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0年来海外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演进与述评
1
作者 陈业新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200,共11页
海外的中国环境史研究始于1960年代,1990年代后进入全面兴起阶段,2000年以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海外关于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具有成果丰繁、目的多重、对象广泛、结论多元等特征,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具有推动之功。但由于文化传统、语言文字... 海外的中国环境史研究始于1960年代,1990年代后进入全面兴起阶段,2000年以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海外关于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具有成果丰繁、目的多重、对象广泛、结论多元等特征,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具有推动之功。但由于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社会体验、价值判断等因,海外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又存在研究不够深入、论证不足、论据欠充分等问题,致使其有关结论深值商榷。而且受“环境破坏论”“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海外研究者还在中国环境史的某些判断或结论上,存在缺陷乃至需要高度警惕的偏见,国内环境史研究应在吸收、借鉴海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加强和深化中国环境史研究,构建并掌握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话语权,用中国环境史的本土话语影响海外的中国环境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话语权 学术史 海外研究 中国环境史
下载PDF
构建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述论--以内容体系为对象
2
作者 陈业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5,共14页
研究内容是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的确定,需有明确的学理性支撑,也就是从环境学关于环境概念的界定出发,厘清环境的内涵、外延,并以环境分类为基础,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将中国环境史研究分为环境变迁史、环境... 研究内容是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的确定,需有明确的学理性支撑,也就是从环境学关于环境概念的界定出发,厘清环境的内涵、外延,并以环境分类为基础,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将中国环境史研究分为环境变迁史、环境思想史、环境保护史三大方面内容。研究内容体系的建构,仅为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构建的一个部分。学界在建构中国环境史研究学术体系过程中,需力求做到三个“回归”,即回归学理、回归中国、回归历史,进而实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史研究三大体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体系建构 研究内容 中国环境史
下载PDF
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地理视野下的淮河流域河湖水文化探究
3
作者 陈业新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39,F0003,共8页
水文化研究是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视角和路径。南宋以来,受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各类灾害多发,水、旱灾害频次也较此前大有不同。灾害环境的背景下,淮河流域从北宋时期的... 水文化研究是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视角和路径。南宋以来,受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各类灾害多发,水、旱灾害频次也较此前大有不同。灾害环境的背景下,淮河流域从北宋时期的“鱼米之乡”逐渐演变为灾荒之地,因灾害治理不力,灾民外逃成风,进而形成逃荒习俗,影响深远;民间张路斯龙王信奉的兴衰及其文化景观祠庙分布空间的变化,则是唐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环境变迁的直接结果和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河湖环境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变动不居:明代颍州兵备道驻劄地变移探赜
4
作者 陈业新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3-156,共14页
兵备道是明代地方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区域卫所屯田,明廷于弘治初年在凤阳府设置了南直隶地区最早的兵备道——颍州兵备道。从其设置到明末,颍道驻劄地先后9次迁移于凤阳、寿州、颍州、宿州四地,尤以寿、颍二州为主,反映了... 兵备道是明代地方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区域卫所屯田,明廷于弘治初年在凤阳府设置了南直隶地区最早的兵备道——颍州兵备道。从其设置到明末,颍道驻劄地先后9次迁移于凤阳、寿州、颍州、宿州四地,尤以寿、颍二州为主,反映了颍道的独特性及其社会控制重心之所在。颍道驻劄地频繁变移的原因多重,包括兵备道职能及其灵活性特征、卫所等军事力量的空间分布、颍寿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颍道辖地广袤,以及驻劄地所在区域阶段性社会形势等。明代颍道驻劄地的经常性迁移,折射了其区域社会变迁和明廷据此而变的社会控制等情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控制 治所迁徙 兵备道 颍州 明朝
下载PDF
《庄子·人间世》“执”再解
5
作者 陈业新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12期94-99,共6页
对于《庄子·人间世》“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中的“执”,学界有“守”“取”“食”“食用”“热”“设”“■”不一之解。但从篆体字形看,“执”(■)或为■字之讹,表“设饪”,亦即后世所解之“设食”、烹饪。“执”即... 对于《庄子·人间世》“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中的“执”,学界有“守”“取”“食”“食用”“热”“设”“■”不一之解。但从篆体字形看,“执”(■)或为■字之讹,表“设饪”,亦即后世所解之“设食”、烹饪。“执”即“■”之解,亦可从后世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人间世》 “执” 设饪
下载PDF
Co_3Ti基合金在氢气环境中的脆性 被引量:5
6
作者 陈业新 姚美意 万晓景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5-259,共5页
Co3Ti和Co3Ti-Fe合金在氢气环境中存在着严重的脆化现象Co3Ti合金中的Fe对合金在氢气中的脆化有延缓作用,但不能完全抑制环境氢脆.Co3Ti合金在氢气中的脆化机理与其在空气中的脆化机理不同.
