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中浙书法作品
1
作者 陈中浙 《群言》 201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书法作品 陈中
原文传递
苏轼绘画"形神"观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中浙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16-121,共6页
苏轼的绘画"形神"观,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后人对他的"形神"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 苏轼的绘画"形神"观,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后人对他的"形神"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其实,这并不是苏轼对"形神"的真正看法。根据研究表明,苏轼非常注重"形似"对于"传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形"与"神"是一件作品的两个方面,舍弃"形"不可能另外求得一个"神",求"神"当在"形"中。因而惟有以"不落两边"的方法对待绘画的"形神",才能创作出一件作品的"实相"--"形神两全"的圆满境界。苏轼的这种"形神"观具有佛教"中道"思想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绘画 形神 佛教
下载PDF
论苏轼“寓意而不留意”书画观的禅门精神
3
作者 陈中浙 《孝感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7-30,共4页
在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思想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认为对于书画只能"寓意"而非"留意"。因为"寓意"可以寄托情思,其乐无穷,真正发挥书画的"悦人"功用;而"... 在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思想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认为对于书画只能"寓意"而非"留意"。因为"寓意"可以寄托情思,其乐无穷,真正发挥书画的"悦人"功用;而"留意"就会爱不释手,执著沉迷,给主体带来消极的影响。故而对于书画应该采取一种"悦"而不"执"的欣赏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蕴涵着禅门"于相而离相"、"住而不住"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寓意 留意 书画 禅宗
下载PDF
带平衡重曲线梁桥对地基承载能力要求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薛金福 陈中浙 《山西建筑》 2010年第21期340-341,共2页
就带平衡重无桥台钢筋混凝土拱状曲线梁桥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进行了研究,并以某实腹式拱桥为例作了对比分析,表明带平衡重无桥台曲线梁桥对地基承载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
关键词 带平衡重曲线梁桥 钢筋混凝土 地基承载力
下载PDF
儒家“六天”说辨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中浙 刘钊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六天”说是郑玄对周时祭祀制度的一种解释。郑玄依于《周礼》及《春秋纬》,把天分为实体与作用,认为昊天上帝是天的实体,其功用对应于五时而有五个帝。郑玄以为帝就是天,把它们合起来,就有了六个天。王肃把郑玄对周时祭祀的这种... “六天”说是郑玄对周时祭祀制度的一种解释。郑玄依于《周礼》及《春秋纬》,把天分为实体与作用,认为昊天上帝是天的实体,其功用对应于五时而有五个帝。郑玄以为帝就是天,把它们合起来,就有了六个天。王肃把郑玄对周时祭祀的这种解释称之为“六天”,并站在古文学家的立场上对郑玄的解释提出了异议。后儒们则时有附郑、难郑之说,逐渐形成了儒家的“六天”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六天 郑玄 王肃 五帝 昊天上帝
原文传递
和谐社会的儒家哲学基础——以荀子“群居和一”的政治理想为中心 被引量:7
6
作者 陈中浙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52,共9页
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哲学基础 政治理想 十六届四中全会 苟子 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精华
原文传递
论荀子的“养人之欲”观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中浙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3-67,共5页
关键词 荀子 先秦诸子 “欲” 寡欲 节欲 主张
原文传递
刘宋天师道的“六天”说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中浙 《中国道教》 2005年第3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天师道 东晋时期 刘宋时期 祭祀制度 儒家礼教 历史背景 佛教传入 古代文献 道教 经典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政治理想建构的文化基础
9
作者 陈中浙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0-47,共8页
关键词 政治理想 先秦儒家 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史 “克己复礼” 社会制度
原文传递
董其昌“顿悟成佛”的习古精神
10
作者 陈中浙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45,共2页
董其昌十七岁开始学书法,二十二岁学绘画,一直到他八十二岁去世的六十五年间,“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一直是他学习传统始终不辍的理念。可以说,董其昌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都不遗余力地宣扬学习传统的重要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 董其昌 顿悟成佛 精神 学习传统 书法 绘画
原文传递
论荀子的“上下俱富”思想
11
作者 陈中浙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5,共4页
在荀子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先富民后富国,最终达到"上下俱富"的社会。他的这种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分"为其提供法理上的保证,并以"薄俭""节其流",以及重视生产和轻赋的"开其源&qu... 在荀子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先富民后富国,最终达到"上下俱富"的社会。他的这种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分"为其提供法理上的保证,并以"薄俭""节其流",以及重视生产和轻赋的"开其源"方式作为具体实施的策略来实现的。可以说,比起先秦其他诸子讨论的经济问题,荀子的这种思想更加关注民生,讨论问题更具有现实性与针对性,即使对现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与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上下俱富 明分 节流 开源
原文传递
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政治意义
12
