实验 ,证明了这个方法的理论和程序是正确和可靠的 .用该程序研究了印度板块碰撞引起的东亚地区的现今速度场和沿主... 在二维弹性 LDD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粘弹性 LDDA方法 ,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通过两个三维块体的摩擦滑动数值实验 ,证明了这个方法的理论和程序是正确和可靠的 .用该程序研究了印度板块碰撞引起的东亚地区的现今速度场和沿主要断裂带的相对位移速率 .初步结果表明 ,碰撞边界附近的速度最大 ,向内部衰减很快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运动 ,华北平原向东运动 ,东南亚向东南运动 .在祁连山西南和东北速率变化的衰减梯度分别为 0 .0 5和 0 .0 0 7mm/a/km,衰减是非线性的 ,运动方向由北东转向近东西方向 ,变化很大 .穿过龙门山断裂的速度衰减基本是线性的 ,其值为 0 .0 1 mm/a/km,运动方向为南东 .印度板块碰撞对于东经 1 1 5°以东和北纬 45°以北的区域影响很小 .由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与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计算得到的班公湖—怒江—澜沧江断裂带在近 1 Ma以来的相对滑动速率平均约 0 .5 mm/a;金沙江断裂带相对滑动速率最大 ,为 0 .8mm/a;郯庐断裂带基本不动 .理论和计算表明 ,三维粘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 地学 印度 欧亚板块碰撞 东亚 位移速率场 地球动力学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伟锋 陆诗阔 +1 位作者 谢向阳 郭玉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9-12,16,共5页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大部分为断陷盆地,对断陷盆地的油气藏保存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为基础,对成藏期以后断裂的封闭史、构造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盖层封闭和控油断层封闭进行了定...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大部分为断陷盆地,对断陷盆地的油气藏保存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为基础,对成藏期以后断裂的封闭史、构造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盖层封闭和控油断层封闭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内容和以模糊评判为主的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阜新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断层 保存条件 综合评价 油气藏
下载PDF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井间储层参数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少春 陆诗阔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0-63,共4页
论述退火模拟方法及其在胜坨油田二区的应用 ,包括空间结构分析、变差函数计算、退火模拟预测等内容。分析了三角洲储层参数变差函数特征 ,预测了储层参数分布。研究结果与储层沉积学研究结果吻合 。
关键词 胜坨油田 储层参数 三角洲 参数预测 砂岩 油藏
下载PDF
沾化凹陷孤西地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18
作者 王迪 陆诗阔 +1 位作者 吴智平 管国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21-122,共2页
为了查明孤西地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X-衍射分析等手段,并且结合盆地演化过程进一步分析了碎屑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孤西地区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和扇三角洲相,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 为了查明孤西地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X-衍射分析等手段,并且结合盆地演化过程进一步分析了碎屑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孤西地区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和扇三角洲相,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以及溶蚀等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储层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中生界 孤西地区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及构造圈闭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陆诗阔 包子鹤 杨俊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4-782,共9页
阿姆河右岸区块为CNPC在阿姆河盆地的重要合作区块,目前对该区中下侏罗统构造面貌认识不甚清楚,严重制约着该区深部的油气勘探进展。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钻探资料及新近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研究区中下侏罗统层序界面的全区追踪对... 阿姆河右岸区块为CNPC在阿姆河盆地的重要合作区块,目前对该区中下侏罗统构造面貌认识不甚清楚,严重制约着该区深部的油气勘探进展。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钻探资料及新近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研究区中下侏罗统层序界面的全区追踪对比,探讨了阿姆河右岸区块中部三维地震区的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下侏罗统构造圈闭类型及其成藏有效性。研究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构造是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断陷阶段形成的查尔朱断阶背景上,经过侏罗纪-古近纪的坳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的来自南东方向的强烈挤压改造形成的综合产物。整体来看中下侏罗统主要发育有NW-SE向、近EW向、NEE-SWW向和NE-SW向4组断裂,不同走向断裂其形成时代、运动学特征、演化过程及在空间上的分布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受不同断裂活动性质的影响,研究区发育有NW-SE向、NE-SW向及NNE-SWW向3组不同走向的褶皱构造。受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过程的控制,研究区构造圈闭主要为背斜型圈闭,它们多被断裂切割改造,形成断层-背斜复合型圈闭。根据圈闭发育的控制因素可以分为在基底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背斜型圈闭(A型)和与基底古隆起无关的新近纪形成的挤压背斜型圈闭(B型)。不同类型圈闭的成藏有效性存在明显差异。A型圈闭由于是在基底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下侏罗统储层发育相对较好;B型圈闭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早中侏罗世该区位于水体较深部位,储层发育差。根据A型圈闭在后期构造运动中被改造的强弱,可进一步分为A-1型和A-2型圈闭。A-1型圈闭后期被改造程度弱,早期古隆起边缘断裂的后期活动未将早期(新近纪以前)可能已经形成的中下侏罗统原生油气藏完全破坏掉,从而一部分原生油气藏被保存下来;而A-2型圈闭后期被改造程度强,早期断裂的后期活动或新生断裂将早期可能形成的中下侏罗统原生油气藏严重破坏。3类构造圈闭中下侏罗统成藏有效性以A-1型圈闭最好,A-2型圈闭次之,B型圈闭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区块 中下侏罗统 构造特征 构造圈闭 成藏有效性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LDDA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20
作者 刘金朝 陆诗阔 +2 位作者 许鹤华 王石 蔡永恩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3期341-348,共8页
A three-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LDDA method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two-dimensional elastic LDDA method and a corresponding computer program is developed. Both the method and the program, verified by a num... A three-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LDDA method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two-dimensional elastic LDDA method and a corresponding computer program is developed. Both the method and the program, verified by a numerical frictional experiment composed of two blocks, are correct and reliable. Simultaneously, using this program, the present velocity field of the eastern Asia area, which is induced by the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shield against the Asian plate, is investigated. The primary result shows that the velocity field in magnitude is largest near the colliding boundary and attenuates fast away from it. The Tibet plateau moves northeast,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southeastern Asia moves eastward and southeastward, respectively. The attenuation of the velocity field across Qilianshan is nonlinear, its direction changes from the northeast nearly to the east, its gradient is 0.05 mma-1km-1 and 0.007 mma-1km-1 to the southwest and the northeast of Qilianshan, respectively. The attenuation of the velocity field is almost linear across the Longmenshan fault, its gradient is 0.01 mma-1km-1 and its direction is toward the southeast. The remarkable deformation caused by collision extends to the east longitude 115 and to the north latitude 45. The velocity field obtained by the method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from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The relative slip rate along the Bangong-Nujiang-Lancangjiang fault is 0.5 mm/a, the Jinshajiang fault, 0.8 mm/a, while the Tanlu fault hardly moves. It is shown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ould be employed to study the geodynamic problems with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LDDA method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shield against the Asian plate eastern Asia velocity fiel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