关键词 环境氢脆 Co3Ti合金 力学性能 脆化 氢气环境
下载PDF
氢在无序态和有序态Ni3Fe合金中的扩散行为 被引量:5
7
作者 陈业新 马杰 +1 位作者 石丹丹 C.T.LIU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6-460,466,共6页
采用电解渗氢的方法研究室温下氢在无序态和有序态Ni3Fe合金中的扩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渗氢温度下,渗氢后的Ni3Fe合金的延伸率随渗氢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拉伸断口上的沿晶断裂区(IG)的深度随渗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渗氢时间下... 采用电解渗氢的方法研究室温下氢在无序态和有序态Ni3Fe合金中的扩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渗氢温度下,渗氢后的Ni3Fe合金的延伸率随渗氢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拉伸断口上的沿晶断裂区(IG)的深度随渗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渗氢时间下,合金拉伸断口上的沿晶断裂区的深度随渗氢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沿晶脆性断裂区的深度与渗氢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符合菲克扩散方程的解.时间滞后法计算结果表明,氢在无序态Ni3Fe合金中的表观扩散系数高于在有序态合金中的表观扩散系数.氢在无序态和有序态Ni3Fe合金中的扩散激活能分别为44.9 kJ/mol和29.5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扩散 无序态 有序态 Ni3Fe合金
下载PDF
氢对有序态Ni_3Fe合金脆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业新 朱再飞 万晓景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09-2113,共5页
研究了有序态Ni3Fe合金在不同氢气压力中和在不同电流密度电解渗氢时合金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氢气压力或电流密度的增加,合金的延伸率先快速下降,随后逐渐趋于恒定;合金的氢脆因子与氢气压力或电流密度之间呈相同的依赖关系。有序... 研究了有序态Ni3Fe合金在不同氢气压力中和在不同电流密度电解渗氢时合金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氢气压力或电流密度的增加,合金的延伸率先快速下降,随后逐渐趋于恒定;合金的氢脆因子与氢气压力或电流密度之间呈相同的依赖关系。有序态Ni3Fe合金在氢气中的脆化机制是催化反应生成的氢原子进入合金所致,合金的脆化程度与进入合金的氢原子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态Ni3Fe 氢脆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氢脆 被引量:9
9
作者 陈业新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7-502,共16页
总结金属间化合物两类室温环境氢脆的研究成果.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氢脆涉及两个主要过程,即氢原子的产生和氢原子在合金中的扩散.实验结果证实,在空气中氢原子的产生途径是合金中的活性元素与水汽发生表面反应,而在氢气中则是合金表面... 总结金属间化合物两类室温环境氢脆的研究成果.金属间化合物的环境氢脆涉及两个主要过程,即氢原子的产生和氢原子在合金中的扩散.实验结果证实,在空气中氢原子的产生途径是合金中的活性元素与水汽发生表面反应,而在氢气中则是合金表面的过渡族元素催化裂解氢气分子成为氢原子.抑制金属间化合物发生环境氢脆的有效途径是合金化.硼可以完全抑制Ni_3Al合金中由水汽诱发的环境氢脆,其主要机理是硼原子强烈降低了氢原子的沿晶扩散系数.铁可以有效抑制Co_3Ti合金中由水汽诱发的环境氢脆,其机理是铁原子抑制了合金与水汽的表面反应.硼可以完全抑制有序态Ni_3Fe合金中由氢气诱发的环境氢脆,其机理是硼原子偏聚在晶界上,降低了合金的晶粒尺寸,提高了合金的晶界强度,显著降低了氢原子的沿晶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环境氢脆 氢扩散 表面反应 催化裂解反应 合金化
下载PDF
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业新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48,共6页
本文从灾害历史文献学的角度 ,对两《汉书》之《五行志》的价值进行了探析 ,认为《五行志》的出现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 ,其在两汉灾害状况研究、两汉历史气候研究、两汉灾异思想研究 ,以及反映政府在灾害中的职能与民众灾后的... 本文从灾害历史文献学的角度 ,对两《汉书》之《五行志》的价值进行了探析 ,认为《五行志》的出现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 ,其在两汉灾害状况研究、两汉历史气候研究、两汉灾异思想研究 ,以及反映政府在灾害中的职能与民众灾后的恐惧心理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学界对其文献价值应予以相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汉书》 历史文献学 五行 历史气候 民众 思想研究 必然 灾异 反映
下载PDF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文武举士的变化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业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101,共13页
明清时期,是淮河流域环境负向变迁时期。受黄河南泛的影响,地处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该地社会生活与习俗也由此发生相应变化。作为环境变迁的一种社会应对形式和手段,崇尚武功在皖北滋蔓并成为普遍风习。与明清以来皖北地区... 明清时期,是淮河流域环境负向变迁时期。受黄河南泛的影响,地处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该地社会生活与习俗也由此发生相应变化。作为环境变迁的一种社会应对形式和手段,崇尚武功在皖北滋蔓并成为普遍风习。与明清以来皖北地区武功盛郁风习相对应的,则是文事的日渐衰微。本文从科举士入手,通过对皖北明、清两代文举与武举数量及其进士、举人结构的前后变化,对其社会变迁加以考察。研究表明:文举方面,清代皖北进士、举人数额较明代大为减少,高层人才萎缩,教育下滑,学人及其著述减少;武举方面,清初以来,皖北尚武之风颇炽,社会热衷于武举,武举人数因此猛增;学额与举士数额间的比较,则反映了皖北社会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文到武的变化,清代尚武风习颇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社会变迁 灾害 安徽省北部地区 明清时期