作者 陈中浙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4-66,共3页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在中国书画史上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一生热衷政治,喜爱书画。他不但在仕宦上官至礼部尚书,成为中国书画史上官阶最高者之一,而且他借助禅宗思想来划分绘画上的“南北”派,也引发了中国绘画史上最激烈的一次...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在中国书画史上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一生热衷政治,喜爱书画。他不但在仕宦上官至礼部尚书,成为中国书画史上官阶最高者之一,而且他借助禅宗思想来划分绘画上的“南北”派,也引发了中国绘画史上最激烈的一次学术大讨论,使其成为晚明四百年来在书画艺术领域影响最深远的文人士大夫。同时,董其昌一生不但精通禅学、诗文、书画、鉴赏,并且收藏宏富、见识广博。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诗》的最初意义与郭店楚简《缁衣》篇 被引量:2
13
作者 薮 敏裕 陈中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9-84,共6页
近年来发掘的郭店楚简对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比如 ,其中的《缁衣》篇对正确把握《诗》的最初意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文章以《诗经》里的《召南·有梅》为例 ,并结合其他诗篇 ,试图通过比较闻一多等近代学者与汉... 近年来发掘的郭店楚简对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比如 ,其中的《缁衣》篇对正确把握《诗》的最初意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文章以《诗经》里的《召南·有梅》为例 ,并结合其他诗篇 ,试图通过比较闻一多等近代学者与汉代《毛传》、《毛序》以及郭店楚简《缁衣》篇等三者对《诗》的不同解释 ,来探讨郭店楚简《缁衣》篇对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根据研究结果 ,文章以为郭店楚简《缁衣》篇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正确理解《诗》的最初意义 ,还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以前各家对《诗》的解释中存在的误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缁衣 召南·标有梅 投果礼俗
原文传递
“一书二理三境”——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启示
14
作者 陈中浙 《新华月报》 2013年第16期103-104,共2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不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上下各个阶层正显示出近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喜悦和信心。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拉大、自然环境恶化、伦理道德失落等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不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上下各个阶层正显示出近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喜悦和信心。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拉大、自然环境恶化、伦理道德失落等社会问题也在逐渐凸现。针对这种情形,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国际影响力 传统 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韩非子思想简介
15
作者 陈中浙 《石油政工研究》 2008年第6期77-78,共2页
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苟子的学生。韩... 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苟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 简介 子思 唯物主义 集大成者 法家思想 《史记》
原文传递
荀子的成才论——《劝学》篇解读
16
作者 陈中浙 《群言》 2008年第9期41-44,共4页
在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都有一套关于成才的理论。相比较而言,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苟子的成才论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他的观点集中在《劝学》篇,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学习各种知识。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系... 在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都有一套关于成才的理论。相比较而言,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苟子的成才论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他的观点集中在《劝学》篇,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学习各种知识。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系列学习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学》 成才 解读 荀子 学习知识 中国古代 待人接物 为人处世
原文传递
荀子《劝学》篇解读(节选)
17
作者 陈中浙 《石油政工研究》 2008年第5期76-77,共2页
荀子,即荀况,号卿。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有名的《劝学》篇中,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 荀子,即荀况,号卿。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有名的《劝学》篇中,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本刊节选陈中浙解读荀子《劝学》篇的部分章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劝学》 节选 解读 儒家学派 唯物主义 思想家 教育家
原文传递
苏轼的“无法之法”及其禅门精神
18
作者 陈中浙 《书法》 2004年第10期34-36,共3页
苏轼(一〇三六—一一〇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书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书画艺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无法之法”的创作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的“无法之法”创作论有三层含义:一,“无法”,即不可学性;二,... 苏轼(一〇三六—一一〇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书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书画艺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无法之法”的创作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的“无法之法”创作论有三层含义:一,“无法”,即不可学性;二,“法”,即独创性;三,既要“无法”又要符合“法”的矛盾统一性。而这三层含义在思维方式方面与禅门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法 苏轼 禅门 三层 含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