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区域性新闻史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评《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
1
作者 陈一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124-126,共3页
刘望龄教授穷十载爬梳之苦,研治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得38万余言,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以下简称《黑血》)。这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报刊史事长编,是我国区域性新闻史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 刘望龄教授穷十载爬梳之苦,研治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得38万余言,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以下简称《黑血》)。这是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报刊史事长编,是我国区域性新闻史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料丰富,尉为大观近代湖北报刊史在近代中国报刊史上有着极其突出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成果 区域性 史学研究 近代报刊 湖北 舆论监督 新闻史学 主要表现 史事 史料
下载PDF
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增强"实用观"
2
作者 陈一生 《教育评论》 1988年第3期69-71,共3页
语文教学的改革,长期以来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语文教学的"低效率",与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是极不协调的.当前语文教学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认为主要的是在教学中缺乏现代的 "实用观".其具体... 语文教学的改革,长期以来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语文教学的"低效率",与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是极不协调的.当前语文教学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认为主要的是在教学中缺乏现代的 "实用观".其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现代的时空观念.如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读文、写作,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把"社会生活"与落文教学隔离开来,这是极其错误的.试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实用观 社会生活 学生 具体表现 写作 时空观念 语言文字 唐诗三百首 周朴园
下载PDF
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
3
作者 陈一生 《教育与职业》 1985年第1期34-34,共1页
职业高中班应从学生以后从事职业的需要出发,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应具有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各行业的职业道德虽有差异,就其共性来说,有以下几点:一,职业的信念、义务和荣誉感,即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关键词 职业道德
下载PDF
华表——古老的舆论监督工具
4
作者 陈一生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3-45,共3页
耸立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国人皆识之.谓此即是华夏古老文明的象征。如若作为徽号出现在国外,外国人亦能识之,谓此即中国之象征。然而它究竟象征着什么?据笔者站在新闻史学角度钩沉典籍看来,华表是尧舜时期开始出现并使用的一种舆论监... 耸立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国人皆识之.谓此即是华夏古老文明的象征。如若作为徽号出现在国外,外国人亦能识之,谓此即中国之象征。然而它究竟象征着什么?据笔者站在新闻史学角度钩沉典籍看来,华表是尧舜时期开始出现并使用的一种舆论监督工具。因为这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绝无仅有的,故此,华表便成了人类社会舆论史上最早的舆论监督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监督 表木 社会舆论 北京天安门 新闻史学 卿云 古今注 《洛阳伽蓝记》 书鸟 考古成果
原文传递
关于传说
5
作者 陈一生 《滇中文化》 2006年第1期21-27,共7页
传说的概念,一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传说概念,是把一切以口头形式表达的散文体作品都包括在内,凡是民间口头上传传说说的东西,都可以列入。从民间文艺学的观点来看,实际上就是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总和。因此。我们... 传说的概念,一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传说概念,是把一切以口头形式表达的散文体作品都包括在内,凡是民间口头上传传说说的东西,都可以列入。从民间文艺学的观点来看,实际上就是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总和。因此。我们就常常遇到象“神话传说”、“传说故事”这样一些连用的术语。狭义的传说概念,则是把传说与神话、故事加以区分。凡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那些口头作品,可以算是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说 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 民间文艺学 口头形式 传说故事 历史人物 地方风物 历史事件 社会习俗
原文传递
小学经学称双绝 笔意笔势发先声——国学大师黄侃遗墨浅说
6
作者 陈一生 《书法》 2007年第7期57-60,共4页
黄侃(一八八六—一九三五),湖北蕲春县人,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早年为辛玄革命报刊《民报》、《大江报》笔场大将,特别是他的著名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是直接触发辛亥武昌首义的黄钟号角,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时评... 黄侃(一八八六—一九三五),湖北蕲春县人,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早年为辛玄革命报刊《民报》、《大江报》笔场大将,特别是他的著名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是直接触发辛亥武昌首义的黄钟号角,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时评”的最高成就之一。其人亦因此成就了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代霸才地位。入民国后,黄侃由革命急先锋退为清静学者,又在国学领域学究天人,被尊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侃 国学 新闻史 时评 大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