下载PDF
地震与汉代荒政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业新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92-95,共4页
本文叙述了两汉震灾的状况,分析了灾异说对两汉政府实行救灾政策的影响,阐明了两汉的救灾具体措施及其社会效果。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汉代荒政 汉政府 统治者 后汉书 自然灾害 《汉书·五行志》 《汉书·武帝纪》 灾异说 董仲舒
下载PDF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呰窳风习探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业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37,共11页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使得呰窳偷生习俗在皖北各地油然而兴,民人懒散成风。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社会普遍惰于农业之事。民间虽重视农业,但轻于耕耘;水利不兴,农业生产缺乏必要的水利灌溉,大多仰赖天泽;...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使得呰窳偷生习俗在皖北各地油然而兴,民人懒散成风。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社会普遍惰于农业之事。民间虽重视农业,但轻于耕耘;水利不兴,农业生产缺乏必要的水利灌溉,大多仰赖天泽;农作物疏于施肥,广种薄收;除短暂的农忙季节外,人们其余时间绝大多数处于闲散无事或少事状态,冬、春二季安坐而食,惯于游手好闲。这种呰窳之习对皖北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导致了明清以来该地的社会经济落后,同时也是考察此间皖北流民四出、盗匪泛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呰窳 风俗 安徽省北部地区 明朝 清朝和民国时期
下载PDF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健讼风习探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业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加之诸如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助推,健讼之风在明清时期的皖北各地普遍兴起。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民间习于诉讼,以健讼为武。其争讼主要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或为争夺田土,或因避水害,...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加之诸如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助推,健讼之风在明清时期的皖北各地普遍兴起。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民间习于诉讼,以健讼为武。其争讼主要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或为争夺田土,或因避水害,或出于讹诈财物;讼争的性质不是出于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而是为了侵蚀或牺牲对方的利益,以貌似合法的手段达到非法的目的。此类健讼对明清以来皖北地区社会风习的负向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对于近古以来民间的健讼行为和习俗,我们绝对不能一概予以积极的评价,而应从诉讼双方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讼 风俗 皖北地区 明清时期
下载PDF
近些年来关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评——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业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4-80,F003,共8页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两大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加以初步的爬梳与回顾,并就相关问题略抒己见。强调对儒...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两大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加以初步的爬梳与回顾,并就相关问题略抒己见。强调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一分为二地评价,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儒家 认识 思想研究 对象 “天人合一”思想 述评 传统文化研究 实事求是 一分为二 学术界 和谐 诠释
下载PDF
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业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1931年水灾是淮河流域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此次水灾之兴,与连续的大强度、大范围的降水和残破的水利设施有关。水灾发生时,水利工程被毁,大片的土地被淹,房屋倒塌,人口死亡甚巨;水灾发生后,由于皖北地区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脆弱的社会生... 1931年水灾是淮河流域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此次水灾之兴,与连续的大强度、大范围的降水和残破的水利设施有关。水灾发生时,水利工程被毁,大片的土地被淹,房屋倒塌,人口死亡甚巨;水灾发生后,由于皖北地区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脆弱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的救济不力,灾区出现了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灾民无以聊生而四处流徙、疾疠和匪患猖獗等严重社会后果,极大地掣肘了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灾 影响 民国时期 皖北地区
下载PDF
皖北花鼓灯探源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业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77-483,共7页
由花鼓小锣、花鼓灯和花鼓戏构成的"凤阳三花",彼此在内容、形式和流行范围,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就其渊源而言,花鼓灯之"打花鼓",主要源于唐宋时期"打夜胡"和"打讶鼓&... 由花鼓小锣、花鼓灯和花鼓戏构成的"凤阳三花",彼此在内容、形式和流行范围,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就其渊源而言,花鼓灯之"打花鼓",主要源于唐宋时期"打夜胡"和"打讶鼓";花鼓灯表演中的岔伞(即灯伞),一则脱胎于明代城隍祭祀衍生出的"三巡会"中的黄罗伞,同时又与讶鼓表演中的帷伞有关;而民间社事活动——社火,则为花鼓灯的表演提供了一个契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表演逐渐成为上元节等社火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在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皖北花鼓灯经历了一个由祈禳、敬神、娱神到娱人、自娱的转变过程,并最终成为皖北民众的"狂欢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鼓灯 安徽北部地区 民俗文化
下载PDF
淮河文化研究述论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业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7-140,共14页
文化史是区域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淮河文化即流域历史文化,其研究无疑也应该遵循区域史、流域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衡诸国内有关区域史、流域史的研究,淮河文化研究亟待加强。淮河文化研究一方面应根据需要,适当采用长、中、短时段... 文化史是区域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淮河文化即流域历史文化,其研究无疑也应该遵循区域史、流域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衡诸国内有关区域史、流域史的研究,淮河文化研究亟待加强。淮河文化研究一方面应根据需要,适当采用长、中、短时段的研究策略,对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文化因变与传承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另一方面,以文化区域性和文化分区为前提,通过整体、综合、分区、专题、区域比较等多重研究视角和手段,推进淮河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拓展研究领域,采用综合、交叉研究的方法,提高淮河文化研究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区域史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历史时期芍陂水源变迁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业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105,共14页
水源是芍陂存废及其灌溉功效发挥的关键性因素。芍陂史上有淠水、肥水和龙穴山水三源,三者经历了递相兴废的变迁过程。淠水在两汉时为芍陂主源,但乃后淠源泥淤;隋唐时,情况趋劣;宋元时,淠源严重淤塞,并于明前期完全淤废;清末虽有修复淠... 水源是芍陂存废及其灌溉功效发挥的关键性因素。芍陂史上有淠水、肥水和龙穴山水三源,三者经历了递相兴废的变迁过程。淠水在两汉时为芍陂主源,但乃后淠源泥淤;隋唐时,情况趋劣;宋元时,淠源严重淤塞,并于明前期完全淤废;清末虽有修复淠源之议,但因事艰工巨,终而无果。肥水水道在北魏以后湮塞。龙穴山水从唐代开始,即为芍陂重要水源,惟因其水量有限,加之所经地区民人"决为沟渠"等行为的影响,其来水难以保证芍陂的蓄水和灌溉需求,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唐宋以来芍陂生态负向变迁的趋势。芍陂水源变化与历史时期地方豪族占陂为田并导致陂塘的萎缩,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表明水源的日益衰微导致陂塘蓄水不足,给豪势之家占陂为田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芍陂衰微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变迁 芍陂 古代历史
下载PDF
两汉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业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灾害的发生 ,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多重因素。两汉时期不当地发展农业及手工业 ,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冶炼业 ,是破坏生态和引发灾害的重要因子 ;盛行于两汉的浮侈世风对林木资源的大量耗费 ,使得其调节生态和遏制灾害发生的能力大大降低 ,以... 灾害的发生 ,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多重因素。两汉时期不当地发展农业及手工业 ,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冶炼业 ,是破坏生态和引发灾害的重要因子 ;盛行于两汉的浮侈世风对林木资源的大量耗费 ,使得其调节生态和遏制灾害发生的能力大大降低 ,以致屡发的灾害呈蔓延之势 ;统治集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在毁灭人类文明的同时 ,也令生态环境资源遭受重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生态 历史时期 西汉 东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